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在戰後的蘇式坦克中,T-62以2萬輛的產量位列生產榜的第2位,但如此重要的一個型號今天卻淪為了一個奇怪的存在——其上一代和下一代產品仍然還活躍在戰場上、活躍於電視新聞的報道中、活躍於人們的腦海中,而T-62卻近乎於銷聲匿跡被人遺忘。不過,T-62畢竟在蘇聯坦克發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無論是其前輩T-54/55系列,還是後來的T-64和T-72,都是坦克發展史上的經典。也正因為如此,要解開籠罩在T-62身上的種種謎團,就必須對其坎坷的技術演進歷程進行一番回顧。
從失敗的140工程說起
雖然T-54/55系統是蘇聯坦克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其生命力旺盛的令人難以致信,但在T-54剛服役時,這種坦克在蘇聯軍方眼中只是為了迅速替換T-34系列而進行一種選擇罷了。所以按照蘇聯人的習慣,成熟版本的T-54剛交付部隊,新一代中型坦克的設計就要啟動。在1953年年初確認137G工程的成果獲得了成功後,其後繼型號的研製隨之展開,其目的是為了保持對西方的技術優勢。不過,這期間蘇聯坦克設計界的格局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從1951年起,於1941年疏散到下塔吉爾的KB-520設計局的工程師們就開始分批返回哈爾科夫,搬回哈爾科夫的莫洛佐夫設計局被重新命名為KB-60M,但由於在戰爭期間下塔吉爾坦克廠不斷髮展壯大,達到了可以和戰前哈爾科夫機械廠同臺競技的水平,在莫洛佐夫設計局遷回後,留下的設計力量仍然十分可觀,所以赫魯曉夫決定在下塔吉爾廠單獨成立一個設計局,由年輕的主任設計師列昂尼德·N·卡採耶夫領銜,主要負責中型坦克的設計,以分擔部分哈爾科夫的壓力。這樣一來,包括列寧格勒的科京設計局在內,蘇聯坦克設計界就形成了三足鼎力的局面,而具體到中型坦克領域,則意味著莫洛佐夫有了一個年富力強的競爭者。
作為莫洛佐夫設計局的徒弟,卡採耶夫憑藉著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決心設計一個全新的中型坦克方案,而不是繼續在137G及其後繼工程的框架內打轉。於是代號被稱為140工程的設計於1953年年底全面展開,作為一個全新的設計,140工程引入了許多創新元素:比如車體每側有6個杜拉鋁製成的負重輪和三個託帶輪;另一個獨特之處在於它引擎的安裝方式:全新設計的液冷TD-12引擎不是垂直裝入車體,而是和車體呈53度傾斜角的佈局,這麼做可以降低車尾的高度,改善後部射界和視野,即便以今天的視角來看,這的確稱得上是一個有趣的創新。遺憾的是,回到烏克蘭的莫洛佐夫設計局畢竟在資源上佔有壓倒性的優勢,其430工程還是輕易將140工程這個下塔吉爾雄心勃勃的“處女作”擊敗了。當然,這並不是像某些資料中所表述的觀點那樣——“140工程因其選擇的D-54TS線膛炮不合軍方口味而遭淘汰”。事實上,430工程採用的U-8TS 100毫米線膛炮與140工程採用的D-54TS 100毫米線膛炮本質上是一種東西,都是格拉賓設計局的作品,均採用61倍徑身管,只是由於D-54TS的雙室制退器在冬天容易積雪,開炮後會吹到駕駛員窗戶上阻礙視線,所以後來改成了五孔制退器,然後名字也順便改成U-8TS。雖然有關這門炮的資料相當稀缺,但有限的資料顯示,在發射脫殼穿甲彈時,該炮初速高達1535米/秒,接近這一口徑線膛炮的極限,效能頗為可圈可點。
