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記得一首歌詞:“莫怨人情冷,將心來比心,一人種下一棵苗,沙漠也能披綠蔭。”質樸的歌詞道出一個深刻的道理,只要對社會、對他人滿懷愛心,從我做起,樂於助人,就一定能使社會變得更加燦爛美好。
但在現實的社會中,許多人在別人危難時選擇的卻是悄悄離開,這是一次問卷調查的結果。尤為耐人尋味的是,在另一次問卷中,絕大多數人把“助人為樂”列為最受讚賞的品質。可見,社會上絕大多數人還是具有判斷是非的能力的。他們對社會也懷有希望,只是缺乏從我做起的意識。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古人的理想。他們把“修身”放在第一位,是很有道理的。要實現“治國平天下”“河清海晏”的社會理想,“修身”實為最先決的條件。如果每個人都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都樂於助人,何愁社會不昌盛繁榮呢?而在一個風氣良好的社會里,個人也必獲益。這不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嗎?
從我做起,不能停留在口頭上,關鍵要付諸於行動,當別人有危難之時,不要顧慮勢單力薄,不要在乎別人的譏笑。談到這裡,我想起一個史實:南宋末年,元兵入侵,生靈塗炭,當時任地方官的文天祥,毅然起兵,有人對他說“這不是以卵擊石”嗎?文天祥答道:若我起兵能驚醒國人,則天下尚有希望。
雖然他最終未能力挽狂瀾,但他的正氣卻一直流傳至今。文天祥在處於頹勢時尚能從自我做起,況如今,我們的社會只不過面臨那一點困難,我們只要從我做起,何求風氣不能好轉呢?
生活是花,而愛是花的蜜。別忘了,這“蜜”我們人人都擁有,然而,只有在贈予別人時,才顯得分外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