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2月3日晚,北京中南海豐澤園菊香書屋,毛主席會見了秘密來北京的金日成。此時距離志願軍入朝過去了一個多月時間,志願軍把逼近鴨綠江邊的“聯合國軍”趕回了清川江以南地區。中朝聯軍正在乘勝追擊,完全收復三八線以北的地區指日可待。
這樣的局勢對金日成來說是好訊息,可他卻愁容滿面。一見面,金日成先是向毛主席表達了對中國派兵援助的感謝。毛主席則說:
“我們一家人不要說兩家話。原先我一直擔心兩個問題:一是志願軍過江後能不能在朝鮮站住腳,經過這一個月的交手情況來看,這個問題解決了;二是靠我們現有的武器裝備,能不能跟擁有現代化裝備的美軍交手,交手後能不能取得勝利。事實告訴我們,美軍並非不可戰勝。”
聽了毛主席這番話,金日成點了點頭,詳細介紹了接下來一些行動安排。突然,金日成話鋒一轉,他說:“前幾天,美國總統杜魯門在記者招待會上叫囂,稱美國不排除在朝鮮戰場上使用原子彈的可能。不知道毛主席怎麼看?”
“這是美帝國主義一種恫嚇,明顯是核訛詐,他們的詭計不會得逞。”毛主席繼續說:“蘇聯已經掌握了原子彈,杜魯門不敢冒險在朝鮮打一場原子戰爭,這帶來的後果他們無法承受。”
一旁周總理也說:“杜魯門叫囂要在朝鮮戰場使用原子彈,這在國際上引起了一片恐慌。英國工黨左翼百人簽名請願,要求艾德禮首相反對美國使用原子彈。敵人的日子並非好過啊,一定不敢輕易投下原子彈。”
毛主席和周總理為何這樣說?後面發生的歷史也論證了毛主席的遠見,而金日成也被毛主席徹底折服。那麼,美國為何最終放棄了使用原子彈呢?要弄清這兩個問題,還是要從朝鮮戰爭爆發說起。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原本在中國東北參加抗日戰爭的金日成,透過蘇聯和中共的幫助,在北朝鮮建立了勞動黨政權。李承晚則在美國的支援下,在南朝鮮建立了親美政權。
就這樣,朝鮮半島以北緯38度為分界線,南北形成了兩個彼此敵對的政權。起初,因蘇軍和美軍分別駐紮在北、南朝鮮,雙方沒有出現大的軍事衝突。
然而,1948年底蘇聯撤軍,1949年初美國也撤軍,朝鮮半島局勢波瀾雲詭。僅1949年1月至4月,在美國還沒有完全撤軍時,李承晚就指示南韓軍在三八線附近製造軍事摩擦達到37次之多,同時秘密向這裡調集4萬多軍隊。
當時南韓在美國的幫助下,李承晚已經擁有了6個完全美械並接受美軍訓練的精銳師,而金日成手下只有3個師,這裡面一大部分都是在朝鮮新招收的新兵,武器更是落後,以日軍淘汰下來的為主。
鑑於此,金日成一方面求助蘇聯希望能給予武器裝備支援,另一方面求助毛主席,他希望能將中共軍隊中的朝鮮族官軍移交給他指揮。毛主席同意了,他指示林彪將第四野戰軍中的朝鮮族3個整編師、一個整編團以及分散在其他部隊中官兵移交金日成。
這些朝鮮族官兵總人數達到5萬多人,他們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洗禮,作戰經驗豐富。加上蘇聯支援的武器裝備陸續運抵平壤,朝鮮人民軍的戰鬥力瞬間強大起來。當然這一切都是秘密進行的,李承晚則繼續在三八線附近製造摩擦。
朝鮮南北嚴重對立,一場戰爭戰爭即將爆發。對於朝鮮爆發戰爭,毛主席有過預測。1950年5月13日,毛主席對秘密來北京的金日成表示:朝鮮應該以實現祖國統一為目標,但你們近期沒必要採取行動,國際形勢目前不利於朝鮮統一。
金日成很清楚這一點,但他渴望朝鮮統一,於是說美國暗地在支援李承晚,北朝鮮面臨著生存危機。毛主席跟金日成說:“一旦朝鮮爆發了戰爭,我們打算先在鴨綠江邊擺上3個軍,帝國主義不干涉,沒有關係。如果幹涉,不越過三八線,我們也不管;一旦越過三八線,我們一定會打過去。”
很遺憾,朝鮮戰爭還是爆發了,時間是1950年6月25日。戰爭之初,南韓軍一潰千里,可當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介入後,北朝鮮政權面臨著崩潰的威脅。金日成求助中國和蘇聯,毛主席多次召開中央會議後,毅然決定出兵朝鮮。
