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11月,遼寧最大的國企,華晨汽車集團因為10億債務暴雷,申請破產重組。
當時,我們就專門講了這家真正意義上美國上市的第一家中國企業的經歷。
現在9個月過去了。
破產重組也有了最後的訊息。
根據《財經》雜誌的訊息,8月31日華晨集團等12家企業“實質合併重整案”召開了第二次債權人大會,通過了3項議案,其中有一條重要議案:
寶馬中國以16.33億收購“中華”汽車品牌。
圖片來自財經網微博
換句話來理解,華晨汽車集團的核心品牌,中華被賣給了寶馬,不復存在,另一個核心華晨寶馬,75%的股權屬於寶馬集團控股。
這是目前可以確定的,而不確定的是,華晨有可能在重組後成為寶馬的生產工廠。
這也就意味著,華晨已死,以市場換技術換了幾十年,技術沒換著,最終還死在了舒適圈裡,只有寶馬笑到了最後。
無獨有偶,另一家合資車企,兜兜轉轉的馬自達也完成了合併。
在8月30日,一汽馬自達突然發表推送:正式告別中國汽車的舞臺。
馬自達結束了紛紛擾擾的品牌之爭,最終只留下了長安馬自達和馬自達日本本部。
在馬自達合資的這幾年裡,真的是起了大早,趕了個晚集。
這兩家企業的故事,是擺在眾多合資企業面前的教訓,也是我們很多企業未來跟別人合資當中應該注意的事項。
先看華晨汽車集團,別看它現在很悽慘,當初的華晨汽車那是非常輝煌。
它的成功要從一個特別的人物說起。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仰融。
人如其名,仰融仰融,仰慕金融。
他並不是一個實業家,而是一個精通資本運作的資本家。
仰融創造了中國國有企業海外融資上市的先例,借用華爾街的力量,在1992年10月,帶領“華晨汽車”在美國紐交所上市敲鐘,融資7200萬美元,成為中國企業在美上市第一股。
到了1997年6月,他又主導華晨出資6200萬美元聯合義大利、英國以及美國的知名車企開發出了第一代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華”轎車。
在2000年,華晨的銷售收入高達63個億,利潤18個億,是遼寧省的典範國企,納稅大戶,背靠著東北工業基地,在汽車行業裡僅次於合資車企上海大眾和一汽大眾。
而且,華晨當時和寶馬悄悄連上了線,你有大眾,我騎寶馬。
只不過,後面的故事就變了。
2002年6月18日,華晨與寶馬盼到了同意合資建廠的國家批覆檔案。
仰融還沒來得及高興,6月19日,他迎來了解職公告。
10月,仰融因為經濟問題被遼寧省檢察院起訴,逃亡海外。
可以說,仰融為華晨的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但華晨屬於國企,仰融幹得再好也只是一個“職業經理人”,經理人想跟創始人對著幹,甚至想取代創始人,結局自然不言而喻。
仰融之後,華晨的管理層換了一茬又一茬,每年基本上都要換個班子。
但不管是仰融時代的遺老,還是直接由政府任命的管理者,都沒能讓華晨的局面好起來,2000年18個億的利潤,到了2004年的4年之後,竟然變成了4860萬。
一直到有一個人出現,才堪堪挽回了華晨。
這個人是誰呢?
這個人是祁玉民。
有人說祁玉民是華晨的救世主,可能存在著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他的出現讓華晨擺脫了虧損倒閉的困境。
但實質上,我們必須要看到華晨背後的各方努力和付出的代價。
在祁玉民上臺之時,華晨集團實際上已經虧損了32億,工廠差不多停產。
地方國資委為了保住華晨,甚至說出了當掉底褲,砸鍋賣鐵都要湊出錢來,華晨的救命錢也是銀行給出的無息貸款。
祁玉民用低價策略讓中華汽車在2006年突破了20萬的銷量,但低價競爭本質上是價格戰,效果難以持續,並且,自貶身價的中華汽車以後再難以登上高階品牌的機會。
更為重要的是,合資建廠的寶馬終於發揮了作用,2005年推出的寶馬3系和5系讓華晨寶馬的銷量節節攀高,逐步成為了華晨最重要的“現金牛”。
從危機好轉的華晨就此躺平了,嘴上喊著“合資建廠,以市場換技術”,實際上完全依賴於寶馬。
祁玉民有一句名言叫做“今年轉動,明年賺錢,後年發財”。
他對於造車過度的追求發展速度,對技術的研發反而已經不是那麼上心,認為一個理想中的好車,底盤是保時捷的;造型是義大利的;發動機是寶馬的。
凡是技術上的難題,只要合資方有解決方案就行了,自己只管賣就行。
而那個時候的吉利、長城、比亞迪雖然都沒有華晨的實力和資本,他們都寧願吃著蘿蔔鹹菜也要搞自己的技術。
一飲一啄,皆是因果。
今年6月,祁玉民涉嫌9項重罪被遼寧紀委立案調查,而華晨也走向了破產重組的道路。
真正的贏家是誰呢?
