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料肉比(首要條件)是什麼呢?
☞ 首選,確保雞苗健康(無垂直傳播疾病,諸如:支原體、大杆、腺胃炎、沙門氏菌等),同時飼料盡最大可能避免黴菌毒素汙染,上述兩點務必做好(無商量餘地)否則降料肉比,無從談起。具體措施如下:
一、需重用“兩種藥物”(確保降料比)萬無一失。
☞ 哪兩種藥物呢?即液體微生態製劑以及液體大蒜素,投餵原則“小劑量長時間新增”無需加量,貴在堅持)好處是:液體大蒜素可大幅度改善舍內空氣環境,同時殺菌、止瀉,對胃腸道感冒也有很好的防治功效;另外液體微生態製劑,有利於腸道建立“有益菌群”,對提高“飼料轉換率”功效不容小覷。因此這兩種藥物,養雞必加。(備註:上述兩種藥物,禽研社可提供,含液體大蒜素以及液體微生態製劑)
二、(硬體條件)雞舍寬度不宜過寬,最好控制在9-10米。
▷ 棚舍寬度過窄好處是:橫向通風換氣時,很輕鬆地將舍內汙濁的空氣排出舍外,最大程度地避免雞群感染“呼吸道綜合症”,在臨床上,也不難發現凡是有呼吸道的雞群,且久治不愈的,那麼料肉比極高。
三、(硬體條件)雞舍的棚頂,要足夠的厚。
假設棚頂過薄,保溫差,熱量容易從棚頂散到舍外,導致雞吃更多的飼料,來轉化成熱能維持雞體溫平衡,也容易造成雞毛病多發,諸如:腎傳支,法氏囊、感冒等疾病,其最大的誘發因素就是“冷應激”,為此需要棚頂要足夠的厚。
四、溫度管控(基本原則是什麼呢)
★ 針對不同飼養階段,控制好舍內適宜溫度,也能很好地助力降料比。諸如進苗後1-3天齡,要求33~35℃(根據育雛季節,適度增減舍溫)日後每隔2-3天下降1℃。更為重要的是,要學會“看雞施溫”,25天-出欄的雞,理想的生長溫度在20~23℃為宜。
五、雞群密度,該如何把握呢?
飼養密度過大,雞群毛病多發,對於降料比而言有百害,而無一利。經過臨床驗證,針對網養快大型白羽肉雞來講,最適宜飼養密度應該控制在9只/平方米以內(嚴禁超出)
六、溼度,該如何掌握呢?
▷ 在高溫高溼環境下,雞群採食積極性不高,也容易染病。為此呢,飼養後期適宜肉雞生長的溼度建議控制在55%左右即可(切記)
七、嚴格落實,規範喂料制度。
(1)小雞階段:10日齡前,堅持少喂勤添(建議6次以上)
(2)中雞階段:10-25日齡屬於拉架子階段,建議適度限飼,一般要求喂九成飽左右即可。
(3)大雞階段:25日齡-出欄,逐步增加喂料量。由於雞群后期補償性生長能力較強,對各種營養元素需求較高,因此要喂足料,並且進行適度催肥,對降低料肉比有極大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