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成績不好
偏科更是讓無數考生和家長頭疼不已
小編覺得那可能就是
天堂和地獄的差距吧
偏科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看看大家怎麼說?
@瀕臨滅絕的美男子
英語是其他科的零頭
感覺它已經不僅僅是拖我後腿了
把我的褲衩兒都要拽下來了
@今天贏了嗎
數學老師說:
你這個成績三本都考不上!!
英語老師說:
你這個成績閉著眼睛都能上一本
@神經仔
這節課是學霸,下節課是學渣
這節課是英雄,下節課是狗熊
人生就是這麼大起大落
恍恍惚惚
@空白鍵
上一節課老師還說你乾脆退學算了,
這一節課老師說你們要好好向他學習。
前一秒飛到天堂,後一秒墜入地獄。
@我不是張嘻嘻
A:哎,我數學140,英語才94,有點偏科
B:我也有一點偏科~
A: 你咋偏科了?
B:我數學69,英語29
A:·············
@叫我羅超人
我英語第一,語文第一,數學班上倒數
老師一直認為我是對他有意見
@青信
一直潛伏在理科班的文科生
@逗我玩
高中做英語聽力的時候
別人答題都是靠實力
我全靠想象力呀
@雲淡風輕
一條腿邁入了學霸的大門
卻發現另一條腿癱了
死活都拽不進來
說了那麼多
有人會說
我也知道我偏科啊
但是那門拖油瓶
我只真真不想碰~~
偏科不是病,但考完之後真絕望!
還是來看看怎麼“治”吧!
一、關於偏科,有兩種不可取的心態
01 只看總分
偏科的同學最忌諱的是隻看總分,如這次總分排名第100名,下次排到了80名,就感覺自己進步了,但是可能總分當中包括了一科比上次考試退步的。
由於總分進步,對自己考不好的那一科目關注度就會降低,而且有時候會用擅長的科目掩蓋不擅長的科目,例如英語考得特別差,數學考的特別好,然後感覺自己並不是不努力,因為數學考得好,只是不擅長學英語,父母也覺得孩子其實挺努力的,只是有一科目不擅長。
02 刻意迴避
偏科是大部分同學都面臨的“苦"問題,也是導致學習不“甜"的主要原因之一。對於自己不擅長的科目,同學們是不是經常有"我很無能"、“我絕對不是學這個的料"等這些想法呢?久而久之,大家甚至會對偏科科目產生恐懼心理,進而形成逃避心理,結果越不愛學,成績就越差,學習走入了惡性迴圈。
二、你不擅長的科目,
就是你成績發生質變的機會
你要做這三件事情:
第一,找出你的理想名次;
第二,對比你和理想名次考生成績的總分差距;
第三,對比你最差的科目與他的差距。
專心去突破偏科科目對於提高成績、進步的速度比因為喜歡一個科目、喜歡一個老師要快。如果你偏科的話,只要提高這一科目,克服這一個弱點,成績就會進步一大截,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情,這也是你的機會。
三、對照自己是不是有以下的問題
但是克服偏科沒有那麼容易,不然不會有那麼多人偏科了。我們不會喜歡做一件自己不擅長的事情,我們不會喜歡去做一件明知道很難的事情,就好像你們家的臥室和客廳總是被打掃的鋥光瓦亮的,但是那個經年不收拾的地下室,每次說要去收拾,都覺得工程太大了,太髒了,就會一直往後拖延。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偏科的同學,最需要的就是勇氣,去面對那些看了就很煩的題目,去動動你那個一想難題就很痛的腦筋。告訴自己那些不會做的題目都是你的機會,只要攻克和突破,你就能夠增加信心,你的成績就能夠飛昇一個層次;如果你不去攻克,反而畏畏縮縮,繞道而行,一直這麼下去,這不僅是懦弱,而是愚蠢。
01 你是不是在自己喜歡的科目上花費的時間太多了
這種喜歡可能是你喜歡這個科目內容或喜歡某個科目的老師,導致你在分配時間的時候不自覺的分配給這個科目的時間過多。
檢查一下自己的時間安排表,看看自己是不是那種花了過多的時間在自己喜歡的科目上,然後上了一個晚上的自習學了一晚上自己喜歡的科目,在回家的路上還覺得自己特別充實,學了一個晚上,但是其實你最討厭的科目壓根都沒有碰,這樣下去成績也不會取得特別大的突破。
02 你是不是一直在學習自己會的東西
忙碌並不代表勤奮,有時候就是瞎忙,什麼都沒幹;勤奮也不代表進步,有時候就是反覆重複已經掌握的也沒什麼效果。你可能也分配了時間給自己不擅長的科目,比如說還是數學,然後做了一套老師發的卷子,會的部分都寫了,不會的部分打算等著老師講,難算的部分都不想算。
你明知道自己解析函式的部分比較不會做,但是遲遲不敢去攻克這個部分。反而在自己會的那些東西上一直尋求成就感。把自己不擅長的那個科目,自己不擅長的部分標註出來,集中花一段時間去正面痛擊自己的弱點,解析函式題的這個解法我不會,找出十道這樣的題,算會了為止,算的熟練的為止。就這麼一個點一個點的攻克,你偏科的那個弱項,一定會提上來的。
03 你是不是一直在做那些不用動腦的事情
什麼叫不用動腦子的事情呢,比如他不擅長曆史,他把歷史書抄了一遍,也學了一晚上歷史,但是有效果嗎?沒有,他數學不好,他把不會做的題,看著答案抄了一遍在錯題本上,抄了就會了嗎?還是不會。然後他從時間的分配上一看,我已經給了數學特別多的時間了,但是他還是被畏難情緒控制了,做一些根本不需要動腦子的事情麻痺自己,偏科的同學千萬不要麻痺自己,而是需要操起手術刀,直面自己的問題,剖析自己的問題。
我們每個人都有畏難的情緒,趨利避害,就易避難。越是不擅長的東西,反而我們越不願意觸碰。要記住,我們想要做的就是比別人優秀,才能從考試中廝殺出來,每個人都有畏難情緒,如果你沒有,就可以先走一步。
四、檢查自己是不是不適合某個科目
01 長期承諾
1997年,蓋瑞·麥克赫森開始著手一項調查,有關一個長期以來困惑著家長和音樂教師的謎團。為什麼有些孩子在音樂課上進步神速,而有些卻相對緩慢呢?他採取了長期跟蹤式研究,隨機挑選157名兒童,分析他們的音樂成長曆程。
經過前9個月的課程,孩子們的水平明顯變得參差不齊:少數幾個孩子進步神速;少數幾個勉強跟上;大部分人徘徊在中間水平。技能水平的分佈遵循音樂天賦的鐘型曲線,正好符合我們的直覺。問題是,是什麼造成了這條曲線?它是不可避免的嗎?隨機挑選一群正在努力學習某項技能的人,這條曲線就能描繪這群人的能力分佈情況嗎?或者是否存在某些看不見的神秘因素,可以解釋並且預測每個孩子的成敗?
