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高質量發展?
哪些城市發展質量高?哪些城市發展質量低?
高質量發展應從哪些維度評價?
本研究透過梳理高質量發展理論,以新發展理念作為指導思想,構建了涵蓋創新發展、綠色發展、人口潛力、經濟增長、民生改善五大維度、20個指標的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對全國337個地級行政單元的高質量發展情況進行客觀量化排名。本研究對於認識城市高質量發展現狀、政府構建長效機制、居民安居樂業、企業投資決策等具有參考價值。
高質量發展是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其本質內涵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的高效率、公平和可持續的發展。2021年,恰逢“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之時,亦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高質量發展成為“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
從總榜單看:
深圳、上海、廣州、北京位居前四;
北京與前三名分差稍大位居第四名,主因是雖然坐擁名校資源等,但對年輕人落戶不友好、市場化水平不及南方、空氣質量雖大幅改善但仍較差等;
杭州、南京、蘇州、成都、武漢、長沙位居前十;
倒數50名中,西部、東北城市佔比分別為56%、28%,遠離城市群的城市有28個;
倒10均位於西部、東北地區,西部城市受地形、氣候、資源、交通、市場化水平限制在創新和綠色發展、人口潛力、民生改善劣勢明顯,東北因體制僵化、營商環境較差、資源枯竭等導致人口淨流出、經濟大幅下滑。
分地區看:
前50名中,南方以佔據榜單39席的成績全面領先北方;
東部地區以32個城市上榜的絕對優勢領先於其他地區;
東北地區75%的城市位於200名之後;
南北差距已經取代東西差距,成為中國主要的地區差距。
分線城市看:
一二三四線城市進入高質量發展前50名的分別有4、30、15、1個,分別佔一二三四線城市數量的100.0%、85.7%、17.6%、0.5%。
分城市群看:
50強中有近8成地處發展成熟的六大城市群,長三角、珠三角城市佔比48%,遠高於其他城市群。
長三角、珠三角、長江中游、海峽西岸、成渝、山東半島城市群進入高質量發展50強的城市數量分別為17、7、4、4、3、3個,佔各城市群城市總數的65.4%、77.8%、14.3%、36.4%、18.8%、18.8%。
長三角相對其他城市群經濟發展最活躍、人民生活幸福感最高,前50名中長三角經濟人口比值1.7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678.7元,明顯高於其他城市群。
珠三角人口更年輕、人才吸引力更強。
分榜單看:
創新發展深圳居榜首,前十名長三角佔據5席;綠色發展上海遙遙領先;人口潛力深圳一騎絕塵,前十名珠三角以60%霸榜,北上因人口增速放緩、老齡化程度高未進前十。
從創新發展看:
深圳以71.7分居首,廣州因其高校人才規模較大排名第二,北京、上海、蘇州、成都、杭州、合肥、南京、武漢分別居3-10名;
前十名中,長三角創新水平高於其他城市群,佔據5席。
從綠色發展看:
上海以91.5分遙遙領先,廣州、深圳緊隨其後,杭州、長沙、東莞、南京、北京、重慶、南寧位列前十;
北京在節能減排、城市綠化方面與其他城市水平相當,但在環境治理方面較弱;
南寧在城市綠化、環境治理方面較為領先,因此進入前十。
從人口潛力看:
深圳以87.2分一騎絕塵,杭州、廣州、東莞、佛山、珠海、廈門、中山、南京、蘇州分差較小位居2-10名;
前十名均為南方城市且均位於東部地區,其中珠三角佔比60%霸榜,北京、上海因人口增速放緩、老齡化程度高未進入前十。
從經濟增長看:
北京、上海以83.1分並列第一,深圳、蘇州、廣州、南京、無錫、杭州、重慶、寧波進入前十,其中蘇州的有為政府、區位優勢、營商環境、清親政商關係、外向型經濟使其超越廣州成為第四。
從民生改善看:
北上廣作為老牌一線城市,因人均可支配收入高、醫療資源豐富、交通體系發達位居前三,南京、杭州、成都、深圳、武漢、青島、寧波位列4-10名。
政策建議:
1)加快地方政府發展理念轉變;
2)建立地方政府高質量發展考核機制,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3)建立健全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經濟體系;
4)改善營商環境,吸引人才尤其年輕人創新創業;
5)加快構建生育支援體系,進一步深化推進戶籍制度改革;
6)大力發展新基建。
轉載自:決策雜誌
來源:澤平宏觀、大連金普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