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9年10月2日,廣東戰役正式打響,在毛主席和葉劍英的部署之下,解放軍以兩個兵團加一個縱隊共計22萬人的兵力,向廣東進發。
此次戰役由15兵團總司令鄧華負責主攻,而他的對手則是國民黨名將餘漢謀所率領的15萬兵馬。
面對解放軍的猛烈圍攻,早已走投無路的國軍還在做著最後的抵抗,但在鄧華將軍的猛攻之下,僅僅12天的時間,數十萬的國軍便四處奔逃,棄城而逃。
在這次戰鬥中,解放軍以傷亡1700人的代價便殲敵6.2萬餘人,如此輝煌戰績自然被國內多家報社紛紛報道,而作為主攻的15兵團自然受到了各家媒體的追捧,他們紛紛將鄧華將軍的照片刊登在報紙頭條。
報紙很快傳到了我軍各個部隊之中,此時駐紮在湖南的12兵團的46軍,他軍中有一個小戰士剛好看到了這份報紙。
“像!太像了!”小戰士看著報紙上的鄧華將軍不由得身體一震,一股熱淚從他的眼角逝去。他趕忙拿出自己的口袋中父親的照片,經過仔細核對,他發現照片上的父親居然和報紙上的鄧華將軍是同一個人!
連長以為他是思念家鄉,連忙上前安慰。這時小戰士從懷中拿出報紙,指向鄧華的照片:“我叫鄧賢詩,鄧華是我22年從未見面的父親!”
新婚離家,愛妻殞命
鄧華原名鄧多華,1910年出生於湖南郴縣永寧鄉陂副村的一個文化世家,鄧華的父母都是熟讀四書五經的儒學大家。因為家境優越,父母專門請來教書先生在家中授課。
在家庭的薰陶之下,小鄧華對書本十分地熱愛,尤其是《三國演義》《說岳全傳》等著作更是愛不釋手,他與小夥伴打鬧時便會拿起手中的扁擔,大聲喊道:“我乃常山趙子龍是也。”
鄧華15歲的時候先後來到了岳雲中學、南華法政學校讀書。在此他接觸到了共產主義思想,結識了不少愛國志士,他還專門對他們勉勵說:
“青年人當捨身報效祖國,挽救國家危亡,解放億萬生靈塗炭!”
正當鄧華準備大展宏圖之際,父母卻給他安排了一門親事,而他的未婚妻是與鄧華同村的邱青娥。
雖然思想上很是抗拒,但鄧華始終是個孝順的孩子,在父母殷切的目光之下,他還是迎娶了邱青娥為妻。在日漸地相處當中,兩人的生活很是和諧,邱青娥也對自己的丈夫越來越滿意。
1927年邱青娥為年僅17歲的鄧華生下一子,看到孩子肉嘟嘟的小臉蛋,鄧華十分欣喜,他翻閱古籍,最終將孩子定名為鄧賢詩。
可鄧華還沒有等到孩子成年,自己便要踏上革命的征途,拯救別人的孩子。
1927年是中國革命的轉折之年,那年3月鄧華正式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可在一個月後蔣介石便發動“四一二”反革命事變,對我黨四處追捕。
“奈何七尺之軀已許國,再難許卿!”離別之際的鄧華滿含熱淚地看著妻兒,將一張照片塞到了邱青娥的手中,他聲淚俱下地說道:
“我走之後你們不要想我,你們娘倆要好好的照顧自己,如果我戰死了一定請人給你們帶信,到時候你千萬不要等我啊!”
看著手中的照片,邱青娥自然知道丈夫此次前去九死一生,但她並沒有阻攔,他呆坐在那裡,看著丈夫的背影緩緩離去,而自己的淚水也忍不住地滴落下來,流淌在照片之上。
之後鄧華參加了湘南起義,沒有上過軍校、沒有當過士兵僅憑著一腔熱血如何在敵人的手中逃生?
