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怒極了的彭德懷扔下了這樣一句話:“你是劉伯承帶出來的兵嗎?劉伯承打仗不是最注重戰術的嗎?你怎麼還打敗仗,真丟劉伯承的臉。”
時至今日,抗美援朝戰爭已經過去71年了,71年前,為了阻止美帝國主義達到透過進攻朝鮮,來干涉中國內政的行為,我國組建的人民志願軍隊遠離國土,入朝作戰,在他國的土地上用血肉之軀築起了堡壘。
大半個世紀過去,在很多人的印象裡抗美援朝戰爭是我國大獲全勝,美聯合國軍不堪一擊,事實真的如此嗎?
實際上,抗美援朝戰爭真的打得非常不容易,戰爭永遠是殘酷的,縱然中國最後大獲全勝,但戰爭期間難免會有失利,除去嚴重失利的砥平裡戰役,還有這一次要講的另一個我軍的失利戰役——第五次戰役。
由王近山領導的第三兵團是朝鮮戰爭第五次戰役中我軍的主力,但就是這支被彭德懷寄予厚望的主力軍,卻在這次戰役中因戰術佈置失誤遭到重創,被美軍圍攻導致部隊潰散,大規模被俘,成為了入朝志願軍比較嚴重一次失敗戰例。就在這次戰役結束後,彭德懷怒批王近山,稱他不會打仗,甚至連帶王近山的頂頭上司,劉伯承也被彭德懷責怪。
自1950年10月我軍入朝作戰以來,一向不被國際和部分國內將領看好的抗美援朝戰爭,在彭德懷元帥的指揮下,加上我國志願軍子弟不畏艱難,在補給、武器都不如對方發極度惡劣條件下,接連四次戰役獲勝,給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造成了重大打擊,一時之間,世界輿論轉了風向。
連當時中國國內的新聞媒體也將美軍形容成不堪一擊的慫包軍隊,各種小道訊息滿天飛,一會兒說美軍怕吃苦,沒有罐頭吃就不肯打仗了;一會兒又說美軍很怕死,在戰場上不敢衝鋒陷陣。
在這樣的勝利包裹下,國內民眾的情緒極其高漲,很多人對美軍不屑一顧,即便是有一些將領提出不可以掉以輕心,美軍並不是那麼好打的,這種微弱的聲音也被掩蓋了過去。於是在1951年4月,新入朝作戰補充的志願軍兵團在這些聲音下,對第五次作戰抱有高度的自信,這也給戰役的失敗埋下了一部分隱患。
第五次戰役中新入朝作戰的軍隊主要是楊得志和王近山率領的第十九和第三兵團。王近山的到來讓彭德懷很是興奮,因為王近山作戰風格兇猛,立下不少戰功,打了不少勝仗,他的到來讓彭德懷覺得朝鮮戰役離勝利的那天不遠了。
對近代歷史稍微熟悉點的朋友一定不會對王近山的名字感到陌生,王近山素有“王瘋子”之稱,打起仗來可以說不要命。早些年的戰鬥中,剛參軍不久的他敢直接抱著敵人滾下山崖,身受重傷,但所幸命大活了下來,自此多了一個“王瘋子”的稱號。
衝動敢拼有時候在戰場上是好事,王近山當時敢拼敢闖的風格受到了當時紅四方面軍中徐向前的注意,於是王近山以極快的速度被提拔為團長。在之後的戰場上,王近山屢立奇功,為了搶物資,他打了一場漂亮的韓略村伏擊戰,事後才知道剿滅的不是一般的日軍部隊,而是日軍的戰地觀察團,裡面全是日軍的高階將領,這場戰役後來成為《亮劍》中一個重要情節。
你說,這樣一個人來到朝鮮戰場上,彭德懷怎麼能不開心。但很快,彭德懷就嚐到了什麼叫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的滋味,王近山的衝動拼勁讓我軍在第五次戰役中付出了較為慘痛的代價。
當時的中央軍委方面有“長期準備,短期勝利”的作戰指示,在朝的志願軍對勝利已經是十分渴求,四場戰役打下來,他們把美軍的防禦體系看作雞蛋殼,認為“聯合國軍”不堪一擊,彭德懷與全體指揮作戰員就制定了一套迂迴加包圍,最後切割的總作戰方針,力求在第五次戰役中將美軍一舉殲滅。
所以第五次戰役對當時的在朝作戰人員來說是極為重要的,打好了,便有可能直接結束戰爭。
王近山率領部隊支援朝鮮時,恰好趕上了第五次戰役開戰在即,彭德懷對這支部隊寄予了厚望,他認為這支軍隊在王近山的手中一定可以給美軍來個當頭一棒,於是彭德懷提前發起了第五次戰役,想要給美軍來一個突擊襲擊,打美軍一個措手不及。
王近山的部隊當時是由12軍,15軍和第60軍組成,王近山當時犯下最嚴重的作戰錯誤就是輕視了美軍的實力,他對美軍輕視,但又非常重視自己的進攻,忽略了防守,直接就把當時60軍的兩個主力師分別配給了12軍和15軍,導致當時的60軍只剩下了180師一支部隊。
180師當時接到的作戰指示是作為預備補給隊伍增援中路部隊,不巧的是作戰開始沒過多久180師就和美軍陸戰1師碰面了,當時的180師師長是鄭其貴,在鄭師長的帶領下,全體官兵英勇作戰,殲滅了美軍一個連,但由於我軍戰線拉得過長,導致180師的補給出現了大問題,預想的短期勝利的局面難以達成,無奈之下,彭德懷只能下達有序撤出戰鬥的指令。
