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自我成就的人,之後才有階級再生產,培養出資源豐厚、視野廣闊的孩子。
——遇言姐
去年,倫敦政經教授金刻羽的言論引發了一些批評。
遇言姐不太確定金刻羽的原意,可能作為高高在上太久的學者,金刻羽也有在認知上的短板吧。
所以,我今天就先不談爭議的部分了,還是說說金刻羽的家庭教育和學術成績吧。
▲其實金刻羽之前也說過,活在精英的虛擬世界,有時候是有點茫然的
金刻羽是典型的知識分子家庭培養出來的優秀孩子。
幾年前,有一篇刷屏文章談到金刻羽,意思是“比你出身好的人還比你努力”——
14歲從人大附中去美國讀私校,26歲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畢業,29歲拿到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終身教授職位,耶魯、哈佛、清華、加州伯克利的客座教授,歷峰集團最年輕的董事, 30歲前在頂級經濟學刊物發表了兩篇論文,其中一篇還是獨立作者。
此外,金刻羽的中英文都是母語水平,法語流利,鋼琴和單簧管的演奏是專業級。
在一個影片中,金刻羽展示了她的衣櫥。
她抽出一件薄如蟬翼的半透明晚裝,笑笑說:每個女孩都該讀個博士,想穿什麼衣服就穿什麼。(遇言姐這樣的學渣其實並不同意,因為這輩子我也不會讀博士了,可是我們有某寶啊)
人生百事對於她彷彿信手拈來,從外型到履歷,甚至她的名字,都是滿格的優等生感。
忘了說,金刻羽老爸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金立群。
“刻羽”取自《宋玉對楚王問》:“引商刻羽,雜以流徵。”
一聽便知父母是飽讀詩書的知識分子。
寫金刻羽的那篇文章刷屏時,正值階級固化論調大行其道,大家對金刻羽的家境難免意難平。
但是大家心裡也明白,如果不是本人執著又努力,光靠拼爹是走不到這步的。畢竟,走學術路線從來不是二代們的首選。
二代們去摩根高盛掛職的人很多,但做到名校終身教授的鳳毛麟角。畢竟,搞學術需要真功夫,論文要自己寫,課題要自己做,學生要自己帶。
最近,遇言姐看了金刻羽的幾個影片。
一則是談美國為何總是誤判中國經濟,一則是關於數字貨幣可延續性的探討。
影片中的金刻羽宜動宜靜,39歲的她化著煙燻妝,穿緊身上衣和高腰鉛筆裙,頭髮梳成慵懶鬆散的式樣,非常漂亮。
自從金刻羽的履歷刷屏後,大家就一直有個疑問:
一個優秀孩子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以及,普通家庭能培養出金刻羽這樣的孩子嗎?
現年39歲的金刻羽生於1982年。
她的父親33歲上才有這名獨生女,在那個年代肯定算是很晚生孩子了。
我們不談金立群做到了多大的官,遇言姐更感興趣的是,金立群是一個十分熱愛學習的人。
1968年金立群高中畢業,接下來的10年,金立群靠著下工後在草棚中反覆閱讀高中老師送給他的一套英文版《莎士比亞全集》度過。
那是他悶頭練內功的10年。
十年莎翁,讀得入骨入髓。
後來,讀莎士比亞成為了金家的傳統。
金刻羽上初中時已經可以熟讀莎士比亞,有次被記者問到個人生活,她隨口丟擲莎翁的話作答:“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簡潔是智慧的靈魂)
因為下鄉10年未曾間斷英文學習,78年一恢復高考,金立群便考取了北京外國語大學。
當時他已經29歲,沒有讀本科,直接被研究生錄取。為了買一套新版的莎士比亞,花掉了賣米得來的6塊錢,為此還餓了好幾天的肚子。
在大學,金立群主修英美文學,他的老師便是許國璋(就是《許國璋英語》的作者),從師承上來說,金立群又是錢鍾書的徒孫。
金立群的研究生讀了兩年便畢業。
當時是1980年,百廢待興,人才難覓。適逢中國恢復了世界銀行席位,財政部急需懂外語的工作人員。經許國璋推薦,31歲的金立群一畢業就被委派到位於華盛頓的世界銀行工作。
2年之後,女兒金刻羽出生。
