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毛澤東主席誕辰128週年紀念日,特以此文向我們人民軍隊的偉大締造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習主席反覆告誡我們:“吃水不忘掘井人!”他說:“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我軍走過的路,其中有一條就是來自井岡山。在這條道路上走出一支戰功赫赫的英雄部隊——“犧牲決勝團”。她的前身是秋收起義部隊。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叛亂,國民黨反動派向中國共產黨人舉起罪惡的屠刀。一時間,白色恐怖,血雨腥風。但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揩乾淨身上的血跡,踏著烈士的足跡,舉起了武裝反抗的旗幟。9月9日,毛澤東同志在湘贛邊界領導了秋收起義。這是繼南昌起義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裝起義,是中共黨史軍史上的三大起義之一。中國人民革命史開始了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
9月29日,秋收起義部隊一路血戰,到達江西永新縣三灣村時僅剩下不到1000人。毛澤東把這支部隊縮編為一個團,組成中國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1團,從此,紅1團橫空出世。
由於紅1團冠以三個“1”字,這三個標誌著數字之首的“1”字,赫然並列,使紅1團威名遠揚。政治第一,軍事第一,紀律第一,作風第一。攻必克,戰必勝,屢建奇功,成為最早建立井岡山紅色根據地的功勳部隊。
毛委員在紅1團首先建立了“黨支部建在連上”的制度,給我軍注入了“黨魂”、“軍魂”。確保了我軍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百折不撓的組織保障。毛委員在紅1團首先實施了《三大紀律六項注意》(以後發展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這是我軍有別於一切舊軍隊的本質特徵,是我軍的生命線。可以說,秋收起義的紅1團既是我軍發展壯大光輝歷程的見證和縮影,又蘊育著我軍的紅色血脈基因。
秋收起義的紅1團以後幾經整編,戰鬥骨幹充實到紅一團、紅二團、紅四團和紅五團,紅色基因擴散蔓延。1933年6月新整編的“大紅一團”繼承了井岡山斗爭的傳統,英勇戰鬥,不怕犧牲,一路征戰,一路輝煌。但真正實至名歸還是來自於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勝利後,紅1軍團在藤田鎮老圩村舉辦的一場別開生面的運動會。在這次運動會上評出了前三強,即紅2師5團、紅2師4團和紅1師1團。軍團聶榮臻政委讚揚說,這是我們紅1軍團的“三隻虎”, 紅軍“三虎”從此聞名遐邇。
鑑於“大紅1團”在競賽中取得的優異成績,以及在以往作戰中的英勇表現,朱德總司令代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親自將一面繡有“犧牲決勝”的光榮獎旗授予了該團。
朱總司令勉勵說:“好的部隊,要敢於犧牲,但犧牲不是目的,決勝才是目的,要用我們的犧牲,換來革命的勝利。”
時任“大紅1團”團長周振國,高擎獎旗代表全團將士堅定表示:“犧牲永遠與決勝相連,理想永遠與無畏相伴”。
從此,繼“大紅1團”稱謂後,紅1團又多了一個響亮的名字——“犧牲決勝團”。 1團所有將士都認為,只有“犧牲決勝”才最能代表部隊的底色。
紅1團果然不負“犧牲決勝團”榮譽稱號。在第五次反“圍剿”的關鍵一戰——“三岬嶂”阻擊戰中,紅1團打出了威風。在年僅23歲的楊得志團長率領下,紅1團如釘子一樣死死地釘在陣地上。打到最後,子彈打光了。紅1團傷亡過半,其中2營打得只剩下不到100人。楊得志高呼:“考驗我們犧牲決勝團的時候到了,必須堅決守住。”於是紅1團將士跳出戰壕,用刺刀、槍托、石塊與敵人展開了近身搏鬥。紅1團用血肉之軀,證明了紅軍將士們不怕犧牲,決戰決勝的鐵血品格。
隨後,紅一團在革命的征程中,續寫著“犧牲決勝”的輝煌。特別是在長征途中,始終擔任著開路先鋒的任務,打了許多險仗惡仗。例如,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血戰湘江,二渡烏江,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等,湧現出“大渡河十八勇士”等一批革命死士、勇士、烈士。
在抗日戰爭中,紅1團縮編改稱為八路軍第115師獨立團1營,後恢復團的建制。犧牲決勝的精神仍在發揚光大。從首戰平型關,到夜襲大龍華,再到大戰黃土嶺、血戰狼牙山……,功績卓著,湧現出 “狼牙山五壯士”“黃土嶺功臣炮連”等戰鬥集體。
解放戰爭中,已改番號為東北野戰軍48軍142師424團的“犧牲決勝團”,奉命在師的編成內擔任先頭部隊。征戰陝晉察熱遼冀豫鄂湘贛10餘省,縱橫6千餘里,戰績斐然。
新中國成立後,“犧牲決勝團”多次轉隸,但始終不忘初心,始終不忘自己是紅1團的傳人。特別是在1979年的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該團攻同登、剋扣林、戰涼山,創造了東西兩線參戰部隊中團級建制殲敵最多的紀錄。
今天,我們可以告慰毛澤東主席的是,您親手締造的紅1團,您親手締造的人民子弟兵,正在習主席的統領下,在強軍的路上續寫輝煌。
今日之盛世、今日之強軍,如您所願。當年紅1團將士們的誓言言猶在耳,“犧牲永遠與決勝相連,理想永遠與無畏相伴”!
