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玉米打交道是我的工作,我和我的玉米科研團隊不斷進行玉米科技創新工作。”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農業部玉米專家指導組組長趙久然說,他微信和微博的暱稱都是“玉米團長”。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趙久然的辦公室裡看到很多玉米,他說:“我喜歡玉米,玉米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近日,趙久然團隊的“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玉米品種‘京科968’的培育與應用”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除了“京科968”,還有他們選育的“京科糯2000”“農科糯336”“京科青貯932”等100多個品種,也在玉米生產中大面積推廣應用,成為眾多農戶節本增效、提質增收的利器,也成為全國很多地區種植結構調整、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
談到“京科968”的培育和研發,趙久然有一肚子話要說。本世紀初,中國加入WTO後,國際種業巨頭紛紛參與中國市場競爭,世界500強美國杜邦先鋒公司的的玉米品種“先玉335”,迅速在中國市場搶佔份額,播種面積越來越大。“當時,國內很多育種人員模仿國外的品種進行培育。在我看來,模仿只能跟隨在別人後面,必須探索出一個新的雜優模式選育出新的突破性品種,才有可能超過別人。”趙久然說。
2001年,趙久然帶領的玉米團隊剛成立不久,僅有幾名科技人員和少量經費,要想在玉米育種領域有一番作為,談何容易?“當時沒有固定的育種基地,我們就臨時租了一塊地。要將國外種質和國內種質兩方面的優勢相結合,即利用國外種質的‘高產優質’方面的優勢,再結合國內‘黃改系’玉米種質在‘多抗廣適’方面的優勢,形成新的雜交模式。”趙久然說。
十年磨一劍。趙久然團隊選育的“京科968”雜交玉米品種利用“高密度、大群體、嚴選擇”的自交系選育新方法,經過多年南繁北育的選擇和測試,培育出優良的母本和父本自交系,再按照創新的雜優模式組配出“京科968”雜交種。從2001年選材培育,到2011年新品種正式透過國家審定,團隊用了整整10年時間。
2013年,趙久然根據蘇家峪村的自然條件和生產水平,在村裡試驗種植了玉米新品種“京科968”。
“村裡幹部宣傳‘京科968’這個玉米品種具有高產優質、多抗廣適,還有耐乾旱、耐瘠薄等優點,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種了這個品種。”蘇家峪種地大戶王銀保高興地說,“沒想到,‘京科968’的畝產量比我過去種過的玉米多了300多斤,玉米粒更壓秤。我的13畝地全種‘京科968’,雖然遇上了乾旱年,畝產也能在1600斤以上。第一年種這個品種一下子多賣了兩萬多元”。
為了實現育種效率和質量的雙贏,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牽頭,聯合國內7家種子企業,共同組建了1+7聯合推廣聯合體,多方發力,實現對“京科968”快速大規模產業化和大面積推廣應用。
從2011年到2021年又是一個十年,“京科968”連續多年每年在國內的種植面積超過2000萬畝,累計超過1億畝,在產量、品質、抗性、適應性,以及制種方面都超過了國外品種。
除了“京科968”,“京科糯2000”等品種也受到農民的歡迎。據統計,20年來,趙久然團隊培育出100多個優良玉米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超過3億畝。“對於玉米來說,高產就是硬道理。”趙久然說。僅“京科968”一個品種就增產100多億公斤,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幫助農戶增產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趙久然看來,理論聯絡實踐,為生產服務,是自己多年來所遵循的原則。“我很多課題不是從書本上找,而是結合生產需要、產業需求,來找到研究方向的。”
2015年,農業部開始實施主要農作物分子身份體系構建。2017年,由趙久然牽頭組織全國近30家單位申報的主要農作物分子身份檢測技術與應用獲得科技部立項支援。目前在原有的SSR-DNA指紋庫基礎上,又構建起兩萬多個玉米品種的SNP-DNA指紋庫,相當於為兩萬多個品種建立了新一代分子身份證,將品種鑑定化繁為簡,為玉米種子質量檢測、品種管理、品種權保護、侵權案司法鑑定、企業維權、農業科研教學等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趙久然把這看作是“科研生涯中最有價值的事情之一”。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桂傑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