那時期,金立群雖不是什麼大官,但作為首批接觸西方金融的外交人才,金立群帶給女兒的視野是無可比擬的。
遇言姐看了一下金刻羽小時候的照片。
80年代的氛圍感滿滿,跟同時代的小朋友沒有什麼不一樣,她那條紅色健美褲遇言姐也有同款。
要說區別,還是在家庭教育上。
金刻羽很少提及家事,被問到時,總是推脫:“咱們不聊這些。”
但在一次採訪中,她簡要提到,父母家有許多中外名著,包括《紅樓夢》的所有版本;家人總在一起閱讀文學、詩歌,或是欣賞音樂。
“父親下班後,一有時間就讀書。我們每天吃完晚飯,不看電視,而是全家一起讀書,或者進行戶外運動。小時候,家裡對我的教育並沒有什麼明確具體的方向,只是根據愛好興趣,多看一些書,多接觸不同的事物。”金刻羽說。
金立群自己則承認,夫人在培養女兒上傾注了很大心血,沒有逼迫孩子死讀書,而是培養了很多興趣,鋼琴、黑管、游泳、溜冰、網球,都是從小養成的愛好。
金立群有兩個特點。
第一,學術態度端正。
他說自己的最高學歷是北語碩士,論文上的每一個字都是自己寫的。“碩士就是碩士,我不貪圖虛名,那種混日子拿到的博士學位我不要。”
有大學請金立群去做英國文學博導,但是他沒有帶過一個學生,原因是:要帶學生就該全力以赴,對學生負責,而自己沒有充足的時間。
90年代,金立群翻譯過一本投行鉅著《摩根財團》,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利用餘暇,歷時二載,校對三遍。”
如果說翻譯投行傳記尚且關乎金立群的工作,他編輯《英國詩歌選集》則完全出自個人志趣。
《英國詩歌選集》由金立群的大學老師王佐良先生選編,金立群進行註釋,這本書的豆瓣評分高達9.9。
本著嚴謹精神,金立群不對原文進行翻譯,只撰寫註釋和題解。
讀者的評價是:迄今為止中文註釋英詩最具代表性的力作。
此外,金立群手上還有一本一直在寫的莎士比亞研究。
第二,思路手段靈活。
金立群讀書有兩個原則。第一:只讀具有長久價值的好書;第二:要以批判的眼光來讀書。
80年代,金立群在波士頓大學進修時,本有機會升讀博士,卻被他自己放棄了。
據他說,自己當時已經看完了全部經濟學經典,結論是,經濟學需要比較全面的知識,但並不過分依仗學術的東西,政策的水平和解讀的視角更加重要。
這種務實也體現在金立群的交際中。
儘管金刻羽說自己的父親其實不喜歡交際,但外媒對金立群的許多報道,都提到過他是一個“很會”的人。
英國《金融時報》寫過一段饒有趣味的報道,講金立群如何拉攏歐洲各國加入亞投行。
“英國人認為他是一位親英派,因為他與英國人交流時喜歡引用莎士比亞;法國人認為他是一位親法派,因為他用法語講述自己多麼迷戀法國文化;德國人也喜歡他,因為他讚美德國人做事一板一眼。”
縱橫捭闔的手腕,被稱為現代張儀,卻也是外交官必需的素質。
遇言姐小時候家裡也有一套朱生豪先生翻譯的《莎士比亞全集》,但由於沒人指點,我讀得意興闌珊,絲毫不覺得妙處,到現在也沒讀完。
而金刻羽有這樣一位愛學習的父親,自然會帶來言傳身教。
14歲時,正在人大附中讀初中的金刻羽決定出國。
留學是金刻羽自己的要求,因為覺得有利於未來的發展。
她去的是紐約霍瑞斯曼私立學校,2021年的學費為5萬5千美元。
紐約的私校有一個不好的現象,就是像《緋聞女孩》中演繹的一樣——按家庭經濟收入分層,學生之間往往不友好。
“紐約冷酷缺乏人情味,對於剛離開家的小女孩來說,適應起來的確艱難。”金刻羽說。
好在除了在價值觀上不適應外,金刻羽沒有任何語言障礙。
3年後,金刻羽以全校第一的成績進入哈佛。
不過說實話,對於非富即貴的紐約私校學生,上名校並非難事。
金刻羽的14位同學中有12位被哈佛錄取,剩下的兩個人去了斯坦福和普林斯頓。
2000年,金刻羽進入哈佛大學,原本計劃讀人文歷史的她,接受父親的建議改學經濟。
▲熟齡的金刻羽比學生時代漂亮多了,女性真是不用太擔心自己的年紀
有些文章說,金刻羽本科兩年就讀完了。
有一說一,金刻羽的履歷上寫的是本科唸了4年,5年之後,26歲的金刻羽又獲得了哈佛博士學位。
畢業後,金刻羽接受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教職,憑藉兩篇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的論文,僅僅3年後,年僅29歲的金刻羽便拿到終身教授職位。