【正文】
《百面戰旗紅》之“犧牲決勝團”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第四次反“圍剿”後,無論是說“三鐵拳”還是說“三隻虎”,都少不了被稱作“四個紅一”的紅1團。紅1團是我軍“根紅苗正”、資格最老的部隊之一,有著“天下第一團”的美譽。何謂“四個紅一”?簡單講,就是中國工農紅軍第1方面軍1軍團1師1團,四個“1”排在一起,格外醒目。
1927年9月9日毛澤東領導了秋收起義
該團的血脈可以追溯到1927年9月9日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起義失敗後,9月29日,餘下的不到1000人來到了江西永新縣三灣村。毛澤東把這寶貴的革命火種縮為一個團,編成工農革命軍第1軍1師1團,並把黨支部建在連上,實行《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從此,紅1團橫空出世,攻必克,戰必勝,屢建奇功,成為最早建立井岡山紅色根據地的功勳部隊。可以說,紅1團既是我軍發展壯大光輝歷程的見證和縮影,又是新中國孕育建立艱苦奮鬥的先驅和搖籃。
一、朱德總司令,親自頒獎旗
在漫長的革命戰爭中,紅1團戰功無數,榮耀齊身,聲名遠揚。但知道紅1團的人,未必都知道紅1團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榮譽稱號來自紅軍一次運動會,後來這個最重要的稱號一直成了大紅1團貫穿始終的鐵血代名詞。
1933年3月,第四次反“圍剿”勝利結束後,中央蘇區星火燎原,進入全盛時期,發展到湘贛閩粵4省60多個行政縣,主力紅軍擴大到近10萬人,地方部隊和群眾武裝也不斷壯大。
5月底至6月初,出於整合武裝力量的需要,紅軍在江西人口稠密、交通便利、經濟繁榮,一馬平川的永豐縣藤田鎮,對紅1方面軍所屬部隊進行了整編,仍由朱德兼任總司令,周恩來兼任政治委員,下轄軍團,撤銷軍級建制,師以下部隊逐級縮編,師改團,團改營,改小師小團為大師大團。
整編後的紅1軍團(時有25718人)轄3個師,具體是:原7師、9師與22軍合編為1師;原10師、11師合編為2師;原中央政府警衛團、軍團教導隊和瑞金模範師合編為3師(同年10月劃歸紅9軍團)。
紅1軍團在我軍歷史上舉足輕重,毛主席以及十大元帥中的朱德、林彪、陳毅、聶榮臻、羅榮桓5人;十大將中的粟裕、陳賡、譚政、羅瑞卿4人都出自紅1軍團。
經過這次整編,紅1方面軍各部隊面貌一新,士氣高昂。為慶祝中革軍委確定的紅軍第一個“八一”建軍節,檢閱新整編的紅軍力量,8月6日至8月14日,在朱德、周恩來等中央軍委首長親自組織和參與下,紅1軍團在藤田鎮老圩村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赤色體育運動大會,規格之高,史無前例。
8月6日至8月14日,紅軍在藤田鎮老圩村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赤色體育運動大會
共有6千多名紅軍健兒參賽,圍繞軍事、政治、體育、文化等62個大小專案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競技。除了田徑、籃球、排球、跳高、短跑、舉重、摔跤、單雙槓、跳繩、下棋等體育賽;還有翻山、打軍拳、拼槍刺、越障礙、投手榴彈等軍體賽。競賽不設個人獎和單項獎,只評出前三個團的群體專案獎和綜合大獎。名曰運動會,實際上就是中央紅軍各部隊間的一次大比武。
時任紅1軍團政委聶榮臻回憶說:“紅軍這次運動會和一般的運動會有很大不同,它緊緊結合作戰實際設定競賽專案,目的是培養那種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壓倒敵人的革命英雄主義。”
