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針對中國不斷更新的高精尖武器,例如DF-17導彈這種超高音速、極其難以防禦的導彈,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工程學院院長羅伯特·畢肖普表示:“有晶片在,那就能被駭客入侵”。其核心思想是,透過網路攻擊來干擾高精尖武器,並實現線上的“戰爭勝利”。
此前,國內有機構曾經做過實驗,在無物理接觸的情況下,確實可以透過網路攻擊啟動一輛特斯拉;之前還曾出現因駭客攻擊,導致美國的重要油氣管道設施無法啟動,相關企業被駭客勒索的情況。不過這是民用領域,軍用領域裡,真的可以上演用無線電摧毀導彈的戲碼嗎?
網路戰的成本有多大?
網路入侵不是像電影裡一樣,幾個駭客點幾下滑鼠,敲幾下鍵盤就可以入侵一個系統的。即使是在相對更容易的民用領域,網路入侵一臺裝置也需要尋找漏洞,並在漏洞被修復之前進行攻擊。成本方面,想要入侵一輛帶有聯網功能的汽車,成本大約在一百萬美元左右,一輛防護能力尚不完善的民用汽車尚且如此,入侵一顆東風導彈......祝那些駭客們好運。
更重要的是,軍用裝置的抗干擾能力以及反入侵能力和民品不在一個層次上,如果美國真的有了用網線破壞東風導彈的天頂星技術,那為什麼不用這麼強大的技術來破壞民用裝置,造成社會生產的混亂,干擾生產生活?
民用裝置尚且破壞不了,就想要入侵東風導彈,這樣的人如果不是譁眾取寵的話,那這個人大學上的估計是胎教課程。
更重要的是,如果網路攻擊失敗,美國要怎麼應對接下來的爛攤子?畢竟在經過了貿易戰之後,中國已經變成了美國的最大貿易伙伴,破壞了中國的社會生產,最先繃不住的可能會是美國人自己。
技術優勢代表不了一切
在七十年前,美國對中國的優勢無疑是碾壓的,無論是在裝備的數量、質量,還是在後勤保障以及兵員的素質上,聯合國軍都有著巨大的優勢,但是最終還是退回了三八線以南。
近幾年裡,類似的戲碼在伊拉克、阿富汗也都曾經發生過,海灣戰爭時,美軍的技術優勢讓全世界都為之一驚,包括美國自己。但是隨後幾年,中東和阿富汗的戰事很快就成為了政府的包袱,至於阿富汗撤軍時的囧相,新聞中也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當一場戰爭成為虧本買賣,甚至成為國家財政的黑洞時,戰爭本身很可能會成為壓死一個政權的稻草。如果納稅人意識到,自己辛苦納稅,為國家在戰場上拼死拼活的結果,只是讓老爺們過年多添一道菜,國家的信譽崩塌只會是一個時間問題(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和沙俄帝國點了個贊)。
全頻帶阻塞干擾?
如果真的用駭客技術破壞了高精尖武器,一個可能的對策就是拔掉所有人的網線,大家一起回到無線電時代以前,面對面廝殺。在小說《全頻帶阻塞干擾》中有過類似的橋段,當俄軍已經接近山窮水盡時,主角的兒子操作暴風雪號撞向太陽,干擾了雙方的雷達訊號,俄軍和北約重回一個起跑線上戰鬥。
想想中國軍隊在過去幾十年裡的戰績,真的大家一起拔網線,猜猜誰會更不好過一點?
打贏戰爭的不是武器,是國家。
把網路駭客攻擊想象成致勝兵器,這其實是一種昭和得不能再昭和的行為。在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崛起的過程中,能夠憑藉一兩種兵器或者一兩種手段取勝。日本在偷襲珍珠港,並閃電襲擊了東南亞以及菲律賓群島等地之後,航空母艦甚至一度比美軍還多一艘,賬面實力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不吃虧。但是進入戰爭狀態後,美國迅速變成了那個三天修好約克城、不到十分鐘下線一輛謝爾曼的工業巨人。
那些抱著“大東亞決戰兵器”的日本人發現,經過一番狂轟濫炸之後,對面的飛機戰艦和坦克總能源源不斷地再次出現;對方落水的飛行員和水兵總能被及時救走,並在幾周之後重新投入到戰鬥中;甚至到了最後投降的時候,美軍的戰機依舊還是那麼鋪天蓋地。
有著類似經歷的,還有歐洲東線戰場上的德國。當德國拿出精工細作、充滿了“匠人精神”的88毫米炮之後,發現對面的山上T34已經組成了一片坦克海;當德國已經資源耗盡,汽油生產都要依靠著高成本的煤炭加氫法煉製時,高加索油田依舊在源源不斷地冒著石油。
一場戰爭的勝利,需要的是龐大的工業體量,和全體國民堅定不移的意志。一兩種戰法或是一兩種超級兵器絕不是取勝的最關鍵因素。如果真的寄託於幾種武器,那麼投降書和談判桌有可能是最好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