《美國經濟評論》是經濟金融學的Top 1刊物,投稿接受率只有7%。金刻羽發表的文章是她畢業論文的一個章節。
遇言姐問了下讀宏觀經濟學的朋友,說是金刻羽把顛覆傳統的理論解釋得很漂亮,論文能發表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算是實至名歸。
講真,在學術界,父蔭的影響力是最小的,你論文寫得好就能出版。
而金刻羽的學術能力,無論在哪所大學拿到終身教職都是妥妥的。
金刻羽的家境是一個避不開的話題,有記者直截了當地問過她這件事兒,金刻羽的回答是——
任何一個成功的人都是超級努力和超級自律的,這是成功的必要條件,而家庭不是必要條件。但是家庭的確可以輔助一個具備成功者素質的人更快地發展。以及,一個人最終的成功,一定是出於熱愛,這才能長久和持續。
這話我特別同意,遇言姐就認識一家三個兄弟全部出任大公司的CEO或者CTO,而他們的父母就是一對勤勤懇懇的農民而已。
幾年前,金刻羽的履歷刷屏時,豆瓣有一篇文章火了。
那篇文章是一個哲學博士寫的,他說自己出身富庶的小表妹也是一個金刻羽。
他說自己羨慕表妹可以無限制地擴充套件自己的愛好——
學鋼琴,父親找來音樂學院的系主任教;
學美術,父親找來國家二級畫師給啟蒙;
學游泳,父親找來的是省游泳隊的教練;
小小年紀就有自己的兒童高爾夫球具,跟身為上市公司總裁的父親共用教練。
此外,表妹擁有與臥室連在一起的獨立書房,佔據兩面牆的書由博士表哥親自選購。
表妹在小學階段已經擁有難以想象的閱讀量,初一已經在閱讀《萬曆十五年》、《鄉土中國》、《金融的邏輯》,寫作和思維都遠超同齡人。
而表妹在見多識廣後對自己的要求也相應提高了,出國夏令營回來會主動提出自己需要補習英語。
這位表哥感慨,自己兒時由於缺乏引導,讀了不少爛書浪費時間,而表妹在自己的指點下,避免了無謂的時間成本消耗。
所謂經典,必須得是反覆讀的,無論金刻羽還是表妹,能夠更早接觸到經典,這對於人文修養而言是關鍵性的優點。
這篇文章在豆瓣上火了之後,很多人向作者要表妹的書單,遇言姐也抄了下來打算備用。
可是我再一想,就算一般家庭的孩子可以在初中讀到《莎士比亞全集》,是不是還缺少指點的老師呢?如果孩子的興趣可以保留到大學就可以尋到老師,至少是志同道合的小夥伴了。
而這位表妹呢,她讀《金融的邏輯》,她那總裁父親有耐心親授什麼是風險投資;她讀德魯克管理學,她的母親就把孩子帶去公司,在孩子面前討論公司事務,給她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做。
不過,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表妹和金刻羽這樣的環境,至少他們的父輩也是自己靠努力成長的。
金立群出身於江蘇的貧農家庭,類似前兩天遇言姐寫到的劉墉,9歲喪父,和小腳寡母住在違章建築。
他們是自我成就的人,之後見識到更高的世界,培養出資源豐厚、視野廣闊的孩子。
所以,說白了,還是要認真地把自己打造成更好的人,才有可能讓孩子們擁有更高的視角。
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不努力怪出身,別動輒就嚷“看看人家出身”,要相信江山代有才人出,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機遇。
這個世界上,有金刻羽這樣優秀家庭的優秀孩子,跑得比別人早,也有黃錚、張一鳴這樣出身普通家庭的優秀孩子,經歷過一次一次的嘗試,最終也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成就。
與其羨慕金刻羽這樣的家庭,還不如讓自己的能力更加精進。
英雄從來不問出身,而更重要的是,羨慕優秀的孩子,不如讓自己成為優秀的父母。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