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資料顯示,從2014年到2020年的7年間,北京一共遷出7009家企業,平均每年往外遷出1000家左右,包括製造、零售、批發、運輸、倉儲等業態。北京留不住這些企業了?
一個城市企業的數量和質量,一定程度上反應了這座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和對應的產業結構。理想狀態下,企業的流動性就意味著區域產業結構的最佳化。
近幾年來,北京企業外遷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
資料顯示,從2014年到2020年的7年間,北京一共遷出7009家企業,平均每年往外遷出1000家左右,包括製造、零售、批發、運輸、倉儲等業態。
北京市場監管局曾在2018年釋出北京市市場主體發展分析報告,公佈了外遷企業的數量、行業等情況。
報告顯示:2018年,北京外遷企業一共780家,其中內資企業是766戶、外資企業是14戶,註冊資本一共是894.90億元,戶均註冊資本是1.15億元,遷出企業中超四分之一是遷往津冀地區。
2018年,從市外遷入的企業是141家,其中內資企業是138家,外資企業是3家,遷入企業註冊資本一共是484.42億元,戶均註冊資本是3.44億元,大於遷出企業。
北京留不住企業了?
那麼,隨著北京遷出企業增加,有些人就開始懷疑,北京是不是留不住這些企業了?
其實不然,出現這種現象跟種種政策引導有關。
一方面,北京正在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從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可以看出,北京城市戰略定位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傳統的“經濟中心”並不在其中。
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主要是將一般製造業,特別是高耗能、高耗水產業,區域批發市場和專業物流中心、醫療教育與公共服務疏解出去。
為此,北京將通州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區作為北京新的兩翼。近年來,北京市級機關35個部門共1.2萬人搬入通州辦公。2017年雄安新區成立後,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開通,中央在京部分行政事業單位、總部企業、金融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不斷入駐。
另外一方面,京津冀協同發展效應在持續釋放,比如,2018年遷往市外企業中有27.3%遷到了河北、天津。
此外,為了提升金融業風險防控能力,北京市加強了對投資類企業的監管,以及同行業競爭也加劇了企業外遷。
到了2021年,北京企業的變化就更明顯了,今年上半年,東城區遷往京外企業就有18家,註冊資本遷出總額是100.87億元;登出企業是1792 家,主要集中在“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這三大領域。
總的來看,今天的北京,正在主動調整傳統經濟中心的那些傳統行業,重新塑造自貿區和金融中心的一些新產業,比如,北京證券交易所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事例。
作者:水皮雜談工作室
編輯: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