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爆發的中印戰爭,人民解放軍僅用時一個月就打敗了印度軍隊,兵峰所向,直指印度首都新德里。令人意外的是,我軍在取得勝利後卻主動地後撤了20裡,將9萬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區拱手相讓。
要知道藏南地區不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是一個氣候宜人,物產風貌的地方,也有著西藏的江南之稱。
那麼,當年人民解放軍為什麼在進軍順利的情況下選擇後撤呢?
國際環境的影響
當我們討論任何一件歷史大事件時,首先要看的就是當時的國際環境。1962年在人類歷史上是一個值得銘記的年份,因為在這一年美國和蘇聯爆發了古巴導彈危機。
起因是美國發現了蘇聯偷偷向古巴地區運送中程彈道導彈,這嚴重威脅到了美國的國土安全,兩個大國之間的衝突使得全世界進入緊張狀態。同時也意味著美國和蘇聯此時沒有精力去管其他的事情,也正是趁著古巴導彈危機爆發之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了對印自衛反擊戰,迅速佔據了有利地形,一舉擊潰了印度軍隊的部署,成功收復了南達旺河以北部分中國領土。
時間來到1962年11月20日,美蘇兩國達成初步共識,古巴導彈危機宣佈結束。
1962年11月21日,中國政府宣佈邊境全線停火,隨後重新提出和平解決方案。透過時間的對比我們可以發現,中印戰爭的結束和古巴導彈危機非常相近。原因就在於當時的印度有著美蘇兩個大國的支援。
上世紀50年代末期,新中國和蘇聯的關係發生了巨大改變,曾經的老大哥成為了新中國的威脅,為了限制中國的發展,蘇聯主動和印度搞好關係。不僅向印度提供了1.3億的貸款,同時向印度援助了13個陸軍師和兩個空軍師的裝備,還提供了當時最先進的米格21戰鬥機。
這樣的待遇簡直讓人羨慕,美國同樣是為了拉攏印度,擴大自己在南亞次大陸的影響力,在國際事務上更是處處偏袒印度,美蘇兩個大國的支援也是印度敢挑戰中國的重要原因。
可以預見的是,古巴導彈危機結束之後,如果中印戰爭還在繼續擴大,美國和蘇聯一定會在背後援助印度,為印度提供先進的武器裝備,這無疑會加大新中國反擊的戰爭難度。同時印度一旦陷入困境之中,不排除美國和蘇聯會直接出兵援助,這是不利於當時的我們的。考慮到國際形勢的風雲變化,黨中央選擇在取得勝利後隨即撤軍是明智之舉。
主動撤軍有助提高中國國際聲望
除了國際大環境的影響之外,當時我們主動撤軍是希望爭取和團結包括印度在內的亞非國家。20世紀60年代,我國遭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包圍和封鎖,不僅和資本主義陣營處於敵對關係,同時也遭到了社會主義陣營部分國家的抵制。
可以說新中國只是在國際社會缺乏足夠的支持者,位於第三世界的亞非拉等國家就成為了應當團結和爭取的力量。不過,由於美國等國外媒體的汙衊,當時很多還沒有和中國接觸過的國家對新中國存在一定的偏見和懷疑態度,新中國需要改變他們的刻板印象。
中印戰爭就成為了最好的機會,這場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印度侵佔中國領土,我們才迫不得已展開的反擊戰。不過我們很快收復了丟失的中國領土,如果此時繼續戰爭很容易招致亞非拉國家的質疑,甚至會成為他們口中的侵略者。
為了爭取更好的國際環境和國際聲望,在取得勝利後主動選擇從印度撤軍無疑是最好的方案,而事實證明這個方案也獲得了奇效。
1962年在中印衝突爆發之後,中印兩國也開始尋求直接談判,很多關心亞非和平地區的國家在中印之間不斷斡旋,而他們的態度則更是傾向於中國一方。
除此之外,中國選擇主動撤軍也獲得了周圍很多國家的肯定,這也使得中國在國際社會上收穫了更多的朋友,提高了中國不小的政治聲望。
當時解放軍的後勤保障無法跟上
說完了國際原因之後,我們再來談談中印戰爭中我們面對的困難。
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在取得勝利後卻立馬選擇後撤撤軍,其中最大的困難就是後勤保障跟不上前線部隊。
徐焰將軍曾經說過:“有些人覺得當時為什麼要撤退,在那個地方可以繼續前進,可以留下來守。這些人好心是好心,可以說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他不瞭解當地供應情況。當時還沒有通青藏鐵路,而且公路還是沙土路面,連柏油路面、瀝青路面都沒有。那時候鐵路終端最近的地方在西寧,一輛運油車跑到邊境線上再跑回來自己耗掉半車油,怎麼可能在那個地方長期維持作戰,維持供應都成問題。而且加上大雪封山,當時打了一個多月,就消耗了4萬噸物資,這4萬噸物資還是西藏人民動員起來囤積了半年,甚至小孩都動員起來背東西。”
徐焰將軍的這一段描述,深刻揭示了當時人民解放軍在藏南地區面臨的巨大後勤補給困難。
1962年之前,新中國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天災,三年經濟困難讓新中國國力大損。此時新中國還沒有從三年自然災害的困難中走出來,藏南又位於高海拔地區,一個人民解放軍的生存成本抵得上內地三四個解放軍,長期巨大的軍費開銷令中央政府有些承受不了。
可能有人會說了,當時印度也不比中國好到哪裡去,為什麼人家就能在藏南地區持續作戰呢?要想解答這個問題,就必須瞭解一下中國和印度在藏南地區的處境。