麥克赫森開始分析收集上來的資料,試圖找出原委。這神秘因素是智商嗎?不是。是聽覺敏感度?不是。是數學能力?節奏感?運動感知能力?收入水平?不,都不是。
接著麥克赫森測試了一個新因素。在孩子上第一堂課之前,他提出過一個簡單的問題,這個新因素就是孩子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這個問題是:這個新樂器,你覺得自己會彈(吹)多久?(選項有:今年、小學期間、直到高中、終身。)
麥克赫森說,“起先,大部分人回答‘啊,我不知道呀’,但是在你再三追問之下,最終他們會告訴你一個肯定的答覆。早在那時,他們已經有了想法。已經給自己的生活選擇了某樣東西,讓他們覺得:對,這就是我想要的。”
孩子們的回答分成了三類:
短期承諾、中期承諾、長期承諾。
然後,麥克赫森計算了每個孩子每週的練習時間:
少量(每週20分鐘)、中等(每週45分鐘)、大量(每週90分鐘)。
麥克赫森根據這些資料繪製了一張圖,他看到的時候震驚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進步不取決於任何可衡量的天賦或者性格,而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念頭。一個小小的念頭卻產生了無窮的力量,孩子甚至在學習開始之前就打定了主意,這決定了進步的快慢。不同孩子之間的表現有著驚人的差異。同樣的練習時間,給出長期承諾的那組孩子表現得比給出短期承諾的孩子好4倍。他們僅用了每週20分鐘的練習時間,就比那些練習—個半小時但只有短期承諾的孩子進步更迅速。長期承諾的孩子加上充分的練習,他們的技能早就出神入化了。
“我們本能地認為每位新生就像一張白紙,但是他們對第一堂課所抱的念頭,卻可能比任何一位老師可能發揮的作用都大,也比任何強度的練習都要重要,"麥克赫森說,“這就是他們對自己的看法。在初期的某個時刻,他們就經歷了一個清晰的階段,『我是一位音樂家』這樣的念頭浮現眼前。那個念頭就像一個雪球滾下山去。”
細細想來,激情四射不是一種理智的狀態。一個人為了日後能夠取得令人期待的巨大收益,於是放棄眼前的舒適。這不是簡單的一句“我想要×"。這關係到許多複雜的東西:因為我以後想要x,所以現在我最好像瘋子那樣做Y。
02 學習速度的差別
我們的學習速度有差別,不同學生在不同科目上表現出的學習速度不一樣。例如,同樣學數學,一部分學生學得非常慢,但是突然有一天,理解了一個概念做了題之後,會發生一個神速的進步,這種學生就是剛開始很慢很平緩,有一天突然進步,當然,還有另一類剛開始學得很快,後面就表現不太行了。
由於傳統的教學模式會根據一開始的學習速度給學生貼標籤,分快慢班,老師不可能考慮到所有的學生學習速度,有些學生節奏不一樣,落後以後就自我放棄了這個科目。
五、克服偏科的方法——加大練習
人天生的天賦相差不大,我們出生時,大腦還有很大的可成長性。隨著我們對一個行為或者技能的不斷重複,我們的大腦形成特定的迴路和模組,而這個迴路模組越穩固發達,我們在這個技能上進步越快。如果你在某個方面不擅長,不一定是你天賦缺陷,可能是你練習太少了,就容易導致學起來越困難。
對待偏科的科目就需要加大刻意練習,找到自己不舒適區、不會的東西,反覆練習,達到進步。
刻意練習是如何起作用的:“收益遞減原則”——幾乎所有的進步都在開始的小部分訓練過程中發生,之後的訓練獲得的進步就很少。
不必焦慮開始進步快、後面進步慢的平臺期情況,找出自己不會的,攻克下來,投資回報比是非常大的。堅持下去,成績就會進步。
偏科不一定是壞事,而是看你如何看待這件事情,好的處理方法會讓你的學習更加有效,而偏執和忽視也將成為你成績提升路上的攔路虎~
(備註:本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