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27日10時,歷時三年的朝鮮戰爭,在板門店正式簽署停戰協定。
(《朝鮮停戰協定》簽字儀式在開城板門店舉行)
英國記者阿蘭·委卜寧採訪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他寫道:“透過這位司令員臉上的微笑,你們就會知道,是中國人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據毛澤東的衛士長李銀橋回憶說:“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字的訊息傳到北京,毛澤東非常高興,興奮地在院子裡哼唱了一段京劇,這種情景,是多少年來十分少見的。”
“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在簽字後,面對記者採訪滿臉沮喪,他說:“我成了美國曆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陸軍司令官,我感到一種失望的痛苦。我們失敗的地方,是未將敵人擊敗,敵人甚至較以前更強大,更具威脅性。”
在大洋彼岸,全程關注的美國國防部長馬歇爾嘆息到:“神話已經破滅了,美國並不是人們所想象的那樣一個強國。”
(“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
1.毛澤東“陽謀”破解斯大林“小算盤”
1945年二戰後,美蘇瓜分地盤,朝鮮以“三八線”為界分為南北兩半,北邊是蘇佔區,南邊是美佔區。1950年初,金日成向斯大林請示統一朝鮮半島作戰計劃,斯大林同意,並承諾援助武器。他的算盤是,朝鮮戰爭無非兩個結果:一是美國參戰,金日成不敵,中國貧弱無法支援,必然請求蘇聯支援,蘇聯藉機駐軍旅順港,並奪回在中國東北的各項特權。二是美國不參戰,金日成完成統一,朝鮮成為蘇聯附庸國,蘇聯在朝鮮建設不凍港和海軍基地。
斯大林料定中國不能也不敢出兵。他要的是蘇聯一直夢寐以求的太平洋出海口和不凍港,至於朝鮮戰爭結果無所謂。
一開始,金日成部隊一氣打到漢城,勢如破竹。1950年9月15日,美軍仁川登陸,形勢急轉直下。金日成迫不得已寫親筆信請求中國出兵。
中共中央領導內部幾乎沒人同意出兵。毛澤東卻說:“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並最終說服了大多數同志。誰來掛帥?首先考慮粟裕,但粟裕病重。其次林彪,林彪怯戰稱病。毛澤東說:“我的意見還是彭老總最合適了。”急電召彭德懷進京。
(1950年6月28日毛澤東發表講話譴責美國干涉朝鮮內政)
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彭德懷說:“我支援毛澤東同志出兵朝鮮的主張,我們跟美國打,打爛了,大不了美國打進中國來,最多也就等於中國晚解放幾年就是了!如果美軍擺在鴨綠江和臺灣,它要發動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藉口。”
1951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
2.抗美援朝是中國一個重大國運轉折點
入朝伊始,朝鮮人民軍已經喪失戰力,蘇聯承諾的援助也根本沒到位。
中國人民志願軍“孤軍奮戰”對陣17國聯軍,接連開展“包餃子”,5000人的土耳其旅剛上戰場就被消滅大半,志願軍戰鬥力震驚世界。
(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1年10月19日入朝作戰)
自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對外戰爭幾乎都是輸,最後都是割地賠款。即便抗日戰爭中國是戰勝國,世界各國也認為中國一直被日本壓著打,日本投降是美國原子彈和蘇聯殲滅日本關東軍的功勞。
志願軍居然追著美軍打,捷報頻傳,讓斯大林大出意料,既然中國向蘇聯“一邊倒”,那就把中國作為戰略緩衝區。蘇聯無償贈送中國372架米格-15飛機,加上之前援助的10個空軍師,讓中國空軍在成立之初,就擁有世界最先進的戰鬥力。到1954年已經發展到28個空軍師、3000多架飛機。同時加大向中國工業援助力度,實行了“156項工程”,中國有了一套完整的工業化體系,大縮短了和西方几百年的工業化差距。
(抗美援朝戰爭圖)
這是抗美援朝艱苦付出的應有回報。
戰爭後期談談打打,打打談談。1953年7月,中朝兩國軍隊發動對敵的最後一戰金城戰役,殲敵5萬餘人,迫使侵略者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
自此,世界各國對中國刮目相看,中國國際地位與日俱增,國人信心空前提升,國運天花板極大抬高。
(2012年來自河南鄭州的志願軍老戰士與丹東邊防檢查站的守橋官兵踏上丹東中朝友誼橋)
抗美援朝是新中國立國之戰,“東亞病夫”帽子徹底扔到歷史垃圾堆,歐洲各國對中國實力再認識,日本感到難以置信,印度敵視挑釁中國1962年被揍得在國際上顏面盡失。
這都源於毛澤東非凡的膽略和魄力,以及對複雜事物的卓越洞察力和判斷力。
(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版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