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明世宗朱厚熜不顧朝臣反對,堅決要為駙馬都尉崔元封侯。這位嘉靖皇帝是史上有名的“白眼狼”,他為何對崔元如此青睞?我們都知道朱厚熜的皇位是透過“兄終弟及”的方式,從他的堂兄明武宗朱厚照那裡繼承來的。當時內閣首輔楊廷和認為朱厚熜只有過繼成為明孝宗朱祐樘的兒子,才能算是武宗的兄弟,才符合《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的說法。
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朱厚熜要稱伯父明孝宗為“皇考”,而稱自己的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為叔父,這就是嘉靖朝有名的“大禮議”之爭。崔元,明憲宗次女永康公主的駙馬,即武宗和世宗的姑父。表面來看,崔元當初前往湖廣安陸迎接朱厚熜進京,有“奉迎之勞”。但在禮部官員看來,這不過是“臣子分所當為”,何況本朝並無駙馬封侯的先例。
話說明朝禮部官員真是不讀書,本朝怎麼就沒有駙馬封侯的先例?世宗立刻抓住文官們言語中的漏洞,舉出永樂朝駙馬都尉王寧恩封永春侯的例子,把禮部官員們說了個啞口無言。世宗之所以舉王寧的例子,一來是將其類比崔元,二來提醒文官們:當年太宗皇帝也是小宗入繼大統,你們不要欺人太甚。
上曰:“永樂初年太宗皇帝入繼大統,駙馬都尉王寧以翊戴功亦進封永春侯,何得言本朝無故事?元表即如例引進,勿復遲延。”於是給事中底蘊等、御史高越等連章論其不可,皆不納。—《明世宗實錄卷二十》
在世宗的堅持之下,崔元還是被封為京山侯,生前有“乘馬禁中,泛舟太液”的恩寵,死後贈左柱國,諡榮恭。那麼那位被朱厚熜拿來類比的永春侯王寧是否也和崔元一般福壽雙全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站隊燕王的政治風險和回報
朱福寧,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女,生於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代公主都有自己的名字,雖然史書上不曾記載,但可以通過當代考古,從出土的壙志中發現。洪武元年是大明建國元年,朱福寧又是朱元璋最寵信的孫貴妃之女,我們從這個名字就能感受到老朱當時的愉悅心情。
孫貴妃一共生了兩個女兒,長女朱鏡靜,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封臨安公主,嫁給了開國第一功臣、太師、韓國公李善長的兒子李祺。按這個勢頭髮展,朱福寧也應該嫁給某位開國元勳的後代。
不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發生了震驚朝野的“胡惟庸案”,此後的幾年內連續多位公主的駙馬都沒有顯赫的背景,朱福寧也不例外。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福寧被冊封為懷慶公主,駙馬都尉則是名不見經傳的淮安人王寧。
- 洪武時代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2年)十月,河南、北平一帶發生大水。由於馬上就要進入寒冬,如果不妥善處理,只怕會引發流民之亂。茲事體大,朱元璋把女婿們派往災區監督當地有司賑濟災民。
其中負責河南一路的是李祺、歐陽倫和王寧,負責北平一路的則是李堅、梅殷和陸賢。說來也巧,北平是朱棣的封國,可是李堅(大名公主駙馬)和梅殷(寧國公主駙馬)日後卻和燕王在靖難戰爭中兵戎相見,毫不容情。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二月“藍玉案”之後,由於大量中高階武官死於株連,朱元璋被迫一面啟用眾多已經致仕的武官,一面讓自己的女婿們承擔更多的責任。其中既非勳貴出身,又頗有才幹的王寧得到了老朱的青睞,奉旨掌管後軍都督府事。
