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吳林靜 每經編輯:劉豔美
“北京這兩年的四件套:北京證券交易所,環球影城,小米汽車總部以及國際大型體育賽事2022北京冬奧會。”
“小米汽車總部之爭塵埃落定,贏家還是北京。”
“澳門證券交易所都還沒下文,又出來北交所,北京不是說不搞金融中心、經濟中心嗎?”
“服貿會,北交所,說好的疏解非首都功能呢?”
最近,城叔在後臺收到不少類似的留言。的確,北京最近“出鏡率”有點兒高。從消費領域的樂園開業、金融領域的證券交易所,到科創領域的新能源汽車專案……不知不覺中,北京已經佈下一顆又一顆“棋子”。
這讓不少人表示“看不懂”:北京一直喊著疏解,到底疏解了什麼?
其實,通盤觀察這些“棋子”就會發現,很多人都“誤讀”了北京。
01
2017年11月30日下午,西直門外的北京動物園批發市場關閉了最後一家市場,這標誌著中國北方最大的服裝批發集散地正式告別歷史舞臺。
曾經在北京流傳過一句話:“沒去過動批,不算北京人。”繁榮時,“動批”有12大服裝市場,1.3萬個批發攤位,超過3萬從業人員以及15萬人次的日均客流量。
但它效益不高。2013年北京西城區“兩會”上,時任區委書記王寧曾算了一筆賬——“動批”每年帶來的經濟效益約6000萬元,但政府支付的交通、環境等管理費用,超過1億元。
根據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最新披露的資料,從2014年到2021年7月,像“動批”“大紅門”這樣被疏解提升的“區域性物流基地和區域性批發市場”,大約有1000個。
不止如此,20多所北京市屬學校、醫院,約3000家一般製造業企業,一些事業性服務機構,都成了被疏解物件。隨著它們的退出,部分非首都功能也得以轉移。
這場歷時八年的疏解,源於北京要醫治“大城市病”。時任北京市發改委主任盧彥曾說,60%的人口、70%的GDP、70%的三甲醫院、70%的高等院校都在城六區(注: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海淀區、豐臺區和石景山區),而城六區有多大呢?只有整個北京總面積的8%。功能太多,就是北京“大城市病”的病根。
2017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出爐,北京成為全國首個進入減量發展的城市。首都的戰略定位被精煉為四個: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
這幾年,疏解非首都功能,成為北京城市規劃建設的“牛鼻子”。
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近期披露了疏解的“階段性成果”:
嚴控新增,累計不予辦理新設立或變更登記業務超過2.3萬件。紓解存量,區域性批發市場、一般製造業企業、學校、醫院等非首都功能,向京郊乃至津、冀轉移。調整結構,給科技、資訊等“高精尖”產業騰空間,這類市場主體新增佔比從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0年的60%。最佳化規模,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2189.3萬人,只比2014年增加了不到40萬,守住了“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的“人口紅線”。
疏解非首都功能,也成了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牛鼻子”。
雄安新區近兩年加快推進120多個重大專案建設,北京市級機關35個部門共1.2萬人搬入北京城市副中心辦公。功能向北京周邊以及更大空間範圍進行疏解,形成新的增長空間,輻射周邊地區、帶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02
“十三五”時期,北京累計疏解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2154家,退出企業主要集中在建材、機械製造與加工、傢俱和木製品加工等行業。
2016年北京市“兩會”期間,盧彥參與了一場市民對話。其間有人問:“老說疏解疏解,我挺擔心的,都走了,掙誰的錢呀?北京沒錢了,啥福利都瞎了。”
盧彥的回答是“高精尖”,“這三個字實現了,這個擔心隨風而去。”
“高精尖”原本是一個技術經濟學的概念,指具有“高階、尖端和精密特質”的科學技術、產品工藝和先進發明。被北京應用到產業概念領域後,更多反映的是一種產業發展的導向和形態。“高精尖”處於產業價值鏈的“微笑曲線上端”,附價值高、能耗低,投入產出比高。
佈局高精尖,就是希望以最少的資源佔用保證城市高效執行,這也被形象地稱為要做“白菜心”。
北京市市長陳吉寧曾在受訪時談到:“什麼是北京的‘白菜心’?哪些產業可以留在北京?這一直是困擾北京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難題。從2017年開始我們梳理高精尖產業是什麼,這個梳理既結合北京自身的發展優勢,同時也考慮國家整個未來戰略發展的走向和未來的科技變化,明確了十大高精尖產業,針對十大高精尖產業提出了各自的行動方案,另外也提出了三個支撐的政策,主要是人才、土地和財政。”