與華晨合資了近20年後,寶馬不僅成為第一家對合資公司控股的外資品牌,還成為了第一個參與中方合資企業重整計劃的跨國車企。
中華品牌沒了,華晨也極有可能成為寶馬日後的生產線,合資夥伴幹成了代工廠,代工最後還代成了別人家的。
再說說另外一家馬自達,是走了一條未曾有人設想過的道路。
馬自達是早期進入中國市場的一批外資車企,屬於比較小眾的車企,1992年就在海南省成立了海南馬自達。
結果呢,同期看上海南的還有賓士,想半道截胡,馬自達的合資計劃就被擱置下來了。
但是,賓士還在猶豫當中,光說不練,就是玩,最後也沒有選擇海南,搞得海南馬自達連生產資質都沒獲得許可。
好在北方汽車工業的龍頭,一汽伸出了橄欖枝,提出了合作。
但這也埋下了一個伏筆,那就是馬自達分成了海南馬自達和一汽馬自達。
照理說,分成南北兩條線也不是什麼壞事,大眾就分成了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豐田也有一汽豐田和廣汽豐田。
但問題在於,大眾和豐田有統一的銷售路徑和細分產品,馬自達是個小眾車企,沒有足夠的細分品類和產品,一心只想搞發動機和產量。
馬自達想賣車,要破天荒的負擔一汽和海南兩條經銷商線路的投入,還要應付兩邊的經銷商的互相競爭。
合資於是合成了三國殺,甚至還在向多人運動發展。
2006年,持有馬自達20%股份的福特,在長安福特上架了馬自達,長安福特馬自達也來了。
馬自達本部就傻了,在中國一時間竟然有海南馬自達、一汽馬自達、長安福特馬自達三個經銷商在搶著賣同一個品牌的相同產品。
福特是股東不能動,一汽是有合資資質的大哥惹不起,馬自達不得不讓處境尷尬的海南馬自達出了局。
但是,細分品類和產品的問題還是沒能解決,福特又和一汽爭起了銷售權,這直接導致馬自達錯失了中國市場的黃金髮展期。
直到2008年的次貸危機,馬自達才從福特手中買回了原來的股份,開始著手合併長安馬自達,還有意無意的暗示一汽,把銷售權也交給長安。
而一汽馬自達也在銷量下滑的時候,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最終也交還了長安。
但是,長安馬自達這家合資企業,早已經錯過了整個中國汽車市場發展的紅利期。
華晨的破產、馬自達的經歷,給所有合資企業都敲響了一記警鐘。
在合作中,只有不斷提升自己對於這段合作關係的價值,才能保證合作關係的長久。
假如只是把合資當作用別人的技術來賺錢,那就只會像華晨一樣,最終被合作伙伴踢開,甚至合併掉。
只有自身的強大,才是合作的根本。
同樣,馬自達過於追求發動機的完美技術和產量,忽略了市場時刻變化的需求,缺乏細分的品類和產品,在經營上被牽制,錯失良機。
當然,透過這些變化,我們還需要看到這個時代的變遷。
與外企合資就可以輕鬆擴張的時代基本結束了,國產品牌正在崛起。
吉利、長城、比亞迪這些當初吃著蘿蔔鹹菜也要發展自己技術的企業,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他們證明了,靠自己,同樣可以走得好,走得穩。
而消費者不光選擇了國產品牌,也投入了新能源車的懷抱,特斯拉、蔚來、理想、小鵬都在爭相鬥豔,傳統品牌BBA也宣佈會在5-10年內停產燃油車,大勢已成定局。
未來,即使是要想合資,可能連機會都沒有了。
2018年,國家發改委重新修改了合資車企的政策,逐步放開外資車企的限制,在5年過渡期之後,外資進入汽車行業將沒有任何限制。
我們之前說過,在該開放的地方,中國政府會比任何一個國家都更開放,更公平。
中國作為不斷崛起的世界經濟中心,在通往質量發展的道路上,想要把財富的蛋糕做大,就需要有更多的外資企業進入,甚至到中國上市。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企業一定會直面外企的競爭。
所以,不必替華晨寶馬和一汽馬自達而悲傷,而是汲取他們的教訓,負重前行。
不要讓下一個喪鐘為自己而鳴,做正確而艱難的事情。
—
責任編輯 | 羅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