萬幸的是,鄧華的連長是賀龍將軍的老部下,戰場經驗豐富的他親自教導鄧華舉槍射擊、摸爬滾打,這才讓他安然無恙地返回部隊。
起義之後,眾多部隊如同星星之火一般散落在祖國各地,此時他的表弟勸說道:“咱們回老家鬧革命吧,離家也有一年了,不知爸媽怎麼樣了。”
那個孩子不想家人的,況且鄧華還有一個兒子在此處等待著他的到來,但鄧華卻說道:“咱們回老家,那好不容易召集起來的隊伍可能就都散了,我們要留在這裡打游擊,慢慢發展。”
不久之後,鄧華一行人遇到了朱老總和陳毅,並跟隨他們登上了井岡山,並在此遇到了毛澤東,逐步走上革命的洪流當中。
1937年9月鄧華所在的八路軍685團在各部的密切配合下取得了平型關大捷,大喜過望的鄧華第一時間就託人將此訊息告知妻兒。
邱青娥拿著丈夫傳來的信件,雙手逐漸變得顫抖,慘白的嘴唇也逐漸有了血色,蓬頭垢面的他將兒子鄧賢詩叫了過來,身患重病的她高興地說道:“我的兒啊,你爸爸可是個大英雄!”
一年之後,率部抗擊日軍的鄧華收到了一封信,此信全文就一個意思,他的妻子邱青娥因病去世,而他11歲的兒子則孤苦伶仃,無人收養。
得知妻子去世的鄧華嚎啕大哭,妻子與自己的來往書信中從未提及自己的生病,如今突然逝世,讓他十分自責。
況且妻子已去,沒有父母的兒子又該何去何從?儘管他非常想將兒子接到身邊,但當時正在打仗,與自己相同境遇的人更是很多,而他怎麼可以搞特殊呢?
抗戰後期,戰場之事已成定局,鄧華這才急急忙忙地跑回老家,尋找自己的兒子。可回到家中,卻不見親人蹤影,只留下佈滿蜘蛛絲的破舊房屋。
正當鄧華心急如焚時,村裡的老人說道:“他可能是外出流浪了,失去了母親,父親也不知所終,為了生活可能早就跑了。”
看著家中的桌椅和空無一人的房屋,鄧華的內心五味雜陳,正當他發呆之際,軍令再次來到,鄧華立即翻身上馬,走向充滿硝煙的戰場……
家書一封,父子相認
原來鄧賢詩在母親去世之後,他再也沒有收到鄧華的任何訊息和來信,再加上村中謠傳父親已死,他便失去了念想。不久之後,他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
1949年10月2日,廣東解放的訊息刊登在各大報紙之上,而鄧賢詩也是從報紙中看到了鄧華的照片,經過比對,他十分確認這是自己的父親。
但他現在只是一個小兵,這該如何告知父親呢?
這個問題困擾了鄧賢詩很久,連長見他整日失魂落魄的,便想上前對他進行開導。這時鄧賢詩拿起手上的報紙,用手指著鄧華的照片說道:“我叫鄧賢詩,鄧華是我22年從未見面的父親!”
連長起初還以為他是看玩笑,摸了摸他的頭:“你別鬧了!這可是兵團司令!怎麼可能是你的父親呢?你入伍的時候資料上寫了,你是一個孤兒,唉,說起來也是個苦命人啊。”
“連長,連長他真是我的父親,我的母親叫邱青娥,我的父親叫鄧多華,他真是我的父親!”說著話,鄧賢詩的眼角中便流出了喜悅的淚水。
連長見鄧賢詩不像是說謊,於是他迅速地將此事進行彙報,透過層層上報的方式,訊息傳達到12兵團司令員蕭勁光的耳中。
蕭勁光也是老革命了,他與鄧華相識多年自然知道他的情況,不過貿然相認並不穩妥,他建議鄧賢詩修書一封,交到鄧華手中。
鄧賢詩得知自己有希望見到22年未曾相見的父親,立即動手寫下信件:
“親愛的鄧華司令:
我叫鄧賢詩,我的母親叫做邱青娥,我在無意中在報紙上看到了您的照片,感覺您和我失散多年的父親十分相像。我父親原名叫做鄧多華,我身邊有一張母親留給我的照片,經過比對以後,覺得您就是我的父親……
鄧華司令!如果您真是我的父親,能不能回信告訴我一聲呢?”
