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聞:2021年即將劃上句號,你怎麼看中美關係這一全球最重要雙邊關係的年度成績單,對2022年你又如何前瞻?
特約評論員 吳蔚:回望2021年的中美關係,以我個人的觀察來看,雙邊關係的“預期管理”應該是貫穿始終的。
國內各界漸漸形成共識:特朗普在擔任美國總統的四年裡對中美關係帶來了結構性的衝擊。從2017年以貿易戰打破局面,到2018至2019年的戰略競爭加劇,再到2020年戰略對抗升級,中美關係呈斷崖式下跌。那麼當拜登先生在2021年1月20日宣誓就職總統之後,中美雙方都會形成一個新的預期:這段雙邊關係能夠迎來止跌回升的一年嗎?
2021年過去了,若將這個問題拋給雙方的國民,回答會是紛繁各異的,但共同點是:大家的心情都很複雜。
從現象上看,拜登執政這一年對華各領域“制裁”不減反增,美軍海空力量在中國周邊敏感區域遊走的頻率不減反增,美國政客對中國核心利益的無理指摘不減反增,美國對華髮起的意識形態鬥爭規模不減反增。這一系列“不減反增”會讓你很容易留下一個壞印象,那就是假設特朗普用四年時間寫了一篇名為《敵視中國》的論文,拜登則用一年時間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了這篇論文“第二作者”的位置上。這也難怪會有美國媒體開玩笑稱:唐納德·特朗普先生依然住在拜登的白宮裡。
種種現象提醒著我們,在做中美關係的預期管理時務必心存“底線思維”。值得欣慰的是,過去這一年,中國在處理這段雙邊關係時展現出了昂揚的鬥志、非凡的定力與博大的胸襟。
安克雷奇會晤是美方試圖展現“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場域,我們用一句“你們沒有資格在中國面前,以實力的地位出發同中國談話”,告誡美國同行“中國人民不吃這一套”。天津會晤,中方主動亮出的“三條底線”與“兩份清單”,用十分直白的“清單制”給中美關係的正常化提供了清晰的路線圖。到了蘇黎世會晤,中美高級別會談的場面就肉眼可見地和緩了許多。
元首外交舉旗定向。過去這一年,習主席與拜登總統之間的主要互動體現在一封賀電、兩通電話以及一場影片會晤中。習主席提出了世紀之問:中美關係不是一道是否搞好的選擇題,而是一道如何搞好的必答題。這道題又豈止是提問拜登總統,在我看來,它擺在了今後每一位入主白宮的美國總統桌面上。拜登總統給出了他的答案:負責任地管理中美競爭關係。
回到剛剛那個問題:中美關係在2021年實現止跌回升了嗎?經過一整年的預期管理,我個人認為,中美關係成功實現了止跌,但要論回升、回暖,要走的路依然很長。我們甚至有必要審慎地預估,在未來幾年,中美關係的競爭主軸可能會帶來新一輪的震盪。
這也就引出了我對2022年的展望:經過一整年的試探與博弈,中美各自都對彼此有了審慎務實的預期,接下來就該聚焦這對競合關係的危機管控,儘可能地引導彼此走在求同存異的合作道路上,在世界百年未有之變局中共同回答好“世紀之問”。
直新聞:前任駐美大使崔天凱近期圍繞中美關係發表了講話,他特別提出不打賭氣仗、不打消耗仗等四種仗,他還強調,人民的每一點利益都來之不易,絕不能讓任何人掠奪,但也絕不能因為我們自己的大意、懈怠和無能使之遭受損失,你對這番話如何解讀?
特約評論員 吳蔚:崔天凱2013年4月駐美,接替張業遂成為共和國第十任駐美國特命全權大使,他在華盛頓的八年親歷了中美關係的跌宕起伏。他的發言代表了外交陣地的一線聲音,他的表態體現了當事人的思考,我們有必要仔細聆聽,認真品讀。
他的發言題為:對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的思考,充分體現了他作為駐美大使貫穿始終的使命。他給出的總體判斷是:“中美關係目前所處的歷史階段還會延續相當時間,美國不會心甘情願地接受一個社會制度、意識形態、文化傳統乃至種族都很不相同的大國崛起。”進而引出他頗具“底線思維”的一句話:“美國勢必會千方百計、不遺餘力地,甚至沒有底線地對華打壓、遏制、分化、圍剿。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頭腦,充分的準備,應對好中美關係今後的曲折、動盪,甚至是坐過山車的場景。”
隨後,崔天凱給出了他的建議:“原則上,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不打賭氣仗,不打消耗仗。”這句“不打四種仗”成了這些天廣為傳播的一句話。但在我看來,更引人深思的兩句話恰好是“不打四種仗”的前一句:“既然鬥爭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人民利益和戰略全域性,那麼在鬥爭的過程中,就應該盡一切可能,減少涉及我們利益和全域性的代價和影響”,以及後一句:“人民的每一點利益都來之不易,我們絕不能讓任何人掠奪,也絕不能因為我們自己的大意、懈怠和無能,使之遭受損失。”
崔大使躬耕中美關係多年,這兩句話最能濃縮他的外交智慧與工作感悟。這兩句話也正好詮釋了我們為什麼“在原則上不跟美國打這四種仗”。崔大使出席的這個外交研討會規格頗高,在場的聽眾不乏外交戰線上的指揮員、戰鬥員,更有許多國關學界的智囊、學者。崔大使在這樣的場域裡發聲,是具有標誌意義的。
直新聞:駐美大使秦剛近日接受美國媒體聯合採訪,期間金句頻出,取態友好,但美媒似乎對秦大使的講話“只記錄,不播報”,為何會這樣?
特約評論員 吳蔚:今年7月底,秦剛接替崔天凱出任共和國第11任駐美全權大使,由於他曾擔任外交部發言人的經歷,不少美國媒體給他貼上了“剛猛”的標籤。但仔細觀察秦大使赴美這幾個月的公開講話你會發現,除了一些涉及國家立場、原則底線的強硬表態,更多時候的秦剛都是以微笑姿態示人的。
具體談到這次聯合採訪,我認為秦剛確實是在用美國人聽得懂的方式進行中肯對話,更像是一次探討,他不僅是個被訪問者,更向美方記者丟擲了許多提問。比如談及美國人民友好的一面,中美老百姓經常談論的共同話題,與美方政府那些居高臨下的訓斥比起來,究竟哪一面更代表美國?我覺得這樣的對話是建設性的,當然具有傳播力。
採訪現場的氣氛是熱烈友好的,各路記者也是有聞必錄,可惜的是,中國的駐美大使發出理性友好的聲音,卻沒能在美方的媒體版面中獲得足夠的體現。這是十分令人遺憾的。
在美國當局的結構性損害以及新冠疫情的雙重衝擊下,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的溝通渠道本就陷入了一個狹窄週期。外交官的發言,媒體的報道就成了溝通彼此的有限橋樑。在這樣的微妙關頭,更多地報道彼此的理性發聲,去撫平彼此國民的焦慮情緒,尋找君子和而不同的積極面,多做有利於中美關係健康發展的事,才是雙方媒體最該做的。
前不久中美元首影片會晤後,雙方均放寬了各自新聞媒體的“准入”,我想這就是題中應有之意吧。
作者丨吳蔚,直新聞高階主筆,深圳衛視《直播港澳臺》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