後軍都督府分管北平都司、北平行都司、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燕山三護衛和太原三護衛,所以王駙馬在平時的工作中和燕王朱棣以及晉王朱棡有很多交集。明初晉王府密檔《太祖皇帝欽錄》》中,多次記錄了王寧前往山西向晉王傳旨。那麼一個合理的推測,他前往北平的次數也不會少,這恐怕是他在日後的靖難戰爭中力挺朱棣的關鍵原因。
駙馬王寧齎到敕諭:“晉王知道:即今塞草茂盛,嶺之南北地高風涼,無酷暑之熱。用心隄備朔方人馬,天垂象甚。時刻不敢放心,用心操練。務要馬步精銳,以防屯所。帶馬帶軍,不問幾萬,不可調開。務要嚴飭隊伍,控弦以待寇邊者。”—《太祖皇帝欽錄》
- 建文時代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改年號為建文。朱允炆的基本盤是代表江南大地主利益的文官集團,這批人對當初打壓他們的朱元璋懷有刻骨的仇恨。
新君不講武德,一面下死手整自己的叔父們,一面又極力抬高文官的地位,維護大地主們的利益。比如文官的最高品級從二品升到了一品,被朱元璋排斥在外的“江浙人”重新佔據了戶部,江南的田賦降到了西北的水平等等。種種行徑,自然會引起皇族、外戚和勳貴們的集體不滿。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舉兵造反,稱“奉天靖難”。當時不但一干手握重兵的在外親王紛紛作壁上觀,南京城內還湧動著一股支援燕王的暗流,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王寧和徐增壽。
王寧上文說過,他所掌管的後軍都督府和朱棣本身就有工作交集。徐增壽,開國第一武臣追封中山武寧王徐達第三子,燕王的小舅子。徐增壽在朱棣起兵之前就極力為其說項,此後更是暗中為其通報訊息。
建文帝疑燕王反,嘗以問增壽。增壽頓首曰:“燕王先帝同氣,富貴已極,何故反!”及燕師起,數以京師虛實輸於燕。—《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傳第十三》
而王寧的所作所為應與徐增壽相似,因此在被人告發之後,二人被雙雙打入大牢。建文帝確實心黑手狠,就算王寧有罪,懷慶公主畢竟是你姑母,又何至於把人家的莊田全部沒收呢?從他逼死十二叔湘王,殘酷折磨五叔週五,縱容臣下欺辱十三叔代王,又對姑母姑父毫不留情來看,居然還在後世有一個“仁慈之君”的名號,真是好笑。
癸未,駙馬都尉王寧奏:“舊有賜田及自置田,建文中盡沒官,乞復之。”上從之,仍命戶部以其所入租準祿米。—《明太宗實錄卷十二上》
站隊漢王:全盤皆輸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燕軍攻入京師,朱允炆在皇宮奉天殿殉國,明朝歷史進入了新篇章。燕王在稱帝之後,自然要回報自己的一眾支持者。徐增壽在城破之前被朱允炆親手所殺,朱棣追封他為武陽侯,諡忠愍。而王寧同樣否極泰來,獲封永春侯。
王寧在永樂初年頗受朱棣信任,先是其長子王貞亮在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被封為羽林前衛指揮僉事。而在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正月,王寧帶著朱棣的親筆信抵達北京,陪同世子朱高熾和高陽王朱高煦動身前往南京。當年四月,朱棣下旨封朱高熾為皇太子,朱高煦為漢王。由此可見,王寧作為皇帝的全權代表,本身就顯示了朱棣對他的寵信。
- 永春侯為何失寵?
