中國,被鐫刻於方寸之間,深埋地下,隱藏著它的泥土和這泥土連線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
中國是一個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國家,它沉默不語的樣子已經看過了這來來往往的歷史興衰,從破舊廢墟變成華麗宮廷,再到現在美好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
地大物博的中國屹立東方,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又經歷多少管理制度的改革啊!無論是商周的分封制、春秋戰國時期的郡縣制、元朝的行省制,還是現代用的行政區劃,都是為了更好的管理地方,並且在逐步的完善中讓民族交流更加密切,民族融合更加和諧。
誰是主張將四川一分為二第一人?正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
1985年1月19日,鄧小平完成了對四川的考察回京,在聽取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關於三峽工程的專門彙報後,四川是一個土地面積很大的省,不方便管理,所以可以規劃為兩個部分,分為兩個中心,一個是成都,一個是重慶。
在當時有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要把四川一分為二。儘管如此,這麼多年的時間也證明了偉人的手筆是無比正確的,這就是巨人的格局。
歷史、文明、想象,似乎都是以相同的方式構建起來的。在匆匆流逝的長河裡,也印證了鄧小平當初為什麼把四川一分為二,時間給了最好的答案。
一、 一代偉人鄧小平
改革開放後,重慶走上了商業興、離岸興的道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它已從以前的軍事要塞發展成為連線我國中西部的戰略樞紐。從原來的區域購物中心發展成為長江上游的經濟中心;從單一商業城市發展為西部最大的現代工商業城市中國內陸山區城市,交通內陸化,已發展成為一個位於中國境內,面朝五大洲四大洋的中心城市。
重慶的快速崛起離不開一位老人鄧小平的努力。
偉大的革命家鄧小平,一生都致力於救國救民而奮鬥,他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創造了偉大的功績,同時在他的政治生涯表現出驚人的魄力。鄧小平的革命之旅始於書籍,一生刻苦讀書,他的許多革命思想和理論實踐都與學習緊密相連。
如果我們看看鄧小平的閱讀生涯,我們可以看到,他青少年時期的學習給了他堅實的文化基礎。特別是在重慶的十年學習對他的人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方面,傳統文化的繁榮使他深深紮根於中國文化,另一方面,在進步思潮的影響下,愛國主義的種子根植於鄧小平孜孜不倦的精神之中。
同時,鄧小平同志具有遠見卓識和雄心壯志,他能表現出創造性、決斷力和駕馭複雜性,他總是顧全大局,不辜負國家利益,他可以共同審視國際利益,關注中國與世界的雙向發展。這使他能夠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戰略決策。
以鄧小平十一屆三中全會為例,以解放思想自由、現實主義團結走向未來,或以深圳、珠海視察“南方談話”為我們守望前進的方向,為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這些都是他做出正確決定的智慧成果。
鄧小平做的這個偉大決定必然也體現了一代偉人的高瞻遠矚,這與他提出將四川一分為二,讓重慶從四川獨立出來做直轄市的觀點有著必要聯絡。這對重慶來說又是一件非常值得慶祝的事情。
二、一切從長遠出發
事物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對於三峽工程的建設一切要從長遠目標出發,切忌目光短淺,不僅有利於提升人民的幸福生活指數,而且還有利於今後的可持續發展。
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中國的經濟在發展欣欣向榮,隨後,也導致我國在電力資源方面的短缺,很大程度影響了中國的經濟發展,面對這個嚴峻的發展問題,不得不尋求一些解決方案。
於是水電部在1979年,向國務院提交了一份關於三峽工程的報告,建議儘快做出決策,以便更好的去解決中國能源短缺的困難局面。但此時的中國還處於國民經濟適應的過程中,對於三峽工程的實施還無法提上議程。
通常來說,一項大型的工程是有一定風險性的,比如洪澇災害問題,人們的移民問題、說服民眾等等。面對眼前一系列不可預測的嚴峻問題,這項巨大的三峽工程並沒有立即被中央採納,並且對於三峽工程的發展前景中央的許多黨員都持有懷疑態度。
長江流域的開發對於川渝地區乃至全中國的經濟發展都有一定的帶動作用,因此,鄧小平對於長江流域的發展非常重視。
他聽取了很多人的意見,他覺得不能輕易的否定三峽工程。並且他認為應該把重點放在阻礙四川發展和管理人口過多的問題上,不但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而且還可以帶動重慶中心城市的發展。
鄧小平在1985年1月19日完成了對四川的考察,回到北京後,他聽取了國務院副總理關於三峽工程的彙報,由於四川的土地面積比較大,在管理方面會存在許多的問題,所以分兩個區域規劃更有利於中國經濟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中心,一個是成都,一個是重慶。
重慶作為長江上游最大的城市,經濟實力最雄厚的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對周圍的城市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有輻射和帶動作用,對於四川省發展緩慢的一些地區有促進作用。
鄧小平認為我們不能目光短淺,要從長遠的角度出發,三峽工程是一項造福子孫後代的大型工程,為中國經濟日後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因此必須要實施三峽工程。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重慶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如今它的旅遊業在世界是聞名遐邇,可見鄧小平當初的決定是有預見性的。
三、 直轄市急需改革
由於川渝地區在改革初期發展加快,工農積極性高漲。
重慶地處傳統老工業城市的腹地,軍工企業佔據重要地位,隨著工業的快速發展,在城市發展進入轉型改革的困難時期,重慶發展的弊端突然顯現出來。經濟發展不順利,物價下降不了,數十萬工人下崗,收入來源被切斷,人民生活困難。
