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烽火狼煙漫天地,生靈塗炭是黎民。家國被犯之時,山河破碎之際,總要有人挺起胸膛,用他的脊樑挑起整個國家的命運,用他的雙肩擔起民族的未來。
後來人的幸福,正是他們用血肉之軀,換來的後世的幸福,他們的名字也該值得歷史銘記。
人這一生總要給自己留下些什麼,也許並不值得被別人留戀,但也算是來過的痕跡。有些人總是把世俗的東西看得很重,而有些人卻只是為了心中的那一份信仰。
也許他在別人的眼中是個大英雄,但他卻低調的試圖讓別人把他忘記,開國上將周士第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投筆從戎,星耀黃埔
與不少的開國元勳相比,周士第的童年生活算是比較幸福的。
1900年,他出生在海南瓊海,一個家庭條件還算是不錯的讀書家庭,他的父親周學實貢生出身,與進士也只是一步之遙,如此而言,周家也算是書香門第,仕途之家。
不過,周學實並沒有在晚清朝廷裡當過官,直到辛亥革命爆發,民國初立,在當地頗有名望的周學實,這才受新政府的邀請,出任了縣裡的參議員。風雲際會之時,周士第經歷了滿清王朝的傾頹,也看到了民主共和的曙光。
但隨之而來的,並不是他想象中,中山先生提出的“共和”,而是被權謀家們所玩弄的新時代。
海南與廣東也不過是一水之隔,廣東是中山先生的老家,自然是民主革命的發祥地,青春年少之際,周士第深受其影響,也渴望著有一天能夠投入到大革命的潮流當中。
一戰結束之後,北洋政府在巴黎和會上的無能,徹底激怒了中華大地上,力圖挽中華於水火之中的青年才俊的炙熱之心,五四運動徹底的爆發,風華正茂的周士第也毅然決然的加入到了這場浩蕩的運動當中,發出了時代的聲音。
民族危亡之際,周士第和眾多的熱血青年一樣,懷著一顆救國救民的心,他不甘心一輩子都躲在老家當一名教書匠,他更希望可以為了革命事業奉獻自己的一生,哪怕是與軍閥們混戰到底,也是在所不惜。
1922年周士第來到了廣州,並且接觸到了中國共產黨。
與此同時,孫先生為了能夠中華民族自由、民主的願望。在聯俄、聯共的胸懷之下,創辦了影響著近代中國武裝革命的黃埔軍校。
周士第也毫不猶豫,投筆從戎,成為了黃埔一期的學生,與陳賡、蕭克、左權、徐向前、杜聿明、胡宗南等人成了同學,並且在同一年,加入了共產黨,成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員。
自當表率,屢屢當先
北伐前夕,成績優異的周士第被調入了大元帥府的鐵甲隊,在保衛廣東革命政府的歷次鬥爭當中,周士第表現優異,屢次受到了我黨的表揚和肯定。
後來著名的葉挺獨立團成立,周士第順理成章地成為葉挺獨立團的一員,並且擔任了該團的一營營長,成為了一名真正的軍人和基層指揮官。
北伐戰爭打響之後,作為團參謀長的周士第依然保持了他作為指揮官,敢拼敢打的硬派作風。
他所率領的小分隊,如同獨立團的先鋒部隊,每次都是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周士第每次也是衝在最前面,作為隊伍的表率,激勵著後方的戰士勇往直前。
寧漢分裂之後,蔣介石把矛頭指向了共產黨員,對共產黨人展開了大規模的殘殺,周士第作為我黨的堅定支持者,他始終堅持著內心當中共產主義的那份信仰,率領所屬將士參加了由周恩來發起的南昌起義。
在與老蔣鬥爭的那段日子裡,周士第有過被捕,也有過被迫流浪香港的經歷,但他始終沒有動搖過內心的那一份執念。
似乎是哪裡能看到反蔣的隊伍,哪裡就有周士第的影子,遵義會議確定毛澤東的領導地位之後,他也義無反顧的加入到長征的隊伍當中。
縱觀周士第的一生,從進入黃埔軍校的那一刻開始,他似乎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從北伐戰爭到反圍剿,從長征路上到抗日戰爭,從解放戰爭再到抗美援朝。
周士第戎馬一生的軍旅生涯當中,他幾乎沒有打過什麼敗仗,這本是屬於他的高崗,也是值得誇耀的地方,可他卻低調的不能低調,讓人幾乎看不到他的影子。
抗日戰爭期間,作為晉綏區的主要指揮官,先後破壞了數次日軍大規模的掃蕩,保衛了大後方的安全,解放戰爭期間,他又率部接連解放了四十多座縣城,這都是他功勞簿上的赫赫戰功。
抗美援朝時,作為防空兵司令的周士第又率部去往朝鮮戰場,負責空防,為戰爭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似乎,在相關的影視劇或是文學作品中,很難看到周士第的影子,以至於讓很多人忽略了他的存在。
可就是這麼低調的一個人,為我國的解放事業,為我國的軍隊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就憑這一點,他就值得後人們去深深的紀念。
見微知著,大將風範
在民間一直流傳著周士第在長征期間的一個故事。
那是1934年底的一天,作為軍委幹部團指揮科隊長的周士第,半夜裡上廁所。四處是一片寂靜,沒有聲息,走了一天的戰士和幹部們也都累得不行,沉沉睡去。
突然,在漆黑的夜空裡,劃過了一道不太明顯的光,那光來的突然,也來的短暫,瞬息之間而已。
在別人看來,也許並沒有什麼,甚至不會被人注意,但周士第卻被這道光,一下子從半睡半醒之間驚醒了過來。
周士第二話不說,把所有的幹部和將士都喊了起來,讓大部隊迅速的撤離。當大部隊走了沒多久,果不其然國民黨的部隊就到了,正是因為周士第的及時反應,才讓紅軍幹部免遭一劫,沒有蒙受損失。
周士第之所以能夠做出如此準確的判斷,也多虧了他多年的行伍經驗,在寂靜的夜裡,那束光不是流星,更不可能是月光或是陽光,唯一的可能就是手電筒發出的光。
可在那個時代,窮鄉僻壤之地,有多少人家能用上這麼昂貴的物件,最有可能的就是國民黨精良部隊的追兵。
想到這裡,周士第不敢猶豫,迅速的讓大家撤離。
周士第將軍,已經離開這個紅塵四十餘年的時間,若是看到祖國今日的星光璀璨,想來是多麼的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