自美國介入朝鮮戰爭後,美國政府自始至終把原子彈當成威懾中國的最重要籌碼。1950年7月,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委員會就向總統杜魯門提交了一份報告。報告提出,如果蘇聯或者中國派出軍隊到朝鮮,美國應該使用原子彈,這樣就可以取得“決定性勝利。”
看了這份報告,無論是杜魯門和麥克阿瑟,還是後來的艾森豪威爾,都把對北朝鮮使用原子彈作為自己的一張“王牌”,而且還秘密進行各種模擬實驗,準備對志願軍、朝鮮人民軍展開“致命性打擊。”
1950年7月底,杜魯門政府為驗證向北朝鮮投擲原子彈的可行性,聽從了國防部長約翰遜的意見。杜魯門下令派出10架裝有非核部件的B-29戰略轟炸機,從美國本土出發飛到關島,以驗證美國“向北朝鮮投擲原子彈的決心。”
這起行動結束後,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故意把訊息透露給新聞記者,一時間全世界各大報紙都在頭版刊登了這則訊息。很明顯,美國這是在警告中國和蘇聯,讓他們不要介入朝鮮戰爭。
對於美國來說,朝鮮戰爭是區域性戰爭,主要對手是蘇聯而不是中國,尤其是1949年8月蘇聯成功爆炸原子彈之後,美國加快了本國原子彈研製速度。為了防止蘇聯利用朝鮮戰爭間隙向歐洲突然發動襲擊,美國將摧毀蘇聯的核能力作為優先作戰目標。
然而,中國方面根本沒有被美國的核恫嚇嚇到。早在決策出兵前,毛主席就霸氣地說:“我們的願望是不要打仗,但你一定要打,就只好讓你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抓住你的弱點,跟著你打,最後打敗你。”
1950年10月19日,中國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始抗美援朝戰爭。經過一個多月的戰鬥,“聯合國軍” 一路南撤到三八線附近,麥克阿瑟叫囂“聖誕節前回家”的狂妄想法破滅。對麥克阿瑟來說,輸急眼的他無法接受“聯合國軍”在朝鮮戰場上的失敗,不斷叫囂對北朝鮮、志願軍使用原子彈。
麥克阿瑟把自己在戰場上的失敗,歸罪於白宮方面對他“前所未有的限制。”麥克阿瑟向白宮提交了報告,裡面提到了取得勝利的4點做法:
一、派出海軍封鎖中國海岸;二、派出空軍轟炸中國的工業城市,尤其是配套戰爭的軍工企業;三、調集國民黨部隊去朝鮮戰場參戰;四、解除對國民黨的限制,支援他們武器裝備,引導他們去反攻中國大陸兵力薄弱的地方,以牽制中國軍隊在朝鮮的作戰。
麥克阿瑟認為做到上面4點,“聯合國軍”勝利在望。麥克阿瑟據此提交了一份清單,他和朝鮮戰場一線將領推測,要徹底擊敗志願軍至少需要26顆原子彈,其中4顆用在直接“轟炸敵人進攻一線部隊”,4顆用在“轟炸敵人空軍的集結地。”
至於剩餘的22顆,麥克阿瑟建議除了轟炸志願軍的補給基地外,都用於轟炸中朝之間的鴨綠江兩側,人為製造一條放射性地帶。是不是很邪惡,這就是真實的歷史。收到麥克阿瑟的建議後,五角大樓立即研究使用原子彈的問題。
美國陸軍作戰計劃處根據北朝鮮、中國東北地理特點,認為麥克阿瑟的提議有一定“科學性”。他們還認為,“一旦中國發動全面的攻勢,這時就是使用原子彈的最好時機。”就在此時,杜魯門的一次記者會,引起了全世界的恐慌。
1950年11月30日,杜魯門參加記者招待會。一名記者詢問杜魯門是否會在朝鮮戰場使用原子彈,杜魯門表示將使用“我們擁有的任何武器”。杜魯門還進一步說:“我們一直在研究考慮使用原子彈,我們並不希望使用它。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武器,這對這場戰爭毫無關係婦女、兒童不公平。”
杜魯門這番話立即成為全世界的頭版新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100多個國家的恐慌,他們立即致電美國政府,要求給出解釋。儘管白宮方面在杜魯門回答記者問題幾個小時後,釋出了一份宣告,解釋美國政府沒有決定在朝鮮半島使用原子彈。
但是,國際社會根本不願意相信,他們認為麥克阿瑟已經獲得授權,可以隨時使用原子彈。對於美國的盟國來說,他們事先不知道這件事,因此表達了強烈不滿。因為,蘇聯的原子彈也會隨時落下,很可能第三次世界大戰將爆發。
