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奧租界在劃定之後,首先要修建道路。因東浮橋一帶是中國老城區,也是天津城市的重要發源地,在租界劃定之前已有數萬中國人在此居住,如在這裡居住的李叔同李家、高門大戶馮家等多戶大家族都是天津的老住戶,興隆街、十字街、於廠大街、糧店前後街也都是老居民區,街巷已經定型,難以改變,雖已劃為租界,原來的房屋和街巷始終未動。奧租界當局只能將規劃地帶集中在奧租界的東浮橋大馬路的南面(今建國道、民主劇場附近)。這一地區是大水坑,地勢低窪,住戶寥寥無幾。為此,奧租界當局首先實行填平工程,並規劃了四條馬路,即今之建國道、民主道、進步道、自由道;橫向馬路有平安街、壽安街、慶安街,還有一個大興昌衚衕。東浮橋大馬路兩側的地勢陂斜,北高南低,為了找平,將高處挖低了一米多。天津比商電車電燈公司為修建從東北角通往東火車站的電車線,同津海關一起和奧、意租界當局合資,將東浮橋改建成名為金湯橋的鐵橋,開通了通往東車站的電車。
隨著租界地區的發展和電車的執行,城市中心逐步沿著電車行駛線路向租界地區轉移,電車沿線也逐漸形成新的商業區。同時,大批華商在民初以後也將其資本從華界轉入奧租界,大馬路電車沿線到處是商店、戲院、茶園、菜市場、飯館等,逐漸形成了一條繁華的商業街。坐落於天津法租界的濟安自來水公司和法國電燈公司直接供應天津奧租界居民用水用電。
劃入租界內的興隆街原本是天津的一條老街,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津門保甲圖說》中的《東門外圖說》即標有此街,可見這條街道在當時已十分出名。興隆街的出現得益於天津商業的繁盛和古集市——通濟集的興旺。通濟集也叫東集,設在東門外,每月逢初二、十二、二十二行集。由於河東一帶和海河西岸的居民大都去通濟集趕集購物,開展交易,到了清朝初年逐漸形成一條與水閣大街隔河相對、與糧店后街垂直的大體呈東西走向的道路,這就是後來的興隆街。數百年間,興隆街熱鬧景象不減,且慢慢取代了通濟集的地位。興隆街被劃入奧租界後,與東浮橋相連的那條大馬路成為一條新的商業街,興隆街則是與大馬路平行的一條街。奧租界當局在興隆街與大馬路之間建了一座罩棚式的龐大建築,這就是天津人所稱的“奧國菜市”。
所謂“菜市”,就是把攤位租給商販,租界當局收租收稅。“菜市”裡的商品價格要比一般沿街叫賣的高,所以菜市一開張,就很不景氣。奧租界被收回後,“菜市”變成了一個以售賣竹製賭具為主的雜貨市場。20世紀五六十年代,“菜市”依然保留,但已改為存放物資的倉庫。筆者少年時出於好奇,曾從裡到外觀看這座老建築。“菜市”為長形,上面封頂,與永安街平行,南起建國道,北至興隆街,南頭的大門對著大昌興衚衕,北頭的大門對著大華糖果廠。其東側是一條長鬍同,因緊靠這個“菜市”而取名“菜市衚衕”。“菜市”內堆放一些竹製品及其他貨物,進到裡面,感覺黑糊糊的,光線很差,偶爾也能見到幾個擺攤的小販。後來“菜市”被拆除,這一歷史遺蹟徹底消失了。
【來源:今晚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