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楊雄裡,男,1941年10月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生理學報》主編,《中國神經科學雜誌》主編,中國生理學會理事長,國家攀登計劃專案“腦功能及其細胞和分子基礎”首席科學家。兼任國內外十餘所高等院校的顧問或兼職教授,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長期從事神經生物學研究,應用多種技術在幾個層次上深入研究了視網膜中的訊號傳遞、調製及其機制,熱心於在學術界和社會公眾中廣泛介紹神經科學的重要性和新進展。曾發表學術論文140餘篇,專著4本,譯作多部。曾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二等獎。1991年上海市科技精英。1990年、1991年分獲美國國立健康研究所和國際人類前沿科學計劃組織的研究基金。
不同型別的記憶
除了對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機體的即時反應(如反射活動)外,腦還有學習、記憶、語言、認知、思維等高階功能。學習和記憶在機體的一生中起著重要作用。經驗在塑造腦的微型神經元迴路中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實際上,我們特有的個性和性格正是在不斷地感受經驗、遭受挫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所謂學習,就是對經驗作出反應而改變行為的能力,記憶則是把學習所得的資訊加以存貯的能力。兩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關聯。記憶是一個總括性術語,它所表示的大腦過程有許多不同的型別。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是人們最熟悉的。我們可以並不費力地在瞬息間記住一串數字和一個人的名字,但幾天之後可能就會忘得一乾二淨,這便是短期記憶。有許多事情會長久地(甚至終生)保留在我們的記憶之中,那就是長期記憶。
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有何相關?它們是以平行的、完全獨立的方式運轉的嗎?有些病人會出現全面遺忘症狀,對不久前發生的事毫無記憶,但其短期記憶能力卻與常人不相上下。顯然,這兩個過程是可以分開的。
但是,當一個人喪失了短期記憶能力後,還能有正常的長期記憶嗎?由於不易單純地損害短期記憶,因此,對此問題還很難提供確切的回答。但眾多的實驗證據顯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可能是序列的過程。臨床病例表明,當因慢性癲癇而摘除兩側顳葉後,長期記憶受損,但短期記憶卻不受干擾。動物實驗進一步表明,蛋白質合成抑制劑能破壞長期記憶,但不影響短期記憶。因此,記憶的全過程可能是:首先短期記憶開始運轉,它高度不穩定、易變;這種記憶痕跡經多次重複後會轉變為更穩定、更持久、更隱狀的長期記憶,這一轉變需要新的蛋白質的合成。但近年來(養布偶的備註:指2001年5月份)這種觀點不斷受到挑戰。人們都熟悉這種情況:從腦震盪恢復過來的病人,對這之前一個小時前後發生的事情毫無記憶,但仍保持良好的長期記憶。這似乎又說明,在某種意義上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可能是平行的過程。
(未完待接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