既然如此,王寧為何最終還是失寵了呢?表面來看,崇尚佛老之道的王駙馬和推崇道家的朱棣之間,有著三觀上的不合拍。有一次朱棣在右順門和王寧聊天,提到了太祖皇帝當年的事蹟,朱老四頗有些心情激動。這裡插一句,右順門是由西華門進入前朝的必經之路,當年朱允炆就是在這裡親手幹掉了徐增壽。
看到皇帝陛下懷念先帝,王寧趁機提出一個建議:“世人竭誠誦經,飯僧奉佛,可以福利先親”。可能王駙馬覺得朱元璋也是和尚出身,朱老四不看僧面看佛面,怎麼著也會給點面子。未曾想朱棣在仔細思考一番之後,嚴詞駁斥了王寧的觀點,意思就是天子把國家治理好,就是最大的孝道,養和尚有什麼用?史載王寧“慚而退”。
天子以四海為家,能思天位者親之所傳,大業者親之所建,天下生民親之所保。而敬以奉天,勤以守業,仁以臨民。使萬物得所,四夷鹹賓。光昭祖宗,傳之子孫,可以為孝。何必能事佛,乃為孝乎?—《明太宗實錄卷三十一》
日後王寧失勢之時,對他的評價是“外盈中險,恃寵縱恣”,這自然是牆倒眾人推的結論。這位永春侯之所以會倒臺,是因為他在永樂朝奪嫡之爭中站隊漢王。上文說到王寧去北京接朱高熾兄弟的時間是永樂二年正月,此時距離朱棣本人登基已經過去整整一年半的時間,朱家老大朱高熾居然一直都還只是燕王世子。
在整個靖難戰爭中,老大朱高熾的主要職責是鎮守燕軍的老巢北平,老二朱高煦則跟著朱棣一起東征西討,立下了赫赫戰功。包括靖難第一功臣淇國公丘福在內的一大波武將,都是當初和高陽王一起出生入死的鐵桿兄弟,於情於理他們都希望朱高煦能夠成為太子。而王寧,也是漢王黨的成員。
時議建儲,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善高煦,時時稱高煦功高,幾奪嫡。—《明史卷一百十八·列傳第六》
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七月,丘福率十萬大軍北伐韃靼。然而丘福身為主帥,卻在當年八月率領千餘騎兵輕敵冒進至臚朐河(今蒙古境內克魯倫河),結果遭到韃靼軍隊主力包圍,包括淇國公丘福、安平侯李遠、武城侯王聰、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在內的明軍主將全部殉國。丘福之死,是對漢王黨的一次沉重打擊。太子黨乘勝追擊,以前文所列的理由將王寧打入大牢。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九月十八日,駙馬都尉、永春侯王寧在獄中淒涼離世。
- 永春侯身後事
駙馬死於大牢,兒子又先於自己去世,懷慶公主忍辱負重,撫養嫡孫王彝長大成人。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朱棣在北伐班師途中駕崩,皇太子朱高熾於北京登基。雖然王駙馬當年站隊漢王,新皇帝倒是不計前嫌,為姑母加名號為懷慶大長公主。
上謂禮部、戶部臣曰:“朕皇考同氣至親,惟諸叔、諸姑。今諸叔之子皆以冊封,諸姑在南京。朕即位之初,雖嘗有分賚。而名號未加,朕心有歉。其加寧國長公主及懷慶、大名、南康、永嘉、含山、汝陽、寶慶七長公主皆為大長公主。”—《明仁宗實錄卷四》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七月初一日,懷慶大長公主去世,享年58歲。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王彝曾經為永春侯的爵位努力了一把,可惜還是以失敗而告終。雖然當年朱棣給的是世券,也就是永春侯可以世襲,但是現在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鎮認為王寧沒有“汗馬之勞”,爵位本來就不該世襲,更何況還是罪臣,不許。不過念在懷慶大長公主的份上,英宗還是讓王彝承襲了其父王貞亮羽林前衛指揮僉事之職。而在王彝死後,朝廷又特旨允許其子王升襲職。
辛酉,懷慶大長公主嫡孫、故羽林前衛指揮僉事王彝子升求襲父職,詔特從之。—《明英宗實錄卷二百三十一·廢帝郕戾王附錄第四十九》
結語:永春侯王寧本質上是一個文人,《明史》記載其“能詩”。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舉人陳璉曾經有一首詩:《駕幸朝天宮醮壇和永春侯韻》,這裡的永春侯自然是指王寧。
齋居宣室致深思,法駕從容出玉墀。
琪樹才看甘露降,璇霄又見慶雲飛。
天香靄靄浮龍袞,仙佩珊珊集鳳池。
萬國臣民沾聖澤,喜聞詞賦頌明時。
此外王寧推崇佛家,因此他和朱棣的謀士、素有“黑衣宰相”之稱的姚廣孝關係非常好,二人常常組織詩茶之會,風雅得很。不過姚廣孝是朱棣用來輔佐太子、培養太孫的重要人選,王寧作為他的好友,怎麼會是漢王黨呢?不解。
寧,字清真,戚里中以雅著,嘗與姚少師、釋南洲為鬥茶之會,有詩流傳長安,以為韻事。—《列朝詩集·乙集·卷七·金粟公子王貞慶》
《列朝詩集》是明末東林黨領袖錢謙益所著,而被稱為“景泰十才子”之一的王貞慶,是王寧和懷慶公主所生的次子。可惜了這樣一個才子家庭,最終倒在了政治鬥爭的漩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