1951年人民解放軍成功解放西藏地區,此時藏南地區還處於印度的控制之下。在整個50年代,印度不僅在藏南地區修建了很多軍事設施,同時在印度控制區還修建了路況條件較好的公路網路和很多供直升機起降的停機坪。
這些設施的存在使得印度能夠在戰爭期間獲得充分的物資補給,儘管說高原作戰消耗的物資更多,然而有足夠運輸手段的印度還是能夠支撐起這麼大程度的消耗,但這對於當時的解放軍來說簡直就是一種奢望。
上世紀60年代可沒有什麼青藏鐵路,從內地到達西藏的唯一路徑甚至還不是水泥路面,這也意味著內地的物資很難向西藏地區運送。藏南地區的作戰只能依靠新疆地區進行補給,不過此地自然災害嚴重,夏天的泥石流和冬天的大雪都阻擋了人們向藏南地區運送物資。
加上西藏剛剛在1959年經歷了平叛戰爭,也沒有多少物資能夠供前線的戰士使用,支撐一個多月已經算是很極限了。更何況如果將戰爭拖到12月甚至是1月份,藏南地區將會迎來冬天的洗禮大雪會徹底封鎖掉藏南地區。到那個時候別說物資運不進去,在藏南地區駐守的人民解放軍甚至都回不來。等待他們的,要麼是被印度軍隊消滅,要麼就是活活餓死。
勝利後卻撤軍是從實際情況出發
除去後勤保障的巨大困難,人民解放軍撤退也是考慮到了邊境的實際情況。
對印自衛反擊戰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收復被印度侵佔的領土,解決中印之間的領土爭端,這就意味著光靠戰爭是無法解決問題的,中國和印度必須彼此坐在談判桌上來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戰爭繼續進行下去,和平談談恐怕還要推遲很長時間。
周恩來總理在給印度總理尼赫魯的信中寫道:“在有爭執的邊境地方,如果不使雙方的武裝部隊脫離接觸,就很難避免衝突。”
從這句話中不難看出,當時黨中央希望雙方部隊在邊境脫離接觸,避免進一步的衝突發生。希望能夠採取和平談判的方式來解決邊境問題,為了達成這一目的人民解放軍才主動後撤20裡,並且釋放印度被俘的全部軍事人員,歸還所繳獲的武器彈藥。
這相當於新中國主動和印度示好,也算是我們給了印度一個臺階下,讓印度總理尼赫魯對國內民眾也有交代。當然,我們的主動後撤也收穫了效果。在1962年爆發衝突之後,此後很長一段時間,中印邊境的形勢基本穩定下來。
在70年代,隨著中印雙方關係緩和,1976年雙方互派大使恢復外交關係。從1981年開始中印雙方就邊境問題開始了不斷的談判,這也為和平解決中印邊境爭端提供了一個途徑。否則繼續保持戰爭狀態,對於雙方來說都是沒有好處的。
主動撤軍也是為保證西藏的穩定
和平解決中印邊境衝突更有利於保證新疆的穩定,相對於藏南地區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整個西藏地區的安定和繁榮則顯得更加重要。
1959年,在國外敵對勢力的支援下,原西藏地方政府上層反動集團公然撕毀17條協議,發動武裝叛亂,同時宣佈西藏獨立。為了阻止西藏地區的武裝叛亂,從1959年到1961年,西藏地區超過1/3的軍事力量被武裝叛亂分子所牽制。
也正是在這場叛亂之中,西藏宗教領袖達賴喇叭逃往印度,整個西藏地區亂成一鍋粥。1961年在平定叛亂之後,此時西藏地區面臨著重建的難題。
而整個印度和西藏地區只隔一座喜馬拉雅山,為了防止印度和美國政府繼續鼓動新疆地區的反動分子,阻礙新疆地區的重新建設。新中國必須要掌握中印西部邊境的阿克塞欽地區,此地雖然沒有藏南地區物產豐富,但卻是西藏和新疆的交界處,同時也是新藏公路的必經之地。可以說掌握了阿克塞欽,就掌握了中國西藏和新疆。
更重要的是以阿克塞欽為制高點,中國人民解放軍可以俯視克里米亞和印度地區,不管印度之後有什麼動作,我們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從阿克塞欽出發,橫掃印度北部。
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動後撤,雖然說將藏南地區讓給了印度,但是我們卻獲得了阿克塞境地區的控制權。也正是因為中國掌握了阿克塞欽地區,此後印度不敢在我們的背後搞小動作。這極大程度保護了中國新疆地區的安全,在中印邊境衝突之後的幾十年前,西藏地區的局勢趨於平穩。
隨著中國整體實力的增強,我們對於西藏地區的建設也越來越重視,尤其是青藏鐵路通車之後,西藏和內地的聯絡越來越緊密。
能打下來卻守不住
雖然說藏南地區沒有阿克塞欽那麼重要,但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也不能拱手讓給印度。
簡單來說就是能打下藏南地區卻守不住,藏南地區很早之前就是由印度實際控制,可以說印度在藏南地區的根基要遠遠勝於我們。1962年中印戰爭爆發後,人民解放軍確實擊敗了印度,成功收復了部分藏南地區。但是我們卻守不住這裡,原因在於新中國當時無法在藏南地區完成駐軍。
既然守不住,撤退也就是唯一的方法。可能有人會問了為什麼守不住呢?
因為當時的新中國太窮了,無論是當時的北方邊境還是東南沿海,新中國都需要龐大的軍費開支來維持。如果再增加一個藏南地區的軍費開支,國家經濟會承受不住的,到那個時候丟掉的可就不僅是藏南一個地區了。
對於藏南地區的放棄也只是暫時性的放棄,新中國並沒有承認印度對藏南地區的主權。如果未來條件成熟的話,我們依然有機會收回藏南地區。畢竟藏南地區也是中華民族的祖先用血和肉打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