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擊,格鬥,土工作業,爆破和投彈是我軍自紅軍時期以來就強調的單兵五大作戰技能。由於我們的武器長期處於落後和缺少足夠彈藥的狀態,故而對作戰模式有著特別的強調,一般在數輪齊射之後,使用步槍和冷兵器計程車兵就會不顧一切的發起衝鋒,機槍手跨越射擊提供掩護。也因為我們這樣的作戰方式非常有特點,所以我們也就有了“三槍八路”和“拼命三郎”的稱號。受這種作戰模式的影響,我軍在國內各路人馬之中,拼刺技術是數一數二的,即便是1937年狀態下的“精銳老鬼子”,在八路軍身上也佔不到多大便宜。
進入朝鮮戰場後,我們的彈藥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障,在打完一場戰鬥之後,所繳獲的武器彈藥往往能夠就地補給再使用。但由於聯合國軍掌握著絕對的制空權和壓倒性的火力優勢,我們在作戰時,也還是會像過去那樣強調近戰,最好就是能和對方交織在一起,從而讓對手優勢的火力發揮不出威力。所以,拼刺的重要性在“工業化”的朝鮮戰場非但沒有得到削弱,反而還得到了加強。在前期穿插圍剿聯合國軍主力的戰鬥時,我們經常會利用夜色作掩護,靠近對方陣地再發起衝鋒,儘可能的縮短與敵前沿的距離。
在聯合國軍所有國家軍隊中,澳大利亞是一個特別滑稽的存在。剛開始,這些部隊在太平洋戰場上依靠白刃戰打贏過日軍,而且澳大利亞軍隊本身也崇尚拼刺戰鬥帶來的戰鬥快感。在進入朝鮮戰場後,澳大利亞軍首先遭遇的部隊是朝鮮人民軍。由於東亞人身材普遍矮小瘦弱,與高大強壯的澳軍士兵相比,有著體量上的直觀差距,況且朝鮮人民軍當時並未接受系統的拼刺訓練,在和澳軍拼刺時敗下陣來。另外,澳軍士兵在朝鮮作戰時期,沒事也會拖著韓軍士兵和平民做他們的訓練物件,所以澳軍士兵以為,東亞士兵拼刺功夫不行,直接使得樂於享受拼刺快感的澳軍士兵渴望與志願軍也來一場較量。
1950年年底,志願軍39軍著手對清川江地區的聯合國軍展開圍剿,作戰主要物件是美英軍等具有一定作戰能力的軍隊。在制定作戰計劃時,我們是想首先對美英軍炮兵陣地首先發起攻擊。趁著夜色,我39軍摸到了美英軍炮陣地。還是和往常一樣,美英軍因不熟悉夜戰,近戰,一觸即潰。倒是被編入英軍旅的澳大利亞軍組織了抵抗,對潰逃的美英軍士兵起到了掩護作用。但這樣的抵抗力度非常弱小,一個千餘人組成的澳大利亞營與我們一個軍的部隊相比,顯得非常渺小。而澳大利亞士兵渴望的拼刺戰鬥因為交戰距離有數十米的距離,加上我們近戰火力太猛,澳大利亞軍士兵最後也跟著美英軍士兵一起潰逃了。
次日,被困美英軍開始尋求突圍。經過空中偵察得來的情報,美英軍決定對39軍117師350團一連的防禦陣地實施突圍。由於一夜激戰和數小時的炮擊,一連所剩官兵已經不多,除了輕重傷員外,就只有27名士兵。當澳大利亞軍一個戰鬥連向我方陣地發起衝擊,與我們展開白刃戰鬥時,我方的優勢再次體現。首先,我軍拼刺是小組互助,透過技巧來轉化身材的劣勢。一個回合的交手後,我軍無一人受傷,澳軍丟下了12具屍體,帶著60多名傷員就跑了。而接下來的數次交手和戰鬥,澳軍無論是白刃戰還是交火,都是帶著損失過半的代價跑路的。另外,也需要說明一點,沒有人能夠在白刃戰打贏志願軍,因為他們絕大多數都是擁有最少3年殘酷激戰經驗的老兵,有的甚至是老紅軍。即便是現代軍隊,也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