寫完信後,蕭勁光不敢耽擱,立即派人將此信送到第15兵團的指揮部當中,而且必須要親自交到鄧華手中,請他一定要仔細看完!
鄧華很少見到蕭勁光如此著急,他立即開啟信封,從中拿到了鄧賢詩的親筆信件。
看了一會兒,鄧華的雙手變得顫抖,這封信他讀了一遍又一遍,豆大的淚珠也忍不住地滴落在書信之上,他嘴中喃喃自語道:“孩子!孩子!我可終於找到你了!”
鄧華在離開家鄉後幻想過無數父子相逢的場面,但是在戰爭年代,能活命都已經算是幸運,一個孤苦伶仃的孩子平安無事已經是最大的幸運,他萬萬沒想到,牽掛多年的兒子居然是這種方式回到自己的身邊。
22年時光!人生有幾個22年可以去揮霍?在孩子剛剛出生時鄧華便離開了家庭,走向了革命的熔爐之中,22年過去了,孩子長什麼樣?個子高不高?他能不能吃飽飯?這一切鄧華全然不知。
知道兒子行蹤的鄧華親自趕往46軍,尋找自己的兒子。
見到鄧賢詩後,鄧華一個跨步便跑上前來,用自己的雙手緊緊地抱住兒子,父子終於團聚,從1927到1949年,整整22年的時光終於讓父子相認。
鄧華抱住兒子的身體,淚水忍不住地向下流淌,他不斷重複地說:“兒子,對不起!對不起……”
鄧賢詩看到照片裡的男人真的向自己走來,他呆呆地站在那裡。緩過神的他這才相信這是現實,他放聲哭喊道:“爸爸!我終於見到你了!”
站在一旁的詹才芳嘆了口氣,他知道父子相認肯定有很多事情要說,隨後他關上了房門,留給他們父子之間相互傾訴的空間。
透過交談,鄧華才知道自己的兒子是怎麼過來的,自從自己離去之後,戰火很快就燃燒到了湖南,而鄧華的父母也先後離世,只留下了母子二人相依為命。
鄧賢詩告訴父親:“我們最艱難的時候,母親為了讓我不餓肚子,只能敲開別人的家門,以此要飯給我充飢……”
可是在1939年,本就重病在身的邱青娥不知是從哪裡聽來了一個訊息,他們說鄧華已經死在了戰場之上,而這也成了壓垮他身體的最後一根草。
說到這時,鄧賢詩突然想到了什麼,他告知父親:“母親臨走時很掛念你,他跟我說過,他這輩子最不後悔的事情,就是嫁給父親!”
相伴兩年,等待一生,君若喪生,妾不獨活。他們二人的情感本是父母包辦,僅僅生活兩年便將自己的一生牽掛鄧華,這不是痴情又是何物?
漸漸地鄧賢詩的語速變得緩慢了,多年的等待最終實現,他終於可以在自己的父親懷中睡上一覺。
鄧華用手摸著鄧賢詩粗糙的面板,他微微的嘆了口氣:“好孩子啊!這些年你辛苦了!”
