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旅居海外三十年以上的老先生,回到上海,見人不敢稱呼了。三十年前,上海首先是個工業中心,然後才是環繞它而配套產生的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商業中心、服務中心。
工業時代,工人最佳稱呼:師傅,最高級別:老師傅。上海人對技術格外看重,稱之為師傅,教你手藝的叫師傅,養育我一生者父母也,養活我一家者師傅也。路上見人,不管熟人生人,只要是男性,一概稱呼師傅。現在見人稱“師傅”,衝(北方話:嗆)儂一句話:“啥人是儂師傅?我是事業編制。”言外之意,四開袋(軍官服:上下四個口袋,士兵只有上衣袋兩隻)級別,應該叫老師。師傅有些看跌。
見到女性朋友,更不敢開口稱呼了,叫小姐吧,當心“耳光來”;叫美女吧,有吃豆腐之嫌。但在宴席之間、聚會之間,都是美女美女的。哪來那麼多美眉?不管老少,不管美醜,究竟是誇獎還是諷刺?老華僑實在喊不出口。
上世紀70年代,十四五歲的女性,稱小姑娘;20歲左右稱大姑娘;過了30歲尚未結婚,就是老姑娘。結婚了,叫小阿姨;過了三十,叫阿姨;過了五十,才叫老阿姨。不帶姓氏的阿姨,是年輪稱謂;冠以姓氏的,比如李阿姨,就是職業稱呼,幼兒園裡燒飯、搞衛生的阿姨。在街上見到上點年紀的,直呼,那是搓人(揶揄、嘲諷之意)。更簡單的區分:婚前小姑娘,婚後小阿姨。
上世紀80年代,對外開放,帶來了香港人的時髦稱呼!五十歲以下稱:小姐!女人的稱呼系列被大大縮編、裁減了。較之於小姑娘、小姐、阿姐、小阿姨、阿姨、老阿姨這些年輪的層次烘托,在港商嘴裡,統統砍伐殆盡,只剩下一個“小姐”,孤零零的,如荒漠中一棵光桿樹,連個伴都沒有,青春太孤獨了。一個“小姐”稱呼,粗俗多了,文雅沒了。
一句小姐,失去了女性的年齡層次,好比樹木失去了年輪,如同一根鋼管而已,一點溫度都沒有。沒有了輩分層次、親疏層次,好比年夜飯上,幾家人聚宴,站起來敬酒:“同志們好!”有點莫名其妙。
上世紀90年代,卡拉OK氾濫,陪酒陪唱的叫小姐,久而久之,語言學有個演變規律:約定俗成,小姐成了“色”彩行業的專有名詞。路上逢人問個路,敬稱:“小姐。”對方瞋目而視,回你一句:“你媽才小姐呢!”噎死你。倘若冠以姓,姓氏+小姐,那是熟人之間的尊稱,洋溢著對青春鮮嫩的讚美,發自肺腑的尊重,比如王小姐;不帶姓氏的“小姐”就是“黃”小姐了。路上問路,見了女性,叫阿姐、阿姨、阿婆,千萬不能叫小姐。小姐兩字,不復為青春燦爛語,年輕女性的嫩稱,也開始換擋——美眉,色彩比小姐豔麗,但尚未墮落玷汙。
不過,美眉兩字,總有些輕佻,喊久了也老了,逐漸淡忘、終於隕落,代之而起:美女!哪來那麼多,有道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美麗永遠是小機率事件。如此統稱,如此氾濫,不講原則,毫無底線。
終於明白,“美女”是禮貌用語,是言不由衷的敷衍。什麼叫文明?發乎於真誠的尊重,久而久之往往被虛偽利用,於是敷衍、討好。
終於明白,美女兩字,只是性別代詞,而已而已,與美醜無關,與老少無關。
疫情之後,老華僑同學回國切記,開口前先盤一盤,勿要拎不清。(李大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