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 6 年取得的經濟進步以及全球人口的快速擴張,帶來了巨大的環境成本。雖然自 1960 年以來全球人均 GDP 幾乎翻了三倍,但同期二氧化碳排放量卻翻了兩番。
大約三分之二的增長髮生在過去三十年。
今天,世界前三大排放國 - 中國、美國和印度 - 約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 50%,世界前 20 位排放國佔 80%。
顯然,這個排行榜並不是固定的 - 排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巨大變化。重要的是要指出,最大排放國名單包括髮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這清楚地表明高碳排放是跨越發展鴻溝的一個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消除貧困和廣泛融入全球價值鏈,伴隨著中國碳排放量的大幅增長。
然而,總排放量並不能說明全部情況。人均檢視提供了有關全球二氧化碳挑戰的重要視角。
這表明發達國家和一些高收入的產油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放量最高。幾乎所有都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儘管發達國家的人均排放量呈下降趨勢,但仍遠高於發展中國家 - 差異十分明顯。
例如,美國普通人的排放量是中國人的兩倍多,墨西哥的五倍多,印度的八倍多。
一切照舊,隨著發展中國家的繁榮,其人均排放量將攀升。這一點,再加上可能的人口增長,將進一步加劇全球問題。
鑑於經濟與排放增長之間的當前和歷史聯絡,發展中國家可以將發達國家當前的人均排放視為基準 - 這是他們為經濟進步必須付出的代價。這種觀點對全球遏制排放的努力將是毀滅性的。
這些令人震驚的趨勢凸顯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明顯需要將繁榮與二氧化碳排放“脫鉤”。發達國家必須加快人均減排步伐,發展中國家必須獲得必要的技術和資金支援,向綠色低碳發展軌跡過渡。這符合每個人的利益。
COVID-19 異常的教訓
早期估計表明,由於 COVID-19,2020 年的排放量下降了約 5%。但這是大流行引起的措施和限制的結果,這些措施和限制鎖定了經濟部門並顯著減少了全球經濟活動。去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異常在經濟上是不可持續和不可重複的。
令人震驚的是,2020 年記錄的排放量急劇下降大大低於實現我們的氣候目標所需的水平。《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要求每年減排 8%,以將地球保持在 2 攝氏度的全球變暖閾值之下。
除非經濟繁榮與碳排放脫鉤,發達國家大幅降低人均排放“基準”,否則世界將超過迄今為止設定的所有排放目標。因此,除非氣候變化成為全球所有政府的絕對優先事項,否則與氣候變化的鬥爭將失敗。
低碳增長不僅需要所有國家的政治承諾,還需要持續的結構性經濟變革。這就是貿易、投資和技術至關重要的原因。
這些領域的適當政策有助於確保提供合適的商品、必要的知識和所需的資金,這樣發展中國家就不必為了保護地球而擱置經濟發展。
所有國家都必須設計和實施雄心勃勃的低碳政策。為了使這些措施在全球範圍內有效,各國政府必須協調努力並進行合作。
即將舉行的聯合國貿易論壇(UN Trade Forum)將促進就多邊貿易體系所需的應對措施開展急需的對話,以確保從 COVID-19 引起的經濟放緩中實現長期的綠色和包容性復甦。
氣候變化看似緩慢,但速度快得令人不安。我們不能推遲對話和行動。無論我們住在哪裡 - 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 - 我們都會失去一些東西。因此,我們都有事可做。每個國家都必須採取行動,因為任何地方的二氧化碳排放都會威脅到任何地方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