真正導致140工程競爭失利的其實另有原因——在缺乏具體針對性目標的情況下,430工程發展潛力大的優點無疑是決定性的。1954年6月,莫洛佐夫設計局在430工程基礎上同步開發了一種衍生型重型坦克方案——430U工程。該工程計劃安裝122毫米主炮,並有相當強大的裝甲防護。從本質上看,430U工程具備很多重型坦克的特徵,但它的一些具體的引數(彈藥攜帶量、馬力噸位比、履帶對地壓力)又比較近似於中型坦克,而不是當時典型的重型坦克。顯然,430工程能夠輕鬆衍生出430U工程的事實清楚地表明:作為中型坦克設計的430工程具備很好技術拓展潛力,可以透過一些簡單的改動達到重型坦克的水平。這足以改變蘇聯坦克發展的方向,以重量將坦克分為中型和重型坦克的劃分方式將被淘汰。也正因為如此,雖然就紙面資料而言,140工程與430工程相差不大,在某些指標上,140工程還對430工程形成了優勢,但隨著蘇聯國防委員會一紙命令的下達,到1957年年中,140工程還是被責令中止了發展。
142工程到166工程的戲劇性
140工程的失敗,對卡採耶夫本人的打擊是巨大的。或許是140工程與430工程競爭這一事實激怒了哈爾科夫方面,擁有巨大政治影響力的莫洛佐夫設計局設法讓赫魯曉夫產生了對卡採耶夫的“厭惡”感,其結果是這位年輕的總設計師被從一把手的位置上拉了下來,被分配給了一件並不怎麼容易出風頭的任務——在137G2工程的基礎上,協助哈爾科夫方面設計一種現代化的T-54B改進型號。不過,俗話說是金子到哪裡都會發光。工作認真、細心且直率的卡採耶夫為139工程設計了一套全新的供油系統、過濾系統,極大地改善了T-54在行程、啟動和維護上的表現。他還改進了彈藥架的佈局,使備彈量從原來少得可憐的34發提升到45發,其中18發放置在車體前油箱旁的水套中(一個從140工程借鑑來的設計)。另外,為了應對核武器的威脅,他還給坦克配置了基礎的防化過濾器。正是這些設計,令哈爾科夫的139工程進展順利,在其基礎上進一步加以改進的155工程,被賦予了T-55的制式型號加以投產。有意思的是,就在人們為卡採耶夫默默無聞的巨大付出抱不平時,他本人卻在這一過程中有了頗不平凡的領悟:實用主義才是蘇聯坦克的設計作風。
不久後,命運給了卡採耶夫第二次充份施展才華的機會,由於對430工程的機械可靠性問題表示不滿,蘇聯政府批准下塔吉爾方面可以在137G2工程的基礎上搞一個自己的作品作為評估,而卡採耶夫意識到了這其中的機遇。其結果便是142工程的出現——這是一個在T-54B的基礎上拉長了車身,擴大了炮塔座圈,再按上一個140工程炮塔的嫁接式產品。因為142工程用幾乎與155工程相差無幾的生產成本實現了更高的綜合性能,蘇聯軍方高層的部分人物對其產生了一定的興趣。於是,本來只是個評估專案的142工程獲准進一步發展,165工程在1958年底由此出現。與142工程相比,卡採耶夫在165工程上應用了其在155工程上採用的一些改進,實際上可以視為採用T-55底盤的142工程,但165工程的炮塔設計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其中一個明顯改進就在於指揮塔,從T-54到142工程,指揮塔都是單獨鑄造成型後用鉚釘固定在炮塔上。俄羅斯人認為這可能會形成一個裝甲的弱點。於是165工程就在140工程的基礎上,將指揮塔的基座和炮塔鑄造為一體,提高了整體強度。1959年11月,165工程樣車在下塔吉爾完工,卡採耶夫旋即帶著他的新作品返回了與哈爾科夫競爭的舞臺上。不過即便如此,165工程的前景也並不光明——此時的165工程所扮演的角色,仍然只是430工程的陪榜,在蘇軍高層中那些真正大權在握的人物眼中,所青睞的還是現代化氣息十足的430工程。然而令人感慨的是,幾件看似偶然的事情卻最終改變了165工程的命運。1958年,彼得羅夫設計局向蘇聯政府高層展示了新研製的T-12“輕劍”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獲得了赫魯曉夫的充分肯定。見識到T-12的強大威力,興奮的赫魯曉夫突發奇想,問身邊的人:“這門炮是否可以安裝在坦克上?”旁邊的人為了討好赫魯曉夫,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當然,總書記同志。”於是赫魯曉夫立刻決定:“好,那明年要生產200輛裝備這種滑膛炮的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