第二天一早,鄧華便起床出門,直接找到了詹才芳司令,他開口說道:“我這一輩子也沒有因為私事求人,今天我就要破例了,我要向你要兵。”
詹才芳豈能不知道鄧華要的是誰,此時他的臉上也掛上了笑容,他緩緩的說道:“鄧賢詩可是一個勇敢的孩子,以後你就把他帶在身邊吧!”隨後便出門而去,為鄧華辦理手續。
“等一下!”不知何時,鄧賢詩也走了出來,他對著父親說道:“爸爸,他們都是你是一個大公無私的人,不能因為我而違背自己的原則,而且我也是軍人,我要上陣殺敵,我要報效國家!等到全國解放之後,我們父子繼續團聚!”
就這樣,鄧華從此之後再也沒有說過此事,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父子二人才終於團聚……
隱姓埋名,甘願付出
自從父親離開後,鄧賢詩便強烈要求部隊首長不要給自己搞特殊照顧,首長也尊重了他的意願,派他上陣殺敵。
隨著時間的流逝新中國終於成立,與此同時鄧賢詩也終於回到了父親的懷抱。
但這種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1950年,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侵略朝鮮半島,中央積極調動志願軍進入朝鮮戰場。
7月25日鄧華收到了北京的一封電報,電報中寫道:“鄧華急回北京,率13兵團前往朝鮮,黃永勝接管15兵團繼續處理海南戰役事宜。”
隨後鄧華緊急回到北京,與他一同前來的還有自己的兒子鄧賢詩。眼見父親參戰,他自己也不甘落後地報名參加,並且像一個普通計程車兵一般深入戰場,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
戰場上的功績並沒有讓鄧賢詩的人生有任何改變,他依舊恪盡職守地戰鬥在第一線之中。
1955年9月27日,共和國首次授銜儀式在中南海的懷仁堂隆重舉行,毛主席授予鄧華上將軍銜。與此同時,鄧賢詩則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主動參與到社會主義的建設當中,甘願當一名普通工人。
究其原因,在鄧賢詩的心中父親都是自己學習的榜樣,哪怕是在重逢之後,他也依舊將父親當作一個普普通通的保家衛國的戰士,他迫切地希望和父親一樣,不問名利,甘願奉獻。
鄧賢詩就曾說道:“我在小的時候沒有感受過父愛,但是我心裡很清楚的是,父親參加革命就是讓無數的中國小孩都有父愛,我為他感到驕傲,他是英雄!我愛我的父親,我也尊重我的父親!”
之後的日子,鄧賢詩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詢問父親身邊的工作人員,向他們瞭解父親過去的事情,每當他聽到父親在戰場上英勇殺敵時,他便會熱血沸騰地握緊雙手,彷彿和父親並肩作戰一般。
但此時的鄧華將軍卻是五味雜陳,他22年來從未見過兒子,沒有教會他讀書寫字、沒有陪伴他長大成人,不過萬幸的是,即便在動盪的歲月當中,自己的兒子依舊成為他期盼的模樣。
隨著時光的飛逝,鄧華將軍的鬍鬚也逐漸變得雪白,每當他與兒子閒談時便會提起鄧賢詩的母親,這時他便會陷入沉默,只能說一說兒子小時候的事情,希望因此來彌補心中的遺憾。
自從原配妻子邱青娥走後,鄧華的心中便不是滋味,未能在邱青娥臨終之際見他一面,這也成了鄧華心中不可磨滅的遺憾。
萬幸的是,鄧賢詩繼承了父母的意志,在為新中國貢獻自己的人生。
1980年7月3日鄧華將軍突然在上海病逝,臨走前他留給子女的最後一句話是:“要革命,報效國家!”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像鄧華父子一般的革命者不在少數,鄧華父子能在22年內再次相遇實在是萬中無一的驚喜。
但更多的革命先輩,他們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回家之後卻不知家人下落,可即便是承受骨肉分離之苦他們也忍受下來,他們為了國家、為了人民,早已將自己身軀捐獻給革命的熊熊烈火之中。
燒吧!燒吧!只有革命的火焰燃燒到祖國各地,那些舊社會的汙垢才能去除;燒吧!燒吧!將身軀中的熱血灑向祖國各地,讓我們的子孫後代能夠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