在王近山接到撤退命令之後,隨即便命令60軍阻擊美軍掩護180師撤離,於是60軍軍長韋傑向鄭其貴下達180師撤離戰場,60軍掩護轉移的任務,萬萬沒想到軍令在傳達過程中出現了理解失誤的問題,最終導致180師被美軍包圍,經過七天七夜的頑強對抗後,依舊敗在美軍手中。共計一萬人的180師,戰死或被俘七千多人,這一戰不僅是王近山部隊有史以來少有的敗仗,也成為了整個志願軍抗美援朝中最大的因指揮失利導致戰敗的戰役。
這次失敗讓彭德懷憤怒異常,此次戰役的失敗不僅讓部隊損失慘重,傷亡慘重,更是給軍心帶來了極大的打擊,本身在朝志願軍很多人心裡想的是第五次戰役打完,就可以贏得勝利回家了,結果沒想到第五次戰役竟然是慘敗。
當時彭德懷沒有做好任何準備,就接到了180師失敗的訊息,在他眼中,王近山是出了名的會打仗,毛主席對他的評語是常勝將軍,鄧小平則認為二野戰功最大的是他,從軍過程中王近山罕有敗績,有著極高的軍事素養和大兵團作戰指揮水平,誰料想入朝作戰以來最慘重的敗仗卻出現在王近山手下的部隊裡。
彭德懷將王近山叫到司令部,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罵,他認為王近山打仗只會蠻幹,不把戰士們的命當一回事。在隨後召開的戰後經驗總結會議上,也絲毫沒有給他留面子,嚴厲地批評了他以及他手下的軍長、師長們,稱他們應該受到軍法處置,怒極了的彭德懷扔下了文章開頭那句話。
王近山愣了一下,但他畢竟打了敗仗,也知道之前有將領戰場頂嘴差點被彭德懷軍法處置,於是沒敢還口,只能承認自己的錯誤,還立下了軍令狀,保證下一次戰役一定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於是在之後著名的上甘嶺戰役中,那隻拼死抵抗絕不撤退的頑強隊伍,就是王近山率領的部隊,上甘嶺戰役不僅打回了王近山部隊的威風,也讓美軍看到了志願軍永不言敗的可怕韌性。
彭德懷素來性格直,有什麼說什麼,他在戰後總結會上這句怒火上頭說出的話,不知道被誰傳進了當時正在南京軍事學院主持工作的劉伯承耳中,很多人都好奇劉伯承是如何回應的。
其實沒有那麼複雜,都是上過戰場的將領,知道在戰場上失利是一件會讓人極其惱火的事,這種情況下什麼樣的氣話都有可能說出口。何況劉伯承是十大元帥中出了名的好脾氣,他分析第五次戰役後,認為的確是王近山的作戰方案出了大問題,只注重進攻,冒然進入敵軍腹地。他也十分自責,對身邊的人說:“彭德懷說的沒有任何錯,打仗只注重蠻力不講究戰術,是肯定會失敗的。”一句話,化解了尷尬。
不過說起來第五次戰役的失敗,很多人認為也不能只歸結於王近山及180師身上,畢竟總指揮官是當時的彭德懷,有很多將領認為,當時朝鮮地區的戰況十分複雜,一開始整個司令部的指揮方針就都是錯的,因為當時的指揮方案,是在我軍極其低估美軍作戰實力下制訂的,當時的志願軍指揮部高估了自己的軍事力量和補給調配能力,全軍上下太渴求勝利了,加上兵源分配佈局不得當,第五戰役本身就是衝著敗仗的方向去的。
彭德懷在火氣過去後,也知道自己太過激動,吸取了旁人的意見,與王近山一起,仔細研究下一次戰役。
同為開國將領,雖然彭德懷和劉伯承私下交往並不密切,但對國家和人民的愛是一樣的,彭德懷一向心直口快,軍事、待人都是如此。
而劉伯承更追求軍事計劃的部署,“千里躍進大別山”就是他指揮的,且劉伯承講課也很厲害,中央黨內很多知名將領都聽過他的課,可能是作為老師,劉伯承性格更為儒雅,哪怕是被無辜牽連責備,聽到彭德懷的無心之語後也是先找自身的問題,用軟語化解了尷尬和誤會。
而彭德懷在冷靜下來後,也很快反思了自己,從自身找原因,最終在1951年6月10日成功將美國阻擊在“三八線”外,粉碎了美國的陰謀,贏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書寫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
這才是我們中國解放軍優秀的將領,彭德懷的即刻反思;王近山的知錯就改,勇猛作戰;劉伯承的大度儒雅,都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典範,也得益於他們的出色指揮和不懼生死,讓中國的軍隊在世界的戰場上,在全球輿論都不看好的形勢下,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打響了中國志願軍的威名,也給我們後輩帶來了如今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