“動批”騰退後,一批高精尖企業陸續入駐,有從事無人機研發製造的公司,也有從事大資料雲計算和人工智慧機器人開發應用的公司,還有從事網際網路支付的新型金融科技公司。4年前,“動批”原址就換成了“金融科技創新示範區”的牌子。
按照今年8月印發的《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高精尖產業發展規劃》,空間佈局將呈“一區兩帶多組團”的形式。
“一區兩帶多組團”空間佈局示意圖 圖片來源:《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高精尖產業發展規劃》
具體來看,在經開區和順義深入推進創新型產業叢集示範區建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示範區;在北部地區對接三大科學城創新資源,推動海淀、昌平、朝陽、順義等區打造研發創新與資訊產業帶,南部地區依託經開區,推動豐臺、大興、房山等區打造先進智造產業帶;建設通州網路資訊保安、石景山虛擬現實、懷柔高階科學儀器和感測器、延慶無人機、平谷智慧農業等多個產業組團。
也就是說,高精尖,主要分佈在京郊。
經過這幾年的瘦身提質,北京的經濟動能也發生了轉變。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釋出的首個《北京高精尖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20年,北京高精尖產業發展水平綜合評分位居第一梯隊,列全國第二。
之前,城叔在省份半年報中提過,從今年上半年各省份規上工業增加值來看,北京41.40%的同比增速、16.7%的兩年平均增速,位居全國第一,一騎絕塵。
究其原因,據北京市統計局資料,在39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1個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主要工業行業中,醫藥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2.9倍,兩年平均增長94.2%。
電子資訊也表現不俗,今年上半年電子資訊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5.7%,與生物醫藥產業共同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8成。
這正是北京希望打造的現代產業體系新支柱。
北京規劃,力爭到2025年,高精尖產業佔GDP比重30%以上,培育形成4至5個萬億級產業叢集,將積體電路、智慧網聯汽車、區塊鏈、創新藥等打造成為“北京智造”“北京服務”新名片。
03
要裝入高精尖,對北京而言,“抓住”小米汽車顯得格外重要。
特斯拉落地上海,合肥投資蔚來,小鵬加入廣州新能源汽車產業叢集……而在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評估、調研”後,小米最終選擇了北京亦莊。
從地圖上看,亦莊有17條“科創街”,小米汽車登記住所位於科創十街。北京對亦莊的定位是“打造新能源及高階汽車產業發展核心承載地”,還將亦莊新城225平方公里規劃範圍設為北京智聯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
不過,小米汽車未來是選擇代工還是自建工廠,尚無定論。有分析認為,亦莊下一個動作很可能是希望小米汽車能在北京開展更多業務,例如生產製造、研發等核心業務。
製造汽車,需要周邊能夠匹配相應的汽車零部件研發、生產能力。這方面北京有一定基礎,但放在全國來看,屬於中等水平。
製造智慧汽車,需要智慧網聯汽車完整技術體系。為此,亦莊鼓勵開展發動機、固態電池、輕量化材料、三電系統等“卡脖子”技術研發,也鼓勵經國家部委、專業機構認證達到量產條件的燃料電池、車載通訊、計算、感知晶片等新型研發技術完成成果轉化。
2017年,“智聯車聯開放道路”的牌子就掛上了亦莊路口,北京首條車聯網道路落地,為智慧網聯汽車的車聯網測試提供了環境。
再說北交所,定位是大力支援創新型中小企業,特別是專精特新、隱形冠軍企業。金融要助力科技創新,而北京的金融業本就是其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支柱產業。
北京是全國存款餘額(資金規模)和金融機構資產規模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五百強企業數量最多的城市,在A股、港股、美股累計上市的公司最多的城市。再加上“新三板”本來就在北京,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北京金融中心地位的一種“蓋章”。
小米落地,北交所橫空出世,其實都是北京產業生態、經濟結構調整露出來的一角冰山,背後的演變路徑,就藏在北京城市總規提到的“科技創新中心”戰略定位裡。
它不是字面意義上的“經濟中心”或“金融中心”,卻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努力打造世界高階企業總部聚集之都、世界高階人才聚集之都,使北京成為全球科技創新引領者、高階經濟增長極、創新人才首選地。
我們有時會忽略,北京的經濟發展,是它在“一線城市”立足的關鍵。而且和上廣深不同的是,北京還是大國之都。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