運動會期間,儼然是根據地軍民的狂歡節。人們洋溢著勝利的笑容,打著腰鼓,耍著龍燈,舞者彩旗,搖著花船,十分熱鬧。
各部隊都發動了起來,千人競技,萬人加油,歡笑聲、嘶吼聲響徹藤田。經過連續8天的激烈競爭,決出了高下,比出了鬥志,賽出了團結,將紅軍戰士擰成了一股繩。
最終評出的前三強,也就是最厲害的三個團,是紅2師紅5團、紅2師紅4團和紅1師紅1團。軍團聶榮臻政委讚揚說,這是我們紅1軍團的“三隻虎”, 紅軍“三虎”便從此叫開,威名遠揚。
閉幕式上紅軍朱總司令強調:“我們為什麼要在戰火中開這個運動會?是在向敵人展示我們的肌肉,展示我們的意志,展示我們無堅不摧的革命精神!我們完全有力量打碎一箇舊世界,打出一個新世界!”
鑑於紅1團在競賽中取得的優異成績,以及在以往作戰中的英勇表現,朱總司令代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親自將一面繡有“犧牲決勝”的光榮獎旗授予了該團。
總司令勉勵說:“好的部隊,要敢於犧牲,但犧牲不是目的,決勝才是目的,要用我們的犧牲,換來革命的勝利。”
時任紅1團團長周振國高擎獎旗代表全團將士堅定表示:“犧牲永遠與決勝相連,理想永遠與無畏相伴”。
從此,浸透著秋收起義紅色基因的紅1團,繼整編後的“大紅1團”稱謂,又多了一個響亮的名字——“犧牲決勝團”。 1團所有將士都認為,只有“犧牲決勝”才最能代表部隊的底色。
二、決勝三岬嶂,鮮血染戰旗
“大紅1團”榮膺“犧牲決勝”稱號絕非偶然,既與其競技成績相關,更與其在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一至四次反“圍剿”中的赫赫戰功密不可分。
從建團伊始,紅1團就一直浴血奮戰在鬥爭最前列。1927年11月中旬,該團打下茶陵城,建立了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1928年8月,以紅1團改稱的紅31團一部在黃洋界打敗了數倍於己的敵人進攻;1930年底,在第一次反“圍剿”中與兄弟團隊一同活捉了敵師長張輝瓚,消滅了9000餘敵人;1931年5月,在第二次反“圍剿”中頑強阻擊和襲擾國民黨19路軍的進攻,8月7日至11日,殲敵47師1個多旅和54師大部,9月13日,經四小時激戰,全殲52師和9師一部,俘敵5000多人。而這些,僅僅是紅1團七年征戰中的一小部分戰績。
對於“大紅1團”這樣一支戰神級常勝團隊,紅軍各部隊交口稱讚,對其獲得“犧牲決勝”獎旗也是心服口服。
但“大紅1團”官兵卻不這樣想,更沒有陶醉在榮譽裡,甚至還有那麼點小小的遺憾。主要原因是從競賽結果看,儘管只頒發了“模範工作的紅五團”、“英勇衝鋒的紅四團”、“犧牲決勝的紅一團”三面獎旗,但畢竟第一名是紅5團,第二名是紅4團,第三名才是紅1團。另有一個原因就是“犧牲決勝”這面旗幟還沒淬過火,過去的戰功都成過去,必須要用一次新的戰鬥來證明,這樣“大紅1團”敢於犧牲敢於勝利才算實至名歸。
這裡暫且按下“大紅1團”情緒上的這些小九九不表,先說說四次“圍剿”失敗後,一心“攘外必先安內”的蔣介石情緒上出現了大狀況。
情報得知,紅軍在炮火硝煙間隙裡竟搞起了運動會,一直欲除紅軍而後快的蔣介石蹭地從椅子上站起,來回踱起了步子。連年四次“圍剿”,兵力從10萬、20萬、30萬,增至50萬,不但沒有消滅紅軍,反倒是人家越來越強,自己損兵折將。僅第四次圍剿就死傷4個師長、6個旅長、16個團長,槍炮數以萬計,簡直是丟人丟到家了。為此,蔣介石氣得七竅冒煙,恨得牙根直癢。心想“娘希匹”!無毒不丈夫,必須痛下狠手了。
