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COVID-19大流行已經持續了一年多,除了社會和經濟影響,病毒對患者本身的影響也是長遠的。國際頂級醫學期刊BMJ(《英國醫學雜誌》)最近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在148名重症監護病房住院患者及後續跟蹤中發現,73%的患者患有譫妄。
上述研究由美國密歇根大學醫學院、紐約醫學院等團隊聯合完成。該研究的通訊作者、密歇根大學醫學院麻醉科的醫學博士Phillip Vlisides表示,譫妄患者往往病情更嚴重,伴有更多的高血壓和糖尿病等併發症,而且似乎也有更嚴重的COVID-19相關疾病。
譫妄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狀態紊亂,患者通常感到困惑、激動和無法清晰思考。值得一提的是,自COVID-19大流行以來,主要的神經系統併發症,如腦病、中風、癲癇和共濟失調均已觀察到。
早在去年4月,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曾報道,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聯合美國聖約瑟夫醫院的研究團隊在頂級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線上發表了首份詳細揭示新冠病毒影響神經系統的文章。當時研究中214名患者有超過三成(36.4%)出現神經系統症狀。
在那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稱神經臨床症狀分主要為3類:中樞神經系統症狀(頭暈、頭痛、意識障礙、急性腦血管疾病、共濟失調、癲癇發作);外周神經系統症狀(味覺損傷,嗅覺損傷,視覺損傷和神經疼痛);骨骼肌損傷。
此次Vlisides等人在論文則提到,譫妄似乎是一種常見的併發症。以往的調查顯示,重症監護病房(ICU)的發生率約為65%-80%。此前有研究稱,新冠病毒直接侵入中樞神經系統可導致譫妄,全身炎症反應也可進一步加重神經認知障礙。
尤其在ICU中,經常存在多重譫妄危險因素,並可以疊加的方式增加風險。譫妄還與長期住院、長期認知和功能障礙以及死亡率增加有關。因此,Vlisides等人認為,迫切需要提高COVID-19患者對譫妄綜合徵的認識。
他們認為,儘管此前的報道提示,COVID-19患者譫妄發生率較高,但一些基本的問題仍然存在。例如,譫妄的臨床過程,包括平均持續時間和出院後的認知軌跡,仍然不完全瞭解。譫妄的病理生理學驅動因素也需要深入瞭解,標準預防方案實施的程度尚不清楚。
在此背景下,Vlisides等人研究的目的是確定與COVID-19重症監護病房患者譫妄相關的細節。研究團隊使用2020年3月至5月期間在重症監護病房住院的一組患者的出院後的醫療記錄以及電話調查,試圖確定譫妄患者之間的共同線索。
Vlisides提到,有幾個因素在起作用。首先,COVID-19這種疾病本身會導致腦部氧氣減少、血栓形成和中風,從而導致認知障礙。此外,譫妄患者的炎症標誌物顯著增加。混亂和焦慮可能是大腦炎症的結果。
另外,雪上加霜的是,在這些患者身上,護理團隊往往無法實施標準的譫妄減少措施。比如,他們無法讓患者走動鍛鍊或讓訪客甚至患者熟悉的物品陪伴患者。
“在大流行早期,我們沒有像往常那樣執行標準的譫妄預防方案。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疫苗接種之前的大流行早期,我們個人防護裝置有限,並試圖限制COVID-19暴露和疾病傳播。”Vlisides表示。
研究還提到,鎮靜藥物的使用與譫妄之間存在相關性,譫妄患者服用鎮靜藥物的次數更多,劑量也更大。“在ICU中使用靜脈鎮靜是很常見的,特別是對使用呼吸機的患者。然而,透過與護士交談,我們發現重症COVID-19患者在基線水平時更易精神錯亂和焦慮,這可能促使他們更多地使用鎮靜劑。”
研究還發現,即使在出院後,認知障礙也會持續存在。近1/3的病人在離開醫院時,他們的精神錯亂症狀沒有得到緩解,這其中40%的病人需要熟練的護理。對一些病人來說,這些症狀持續了幾個月。這可能會使住院後的康復過程更加困難。
“這些患者照顧自己的能力有限,需要額外的照顧支援,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Vlisides坦言,醫護團隊正在利用現有資源盡最大努力,特別是在醫院繼續擠滿COVID-19患者的情況下。
他提到,任何我們能夠實施譫妄預防方案的創造性方法都可能非常有用。“這包括與家人保持一致的溝通,從家裡帶來照片和物品,如果家人不能安全探望的話,還可以進行影片探訪。”而對於努力照顧親人的家庭成員和其他護理人員,他敦促他們儘快從初級護理醫生那裡獲得護理知識幫助。
他補充強調,這項研究的關鍵資訊是顯示,對於因嚴重COVID-19住院的患者,認知障礙(包括抑鬱和譫妄)的可能性很大。“總的來說,這項研究強調了為什麼接種疫苗和預防嚴重疾病如此重要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會有長期的神經併發症。”
責任編輯:李躍群
校對: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