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今天,輝輝將帶領大家到首屆全國教育科普論壇的現場,聽中國科學院數學院士袁亞湘揭秘“如何讓孩子們愛上作業”。跟大家想象中的院士嚴肅、不苟言笑的認識不同,袁院士風趣幽默,在現場不僅為大家分享了他們家的故事、他對作業的認識,而且從一個科學家的角度提出了“如何讓孩子們愛上作業”的具體建議。袁院士究竟是怎麼說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袁院士對“作業負擔”的煩惱與思考
袁院士在演講中說,跟大多數家庭一樣,自己家孩子小時候也是作業要寫到晚上11點多。每當孩子寫作業寫到晚上11點多快12點還不睡覺的時候,袁院士表示自己就會很生氣地責令孩子趕緊去睡覺。
結果,第一天,孩子聽他的話上床睡覺了。然而,第二天,孩子又寫作業寫到晚上12點了還不睡覺。袁院士再次生氣地責令孩子睡覺,然而孩子這次不聽了,並且很委屈地表示:寫不完作業,老師批評的是我,又不是你。
在袁院士看來,孩子每天作業寫到那麼晚不睡覺還不如不寫作業。細心的袁院士也發現,現在的孩子們在作業的負擔下都變得不快樂了。以前孩子們照相都是那種臉上笑眯眯的,現在的孩子們照相都是板著個臉,可見,孩子們不開心了。
對於這種現象,袁院士表示部分家長和教師首先應該轉變觀念,正確看待作業的目的。他說,部分家長和老師總有一個理論,認為孩子現在辛苦點,現在不開心沒有關係,將來會幸福、會開心的。但他認為,孩子現在都不幸福,將來怎麼會幸福呢。而且,部分家長錯誤地將作業的目的定位於孩子考試得高分。
其實,作業和孩子考試得高分之間是沒有相互關係的。家長不要以為孩子考了一百分就好,考了一百分不是好事情,因為沒有發現問題。而作業的作用恰恰就在於發現問題,看什麼東西孩子還沒搞懂。實際上,做作業既是為了瞭解孩子學的怎麼樣(學習效果),也是為了讓教師瞭解自己教的怎麼樣(教學效果)。作業的目的是為了瞭解學習效果和教學效果,發現問題,作出彌補,而不是為了求高分。
作為做數學研究的科學家,袁院士表示,自己也認為孩子不做作業是不行的,但是,孩子需要什麼樣的作業是個需要討論的問題。在他看來,我們應該從孩子的角度看,孩子喜歡的作業,孩子熱愛的作業,才是他們需要的作業。因為有了熱愛,就不會有“負擔”,寫作業就不再是強迫孩子做的事,而是孩子自己喜歡和願意做的事情。
那麼,問題的關鍵又變為怎麼讓孩子愛上作業。對於這個問題,袁院士認為這主要是作業設計的問題,據此,他認為作業設計應該堅持“有趣、好玩”;“適量、適度”;“接地氣、貼近孩子生活實際”;“形式多樣,能照顧到不同型別的孩子”等原則。
輝輝的解讀與政策對照
正如袁院士所言,解決孩子作業負擔的問題,換個角度就是如何讓孩子愛上作業、如何讓孩子對作業感興趣的問題。作業“負擔”其實是個偽命題,因為作業之所以成為“負擔”,是因為我們給孩子設計的作業題目本身都太無趣、難度太大,又脫離孩子生活實際、形式單一不能照顧到不同型別的孩子,因而使孩子不能產生對作業之“愛”。
這樣的作業對學生而言也就變成了一種“負擔”。這樣的思路也印證了教育中的一句名言: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所以,解決孩子作業負擔,關鍵是做好作業設計,讓孩子真正愛上作業。
作業負擔
此外,中小學校長、教師及家長代表還就“作業與身心健康”“作業與學業成績”“作業與能力培養”“作業與個性化發展”“作業與課外輔導”等問題展開了一場關於“作業”和“作業負擔”的多元交流對話。
這次論壇的舉辦對於解決孩子的“作業負擔”與緩解家長的教育焦慮,以及幫助教師更好發揮作業的育人功能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下期預告
教育是全民的事業,需要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共同關心和參與。今天,我們為大家呈現和解讀了科學家代表——數學院士袁亞湘對於解決“作業負擔”問題提供的專業思考。
下一期,我們將繼續帶領大家,去聽聽醫學界代表——著名眼科醫生陶勇對於作業問題的思考。我們下期再見!
關注教育前沿
關心教育熱點
普及教育政策法規
用教育專業的視角為您梳理教育實踐的困惑
本月開始,教育政策研究者——輝輝將每月圍繞一個教育熱點主題,為大家展開有關教育熱點主題及相關教育政策的全方位解讀。9月的話題是“雙減”系列之“作業負擔”大揭秘!敬請期待!
來源:原創 法治調研君 青少年學生法治教育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