不到一個月,蔣介石就第三次親任總司令,糾集了一百萬軍隊及兩百架飛機,向以中央蘇區為中心的各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空前規模的第五次“圍剿”。其中,直接用於進攻中央革命根據地和紅1方面軍的國民黨軍,就達50餘萬。
蔣介石對紅軍第五次“圍剿”前在廬山拼湊作戰力量
從1933年9月開始,蔣介石採用持久戰和堡壘戰相結合的戰術,以守為攻,步步為營,逐步縮小包圍圈,與紅軍展開了拉鋸戰。幾個月後,紅色根據地形勢發生重大逆轉,黑雲壓城城欲摧。
貌似蔣介石的新手段開始奏效,實則問題出在紅軍內部。第五次反“圍剿”以來,中共中央高層排斥了毛澤東,架空了中革軍委主席朱德,實行錯誤的軍事戰略和作戰方針,紅軍不是死磕硬拼,就是以機械不變的戰術,毫無章法地應對蔣介石的新戰術,結果仗打得既艱苦又窩囊。
1934年春天來得比往年晚,到了2月9日還處於農曆臘月26日,“六九”都沒過。在閩西北建寧溪口鎮梘頭新街的紅1軍團指揮部裡,精瘦的27歲紅1軍團軍團長林彪和敦厚的政委聶榮臻表情凝重。
紅1軍團軍團長林彪和政委聶榮臻
其時,國民黨軍隊正向建寧一帶移動,以94師為主,在67師和14師配合下,向三岬嶂方向衝來,目的是要在建寧與紅軍尋求大決戰。三岬嶂和雞公山地處建寧門戶,如果被敵人佔領,等於被卡住了脖子,紅軍將更加被動。
想到這裡,林彪快步移步地圖前,用紅鉛筆向標有“三岬嶂”黑色字型的位置使勁點了一下,竟把地圖戳出了個洞。
“政委,我看得在這裡狠狠頂一下,殺殺敵人的威風!”林彪回頭朝聶榮臻說道。
正在起草“運動殲敵建議”的聶榮臻抬起頭,毫不含糊地答:“好啊!堅決打!任務交給紅1師,這是他們的拿手好戲。”
此時,“大紅1團”團長是年僅23歲的楊得志。接到“三岬嶂”打阻擊的任務後,立刻意識到證明“犧牲決勝團”血性的機會來了,非常痛快地保證:“堅決完成任務,死也要釘死在陣地上!”
1團的任務是,搶先佔領三岬嶂陣地,從正面頂住國民黨94師攻擊,不讓其前進一步,並與紅1師其他部隊一起打亂敵人的進攻節奏。
當晚,毛毛細雨在贛中大山裡下個不停,加上8、9度的氣溫,2、3級的寒風,人冷得打戰。楊得志帶領紅1團在長滿青苔的泥濘山路上急行軍,大家摔倒了爬起來,帶著滿身的泥水前進,提前趕到了三岬嶂。
楊得志命令趕快構築工事,準備迎戰國民黨軍的進攻。全團在山上冒雨整整幹了一夜,挖了臥溝、跪溝,從山腰到山頂修了好幾層。
2月10日拂曉,楊得志與政委符竹庭繞山轉了一圈,才看清三岬嶂全貌。山不太大,只是一個高約500米,長不足千米的尖峭石頭山,山下是一馬平川。總的看,縱深淺,部隊隱蔽難,是一個攻也不好攻、守也不容易的地方。
時任紅1團團長是年僅23歲的楊得志
把團指揮所設定好後,楊得志就去各營檢查戰前準備情況。先來到最前沿的3營陣地,營長尹國赤劈頭便說:“團長,今天這仗怕是不那麼好打呀。”
楊得志心裡雖認同尹國赤的判斷,但卻把心一橫說:“要有信心,小心國民黨軍的飛機,在兵力配備上要散開,不能硬拼。”
趕到第2營陣地,楊得志見營長陳正湘正指揮戰士們加固工事,便立即表揚道:“你們準備得好,這是一場惡戰,必須搞踏實些。”
天亮不久,國民黨軍94師就在四架飛機掩護下,瘋狂地向三岬嶂發起了進攻,頓時長空撕裂,亂石騰空。
由於紅2團從側翼攻擊的力量不夠足,敵人一下子就衝到了紅1團陣地的前沿,情況萬分火急。紅1團面對強敵毫不畏懼,拼全力頑強頂住,多次把攻到山頂的敵人又趕了下去。
激戰從拂曉一直打到傍晚,楊得志團長和符竹庭政委身先士卒,幾次被炸斷的樹木打倒,身上蓋滿了碎枝和泥土。最後,紅1糰子彈都打光了。紅1師師長李聚奎詢問戰況,楊得志如實報告:“沒子彈了,正在用石頭砸敵人。”
李聚奎師長命令:“一定要頂住,堅持到底,必須貫徹軍團首長意圖”。
