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四月一日愚人節。
對孩子而言,這是個肆意捉弄小夥伴的歡樂日子。成年人被生活愚弄得體無完膚,過節的熱情早已不復當年,「真誠」二字反而成了稀罕物,越來越多的人,藉著愚人節說真話,表個白什麼的。
養生也一樣,各種「愚人」段子滿天飛,你想過點健康日子吧,踩的坑可能得比別人走的路還多。科學闢謠暫且不談,今天我們從中醫角度來講講真話。
下面這12條流傳廣泛的養生謠言,做錯還不如不做,諸位看官多留神。
01 晨起一杯涼白開,健康排宿便
脾胃是我們的「後天之本」,要運化水谷給全身提供能量的,就像是汽車的發動機。不預熱就算了,還往休息了一晚上還沒進入工作狀態的脾胃上澆冷水,這股狠勁也是令人佩服。
有胃病的直接寒涼傷胃,這就不多說了。尤其提醒心臟不好的朋友,胃與心有大絡相通,清早起來一杯冷水往下澆,別說什麼清腸排毒了,搞不好會有引發心臟病的風險。
哪怕身強體健,晨起時陽氣微弱,喝涼水很傷陽的,長此以往小心女生痛經男生不舉。中醫只會告訴你:起床第一口必溫熱。
02 喝酒能暖身
「喝口酒暖暖身子」,電視裡都這麼演,這話說假倒不假,但不嚴謹。喝酒之後渾身熱乎乎的,只是讓氣血從裡到表,充盈於絡的感受,是一個熱量從內部到外部的過程。
喝酒面紅身子暖,說白了就是外實內虛,氣逆上不降的態勢。酒喝多的朋友可能會有這樣的感受,身上尤其是臉上發熱,但身體裡卻是發冷的,甚至會打冷戰,嘔吐、出虛汗,就是這個緣故。
03 指甲月牙越大越健康
指甲上的月牙大小與身體健不健康沒有直接關係。內經講「肝其華在爪」,又肝藏血,所以指甲月牙能反映出身體的血氣狀態。
通常血氣盛旺的月牙會大些,氣血虛少的月牙就小。但不表示氣多就健康,氣少就不健康。比如有些人甲亢或者高血壓,這氣都頂在頭面、肢末,月牙就會顯大,不能一概而論。
04 怕上火喝涼茶
這句廣告太害人了,怕上火真的不要隨便喝涼茶。這都還沒上火呢,怕上火就喝,甚至一口辣椒一口涼茶,中醫的邏輯可不是這樣的。
市面上的涼茶都是一派寒涼的藥,用來清風熱去實火還行,虛火或者鬱火喝涼茶就只是在折騰你的陽氣。別想著吃香喝辣之後灌一通涼茶就扯平了,掩耳盜鈴都沒這麼盜的,身體可清楚得很,搞不好就是這邊上火那邊肚子疼。
真要想預防上火,養成不易上火的體質,那腎水得足、津液得夠、中焦得通。
05 多吃點,長身體
多吃點是善意的毒藥,在營養過剩的時代,我們時刻要謹記七分飽。食物不是吃進去就能用的,還需要脾胃運化成水谷精微,吃多了遭罪的是脾胃,脾胃吃壞了的話不是長身體,是毀身體。
對於吃不完怕浪費的朋友,建議是少做、少點才是真節約。吃進去了沒有運化同樣是浪費,只不過是浪費在你肚子裡了,以後還會成為疾病的來源。到底誰更浪費?
