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被業界譽為化工行業職業教育“黃埔軍校”的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大學,因其堅持“鍥鏤金石、修身誠化”的校訓和“根植石化行業、傳承鐵人文化、人才培養延伸、培訓服務前移”的辦學特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內涵建設為主線、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為核心的辦學宗旨,走出了一條經濟欠發達地區特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之路。
黨建引領 立德樹人
以制度建設促黨建引領,為學校的改革發展提供堅實保障。校黨委先後出臺了《黨建工作重點任務實施細則》等13項制度檔案,將學校黨建工作20項重點任務細化分解為52條主要措施和125個實施辦法,開展基層黨組織“對標爭先”行動,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和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2個黨支部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高校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培育建立單位,1個已透過驗收。
學校率先在甘肅省高職院校成立馬克思主義學院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實施融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學校歷史發展教育、學校文化教育於一體的“課堂思政三分鐘”育人工程,“123百千萬”素質提升工程,形成了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實現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培養高度融合。
學校充分發揮工業文化研究中心、勞動教育研究中心功能,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新時代學生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養成及勞動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注重德技並修,文化育人,打造以鐵人精神和工匠精神為核心的特色校園文化。透過第二課堂以及優秀文化進校園,勞模、技術能手、優秀校友進校園,產業文化、優秀企業文化進校園、進課堂等活動載體,培育和傳承工匠精神,充分體現教育文化、產業文化、職業文化和校園文化的有機融合,形成學校獨特的文化積澱。
產教融合 校企合作
該校緊緊圍繞石油化工產業和甘肅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繼續“做優、做強、做特”石油化工生產技術等4個國家示範專業,石油煉製技術等10個國家骨幹專業,數控技術等5個甘肅省示範專業,化工裝置維修技術等10個省級骨幹專業等。建成了石油化工、應用化工、智慧製造、生產性服務業新商科等十大優勢特色專業群,構建起有效支撐國家支柱產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佈局體系。
學校與20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社會服務、就業創業、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共建9個產業學院和20多個技術研發中心。完成中石油蘭州石化公司“苯胺裝置尾氣治理方案研究”等20餘項校企合作技術研發和技術改造專案。學校牽頭組建了甘肅省石油化工職教集團和甘肅省汽車行業職教集團,激發了辦學活力,促進了優質資源共享。同時,學校積極開展校地合作,分別與西固區、玉門市、山丹縣等市縣區開展全方位合作,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形成政校企戰略聯盟。
5年來,該校在校生人數逐年增加,每年錄取分數線均超過甘肅省高職錄取控制線150分左右,畢業生就業率連續保持在98%以上,與千餘家用人單位保持密切聯絡,在全球500強、全國500強、石油化工行業500強企業就業的學生達到63%,真正實現了“五高”工作目標。
學校服務國家戰略,鼓勵畢業生到新疆、內蒙古、寧夏等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就業,為邊疆區域行業產業發展貢獻力量。近五年,為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累計輸送畢業生6665人,其中,進入新疆地區工作畢業生5164人,年均超過1000人,均佔年畢業生就業總數的20%以上。
增進交流 加強合作
學校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搶抓石化產業快速發展和“走出去”機遇,主動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走出了一條經濟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參與國際合作辦學之路,建立了國際合作“蘭州石化”模式。
近年來,學校與加拿大荷蘭學院、新加坡新絲路能源有限公司、恆逸汶萊等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專案13個,聯合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219人,其中,中-文“1+1+1”恆逸石化人才聯合培養專案被列入外交部和教育部首批“中國-東盟高職院校特色合作專案”,是我國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走出去”的有益探索,是我國職業標準、技能人才“走出去”的典型示範。
學校先後與8家境外學校或教育機構建立了全面戰略合作關係,招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87名,先後選派120餘名教師赴德國、新加坡等進行海外研修培訓,選派14名學生到亞塞拜然國立石油工業大學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