楊得志告誡1團指戰員:“考驗我們犧牲決勝團的時候到了,必須堅決守住。”於是1團將士跳出戰壕,用刺刀、槍托、石塊與敵人展開了近身搏鬥。
緊急關頭,師長李聚奎指揮紅2、4團從側翼增援;紅3團從側後增援,一時打得敵人難以招架。紅1團趁機從正面壓下,四個團的紅軍一下子把敵人的陣腳打亂了,慌忙撤退。紅1團乘勝追擊了好幾十裡,打得敵人縮回堡壘才返回。
此戰,成為第五次反“圍剿”中久違的一次勝仗,但紅軍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大紅1團”傷亡過半,其中陳正湘的2營打得只剩下不到100人。
戰鬥結束後,1團受到上級表彰,團長楊得志、營長陳正湘、連長劉應梅、排長宋玉琳等榮獲三等紅星獎章。
紅1軍團要求各部隊學習紅1團的犧牲決勝精神。總政治部《紅星報》刊登了紅1軍團政委聶榮臻《把第1團頑強抗戰的精神繼續發揚光大起來》的社論文章。文章稱:“雖然敵人的飛機和炮彈轟炸之聲震動了山谷,但絲毫不能震撼我紅色戰士的心膽,敵人以數倍的兵力,分幾路向我衝鋒,亦被我英勇沉著的戰士,以頑強的反衝鋒打坍下去!並且協同突擊部隊將敵整師兵力全線擊潰,這應當寫在我們的戰史上,成為我第1團三岬嶂上光榮戰鬥的一頁!”
三岬嶂戰鬥,令“大紅1團”更放異彩。但區域性取得的短暫勝利,並不能糾正左傾路線的全域性錯誤,歷時一年的第五次反“圍剿”還是越打越被動。戰至1934年9月下旬,紅軍在內線作戰已無法打破敵人的圍攻,不得不被迫實施戰略大轉移。
三、打遍全中國,一路扛大旗
“紅旗飄,軍號響。子弟兵,別故鄉。王明路線滔天罪,五次“圍剿”敵猖狂。紅軍主力上征途,戰略轉移去遠方。男女老少來相送,熱淚沾衣敘情長。緊緊握住紅軍的手,親人何時返故鄉?”著名音樂史詩《長征組歌》這段深情的送別歌詞,準確表達了中央紅軍離開江西革命根據地時的真情實景。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機關和紅1方面軍約八萬六千人撤出了江西中央蘇區,開始了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徵。
長征途中,“大紅1團”擔負左路紅1師右縱隊的先遣任務,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一路過關斬將。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時,奪新田,穿汝城,戰瀟水,血戰湘江守腳山鋪。二渡烏江時,一渡天險回龍場,二闖天險梯子巖。四渡赤水,助攻遵義城;主攻強渡大渡河,策應協奪瀘定橋;翻越夢筆山,穿過鬆潘大草地;北上白龍江,安抵哈達鋪,繼續創造了輝煌壯烈的英雄戰績,湧現出“大渡河十八勇士”等一批革命死士。
抗日戰爭中,1937年8月25日,紅1團縮編改稱八路軍第115師獨立團1營,後恢復團的建制。歷史雖翻開了新的篇章,但犧牲決勝的精神仍在繼續傳揚。從首戰平型關,到夜襲大龍華,再到大戰黃土嶺、血戰狼牙山……,先後對敵作戰百餘次,功績卓著,湧現出 “狼牙山五壯士”“黃土嶺功臣炮連”等英勇戰鬥集體。
解放戰爭中,已改番號為東北野戰軍48軍142師424團的“犧牲決勝團”,奉命在師的編成內擔任先頭部隊。該團征戰陝晉察熱遼冀豫鄂湘贛10餘省,縱橫6千餘里,參加大小戰鬥百餘仗,殲敵1萬餘人,戰績斐然。湧現出 “密雲尖刀連”“攻堅英雄營”“翠崗紅旗團”“頑強抗敵團”“一等戰功團”等一大批敢於勝利、完成任務的英雄集體和個人。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11月,“犧牲決勝團”424團調入144師改稱430團。1969年12月改番號為陸軍第55軍163師487團。1985年歸42集團軍建制。在1979年的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該團攻同登、剋扣林、戰涼山,創造了東西兩線參戰部隊中團級建制殲敵最多的戰鬥紀錄。
