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魏奉思研究員,線上科普報告《我的空間夢想——建設“數字空間”、打造“空間大腦”》,9月25日18:00-20:00 開播。
我們今天能幸福地生活在地球上,離不開太陽所給予的能量,整個日地空間環境狀態的變化,就是空間天氣。空間天氣不僅影響著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通訊系統、導航及定位系統等,還影響著航空航天安全、地質勘探等重要的國民經濟領域,與國家安全也是密切相關。在當今這個數字化、智慧化時代,如何進一步開拓空間科技戰略新高地?以及青少年學習空間物理要做哪些準備?
本期《大學之前》,邀請到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空間科學與應用技術研究院院長魏奉思院士,就以上內容與大家進行交流分享。
中國空間天氣研究的先行者
1994年,魏奉思院士成立了中國首個日球物理數值開放實驗室,很快他們就發表了一些研究成果,被國際科聯所屬太陽/行星際聯合委員會吸收為該計劃的三個國際模擬小組之一,1989年魏奉思也被邀請為委員和中國召集人。
魏奉思院士在國內外做研究的過程中,慢慢意識到空間的條件、環境始終在不斷變化,在距離地球二三十公里以上,一直到太陽的空間環境,經常受到太陽活動的影響。美國曾報道飛船受到損害,電站也被燒燬。這讓他感覺這是個大課題,是空間災害問題。
1999年魏奉思院士在中科院成立了世界上首個空間天氣學重點實驗室,比美國早了五六年,該實驗室已於十幾年前晉升為國際重點實驗室。地球天氣關係到國計民生,空間天氣也是如此。研究空間天氣能為國家發展服務,這個方向讓魏奉思院士感到有巨大動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魏奉思
科學家就應該敢於做夢
空間物理學以觀測為基礎,魏奉思院士認為首先要把觀測能力建設起來,中國處在東半球,於是他提出了“東半球空間環境子午圈監測鏈”的設想。當時有人贊同,也有人說這簡直是在做夢。
“科學家應該有夢想,如果連夢都不敢做,那就成不了大事。”後來,魏奉思院士瞭解到科學院正在向國家科技委報送重大科學工程計劃,他就把“東半球空間環境子午圈監測鏈”專案報了上去。經過嚴格選拔,該專案成為國家重大科學工程。
因為種種原因,“子午工程”遲遲難以落地。在這種背景下,2002年,魏奉思院士提出了“國際空間天氣子午圈計劃”,他希望以開放的姿態,請國際科學家來一起做這件事。他的想法馬上得到國際社會眾多科學家響應,認為這是一個創舉。國際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國內“子午工程”的實施。 2012年,“子午工程”的建成,使得中國的空間科學進入了從跟跑、並跑再到領跑的發展新階段。
魏奉思院士的數字空間夢
對於未來的空間科學,魏奉思院士還有一個更大的夢想,他提出,提升“空間軟實力”,需要打造“數字空間大腦”。數字空間大腦是由具有類似人腦功能的地基中樞大腦(主腦)、地基專業大腦(副腦)和天基衛星大腦組成的、天地一體的數字化、智慧化網路體系。它是對天為建設空間強國服務、對地為建設數字中國服務的國之“重器” 。
魏奉思院士也鼓勵青少年敢於有夢想,只要對空間科學有興趣,在初高中打好紮實的知識基礎,向著這個方向努力學習,未來也能加入到這個讓衛星變成“最強大腦”的偉大事業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