06 紅糖水補血效果好
好多女生喝紅糖水以為能補血,其實紅糖水並沒有直接的補血功效,確切的說,紅糖的功效是「補中緩肝,活血和瘀」,歸經於肝、脾、胃,調和肝脾的同時,活血、和血為主,讓氣血緩和。
女性經期喝紅糖水能有調經止痛的效果,正是這個原因,血行經通,痛經問題就改善了。著涼也可以喝紅糖薑茶,紅糖在中在裡溫通,生薑在表散寒,能很好地緩解風寒初起的症狀。
真要說補血,紅棗、當歸、熟地、墨魚、桂圓肉這些食材更合適。比如墨魚花生蓮藕湯,嘖,補血都是次要的,香得啊,想想都流口水。
07 良藥苦口利於病
這句話說不上是謠言吧,大意是勸導不要怕苦,都是為了治病。但有些朋友以為,藥得是苦的不然沒用,那就呵呵了。
苦是「五味」之一,味苦的食藥材大都偏寒涼瀉下,苦口的藥通常是清熱瀉邪的。要是吃到酸酸甜甜的藥,則往往是養陰緩急為主。辛辣沖鼻的藥不少是發汗通竅的,並非所有中藥都是苦藥。
08 趁熱吃對身體好
「剛出鍋的,趁熱吃啊」,可能是世上所有老媽最常說的臺詞,擔心涼了吃著傷身。
但要注意的是,趁熱是愛,太熱有害。現代醫學的建議是食物溫度最好比體溫高一點點,40℃~60℃為好,高於65℃可能就會燙傷黏膜損傷食道了。
而中醫也從來沒有趁熱吃的說法,只會讓你趁溫吃,不寒不熱,平衡之道。太熱了吃,傷的不止是食道,還有腎。《黃帝內經》講「病在腎……禁犯熱食」,病在腎的話不宜吃太熱的食品,正是這個道理。
趁熱吃又不想傷身,可以觀摩一下廣東人。他們喝湯喝茶,都會吹一吹,還有一個大口吸氣小口飲的動作,都能讓熱湯熱茶快速降溫。喝到嘴裡之後,在口腔裡呆一會,讓湯的溫度與口腔的溫度融合一體,再慢慢嚥下。
09 喜歡吃什麼就是身體需要
這句話很迷惑人啊,要是小朋友聽了,嚷嚷說我喜歡吃薯片吃辣條,我身體需要薯片辣條,當爸媽的得氣冒煙。
這裡真正講的是性味,喜歡吃什麼性味的,往往是身體需要什麼。比如孕媽喜歡吃酸,是因為需要大量氣血供養胎兒,肝藏血的能力不足了,以酸收之。
如果是突然特別喜歡吃某種口味,往往是身體給你的提醒。或者身心清淨的人,也能感知到自己需要什麼樣的性味來滋養身體。但通常而言,我們常說愛吃什麼大都是味蕾的需求,也就是道德經講的「五味令人口爽」的範疇了。
10 喝粥沒營養
從成分的角度研究,粥的營養確實如同它的味道一般寡淡,但從中醫角度看則恰恰相反。
關於營養,《黃帝內經》有「營者,水谷之精氣也」的記載,又說「五穀為養」,首先就跟穀類脫不開干係,而且要能運化成水谷精微去滋養身心,才叫營養。
粥正是用穀米煮成的,而且舊時是用柴火、砂鍋慢火熬,暗含「木生火,火生土」的意味。跟脾胃運化的過程相應,脾胃自然會親近喜歡,很容易被運化吸收。古人甚至把粥油稱之為「代參湯」,奶水不夠的寶寶喝粥油都能養得白白胖胖,怎麼可能沒營養?
多說一嘴,中醫的補養,不是缺啥補啥,而是看為啥缺少,以調為主。盲目地缺啥補啥那是養懶漢。邊補邊恢復脾胃的運化功能,讓身體恢復到能透過正常飲食,轉化出足夠機體運作的營養和能量來,這才是正道。
11 多出汗能排毒瘦身
不知道從啥時候開始的潮流,出汗=排毒=減肥,彷彿出一身汗,出的都是脂肪都是垃圾。穿著暴汗服運動,不要命的出汗,動不動就跑去汗蒸。
中醫的觀點完全相反,汗血同源,那些拼命出的汗,很多時候毒沒排多少,倒是氣血白白耗散了。另外,心臟不好的人尤其注意不要出汗過度,汗為心之液,保命比排毒重要。
中醫常說的「發汗」主要是為了清在表在上的病邪,比如著涼了風寒束表,比如面板肌肉層面的一些溼邪淤滯,發汗是對路的。
12 艾灸包治百病
不光艾灸,凡是講一招包治百病的,別信,還不如多喝熱水。現在市面上各種花樣的灸法,偶爾暖一暖還沒啥問題,盲目灸、灸過頭的話不鬧病就不錯了。
按內經的說法,多數情況都是「陷下灸之」,就是氣少虛陷的位置才用灸法,把氣血鼓充起來。再就是寒症用灸也適合。但風熱、實熱、鬱熱帶來的症狀,比如發燒、便秘、嗓子疼等等也敢艾灸,那隻能祝好運了(不排除有高手存在,但不建議自己這樣弄)。
那些頭上各種點火、督脈上灸上一堆艾絨的,我們日常真的用不著,頭為諸陽之會,督脈總督一身陽氣,本就是陽盛的位置,盲目去灸的話身體反而容易發生陰陽偏傾,鬧出自汗、停經等等各種怪毛病。
好啦,12條養生謠言說完了,愚人節這忽悠人的日子,能一字不落認認真真讀到這裡的小夥伴都是真愛啊。希望你們以後都能擦亮眼睛,養生不要瞎養,智商稅省下來買點好吃好用的不香麼。
趁著今天過節,還有什麼你拿不準的養生謠言,留言告訴我一起聊聊啊。
關注你的健康困擾,關心你的飲食起居,關注活法兒,每天一篇新鮮養生乾貨送給你,我們一起追求美好生活和健康養生。感謝閱讀,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