重慶在改革開放初期,急需改革。此時中國正處於發展變革的重要時期,重慶的發展也進入一個瓶頸期,唯有改革才有出路,才能去解決當前問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捱打,所以改革迫在眉睫。
1994年,基於鄧小平提出的觀點,中央開始籌備設立重慶為直轄市的規劃。第二年,中央委員會派人到四川進行調查。在1996年江澤民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審議通過了重慶直轄市的方案,重慶正式成為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
重慶佔據重要的戰略地位。它地處長江上游經濟帶的中心地帶,是連線了東西部經濟發展的重要樞紐,實施西部大開發的發展也有賴於它。
豐富的礦產資源也為重慶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經濟基礎,流經重慶的河流有長江、烏江、嘉陵江等,水資源開發潛力大,因此重慶的水資源也尤其豐富,能夠支援我國能源的發展。
都稱重慶為“山城”,可見它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城市,重慶也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悠久的歷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造就了它旅遊業發展的繁榮興盛。
重慶作為長江上游最大的城市,現在又正式成為直轄市,有利於發揮它優越的區域優勢、充分發揮它中心城市的作用、帶動周邊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三峽工程的建設、做好移民工作、促進三峽建設;有利於帶動四川省的經濟發展、特別是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
重慶已經是中國十大現代化城市之一。它在金融實力、產業環境和人才發展方面,重慶明顯優於成都,這都要歸功於鄧小平實施的改革開放政策,當然也和重慶處於優越的地理位置是密不可分的。
儘管重慶是從四川被分離出來的,但是絲毫不影響它經濟的高效發展,相反這片擁有悠久歷史的土地,不僅是重慶發現得越來越好,而且它也發揮它的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擴大城市化的建設。
對於鄧小平當初的決策,這也許是最好的證明,一座現代化城市緩緩升起,不僅向中國展現了重慶的繁榮,同時也向世界展示重慶的昌盛。但鄧小平對重慶的感受,是不能用幾句話就能概括得出來的。
四、高瞻遠矚的雄才偉略
歷史和實踐早已充分證明,重慶從四川分離出來是中國區域戰略的一筆大棋,為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開闢了一條新路。這可以歸結為三個因素:四川省的管理,三峽工程的建設,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
在管理方面,我們都知道河南和山東是人口稠密的省份。然而,在四川與重慶分離之前,四川人口眾多,僅次於今天的山東和河南。
當時四川有1億人口,四川省是縣級以上行政單位最多的省份。一個省有221個縣級行政單位要管理,這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把四川分成兩個省,分開管理會更容易,也會加強社會秩序。
第二個是三峽工程。三峽水電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它的建成無疑是我國人民向前邁出的一大步,在極大地豐富人民生活的同時,又為飲用水的生產提供了很大保障。
毫無疑問,實施這樣一個巨大的專案必須考慮很多因素。雖然四川人口非常密集,但建設水電站所需土地的問題將會引起人口轉移的問題。這時候重慶就成為了工程建設的重中之重,移民的主要接收地就分佈在重慶及其周圍地區。
在1984年的時候,鄧小平就提出來了將四川一分為二的主張,這個主張可以說是非常超前的。當時還有很多的人不夠理解,認為這是一個沒有任何根據的想法。
後來在三峽水電站建設的時候,這些人才恍然大悟,原來鄧小平實在是高,輕輕鬆鬆就想到了以後各地區建設發展時要考慮到的重大因素。可以說,三峽水電站的建設,如果沒有鄧小平的這一舉動,將會增添很多阻礙。
第三年就是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東部沿海地區率先發展。鄧小平希望利用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優勢,促進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推動中西部地區迅速走上繁榮之路。
重慶地處交通樞紐,是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沿海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地理位置優越。重慶作為直轄市的分離,對東部地區和中西部沿海地區都有很大的好處,可以轉移和平衡兩者的發展。
鄧小平的一個舉動,整整影響了中國好幾十年,並且還帶來了三個大益處,很多人都說不愧是鄧公,真乃大格局,大智慧!
面對偉大的歷史文化程序,不得不說偉人的每一個決定都詮釋了他們高瞻遠矚的雄才偉略,正是因為他們的為我們中國所做的貢獻,才有了我們今天這個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國家。
作為當代的新青年,我們也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舉社會主義偉大的旗幟,去擁抱更好的明天,更好的中國。
參考文獻:
[1] 傅高義,馮克利.鄧小平時代[J].北京文學(中篇小說報),2013(5):131-151.
[2] 朱佳木.改革開放初期的陳雲與鄧小平[J].當代中國史研究,2010,(3) : 12.
[3] 高尚全九年來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
[4] 鄧小平人生紀實(下) [M].南京: 鳳凰出版社,2011: 1799-1800.
[5] 姚有志,黃迎旭.鄧小平大戰略[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9: 112.
[6]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中國改革開放30年[M].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8: 185,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