“紅1團”及其傳人的歷史,就是一部不畏犧牲、決戰決勝的歷史。自1933年被授予“犧牲決勝”榮譽獎旗至今,不管後來部隊如何轉隸,賦予的任務多麼艱鉅,都始終以“甘於奉獻,不怕犧牲;能打仗,打勝仗;勇於決戰,最終決勝”的精神,奮力拼搏,勇冠全軍。“紅1團” 及其傳人已把“犧牲決勝”精神融入到了部隊的靈魂,官兵的血脈。一個又一個輝煌戰果,一批又一批驍勇戰將,都在反覆證明這是一把永不捲刃的打贏鋼刀。
1959年6月25日,毛主席回到了闊別32年之久的故鄉湖南,立於這片曾經爆發秋收起義的神奇熱土,歷歷往事湧上心頭,感慨萬千,不由賦詩一首。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捲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偉人的心胸,如波濤翻卷的海洋般寬闊,親手締造的紅1團儘管只是大海中一朵小小浪花,卻跳出筆端,躍上眉頭。
“大紅1團”終將成為記憶,“犧牲決勝”仍將繼往開來。
(參加創作人員:張洋、歐陽青、葉徵)
【附錄】
榮譽戰旗名稱:犧牲決勝
授旗年份:1933年8月
授旗時戰鬥序列:紅軍第1方面軍1軍團1師1團
授旗批准領導機關:江西省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
授旗前後主要戰鬥序列沿革:1927年9月9日,參加秋收起義,9月29日於三灣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1軍1師1團。1933年6月7日,紅1軍團在江西省永豐縣藤田鎮整編,編為紅一方面軍第1軍團第1師第1團。1935年9月18日,改稱紅軍陝甘支隊第1縱隊第1大隊。同年11月3日,恢復稱號為紅一方面軍1軍團1師1團。1937年8月25日,改稱八路軍第115師獨立團1營。1944年1月起,第1團先後編入晉察冀軍區野戰旅、延安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第2旅,仍稱第1團。1945年11月4日,第1團改稱為晉察冀軍區第2野戰軍熱遼縱隊第27旅第70團。1948年3月13日,為東北野戰軍第11縱隊第31師第91團。1948年10月,為東北野戰軍48軍142師424團。1949年6月21日,全軍統一整編後,為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第48軍第142師第424團。1985年10月1日,全軍百萬大裁軍時,為廣州軍區第42集團軍第163師第487團。1948年,東北野戰軍48軍142師424團。1950年11月,424團調入144師改稱430團。1969年12月改番號為陸軍第55軍163師487團。1985年歸42集團軍建制。1997年7月1日,以已改番號為487團的“犧牲決勝團”團部機關、直屬隊和1、2營為主體組成的駐港部隊步兵旅。同時,在487團其餘部隊的基礎上組建了新487團,番號為陸軍第42集團軍步兵第163師487團。現隸屬南部戰區陸軍第74集團軍某合成旅。
戰旗精神:甘於奉獻犧牲,勇於決戰決勝
【本文版權歸《百面戰旗紅》組委會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對於嚴重侵權者,網站保留提起訴訟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