蘇聯也立即宣告,如果美國使用原子彈,那麼“蘇聯也可以用炸彈來回敬!”蘇聯的宣告並不是恐嚇,而是有真實的實力作為後盾。據美國情報部門顯示,蘇聯方面僅核力量就足以給美國造成致命的打擊。
在所有反對的國家中,英國反應最激烈。自蘇聯成功爆炸原子彈後,英國政府惶惶不可終日,擔心駐守美國B-29轟戰機部隊的英國成為蘇聯核打擊的首選目標。於是我們看到這樣一幕,100多名工黨議員聯名向首相艾德施壓,讓他立即去美國。
艾德禮本來就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他跟法國等歐洲國家領導人交換了意見,大家都認為當前必須阻止美國這樣做,這太瘋狂了!艾德禮很快去了美國,當面向杜魯門明確表示反對使用原子彈。英美首腦會議持續了3天,兩國沒能解決在朝鮮問題上的分歧。
艾德禮認為,目前最好的辦法就是撤出朝鮮半島,甚至可以把聯合國的席位給北京。無論如何,杜魯門正式向外界宣告“不使用原子彈。”歐洲各國反對並不是因為出自對中國的同情,而且這些國家認為蘇聯在歐洲方向集結重兵。英國前首相丘吉爾也不贊成,他認為美國一旦在朝鮮使用原子彈,意味著戰爭擴大化,那會嚴重威脅英國安全。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佈雷德利、陸軍參謀長柯林斯也站出來反對使用原子彈,他們認為一旦按照麥克阿瑟的做法,必然會導致蘇聯的報復,這是美國無法承受的。美國情報部門得到情報,蘇聯已經在加速原子彈的製造。
1951年4月麥克阿瑟還被杜魯門撤職,杜魯門在總統宣告中對此表示:軍事指揮官們必須按照我國法律和憲法的規定,遵守下達給他們的政策和指示,這是一個基本原則。在危急時刻,這種考慮尤為必要。
顯然,麥克阿瑟叫囂使用原子彈,是他被撤職了原因之一。1952年,因美軍在朝鮮戰場的失利,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艾森豪威爾抓住機會擊敗杜魯門,贏得了總統大選。艾森豪威爾一入主白宮,急於結束朝鮮戰爭,於是再次揮動核大棒。
1953年2月,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得到準確情報,朝鮮三八線附近的開城地區集結了大量志願軍和物資。於是,艾森豪威爾和幕僚們認為這裡是投下戰術性原子彈的,就是迫使雙方儘快達成停戰協定。
或許是冥冥中自有安排,這時斯大林去世了,美蘇之間的關係沒有了之前那樣的劍拔弩張。毛主席準確抓住美國政府急於結束朝鮮戰爭的想法,於是中美兩國利用雙方自願遣返戰俘的契機,再一次坐回談判桌前。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正式簽訂,美國這才最終放棄了對志願軍使用原子彈的計劃。我們來複盤一下,除了蘇聯核威懾這個最大原因外,還有一些其他原因。近些年來隨著美國的解密,我們終於知道了真相。
美國自始至終都不敢真正對志願軍以及中國投下原子彈,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使用原子彈意味著與中國全面開戰。1953年2月7日,毛主席在全國政協一屆四次會議閉幕會上發表講話。當談到朝鮮戰爭時,毛主席說:
“關於打敗美帝國主義的問題。我們準備打的時間要長一點,最後就是要打敗它,前途是勝利的……這個仗要打多久時間,我看我們不要作決定。它過去是由杜魯門,以後是由艾森豪威爾或者美國將來的什麼總統來決定的。這就是說,他們要打多久,我們就打多久,一直打到我們完全勝利!”
這樣的態度讓美國政府必須有所顧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佈雷德利也強調跟中國全面開戰將成為一個“無底洞”,那將會“榨乾我們的血”。佈雷德利在五角大樓軍事形勢聽證會上再次表示,一旦跟中國全面開戰,蘇聯將獲得最大利益。
第二、即便使用了原子彈,也並不能保證徹底讓中國屈服,反而有可能重蹈日本侵華的覆轍。麥克阿瑟在沒有被撤職前,也感嘆他面前的對手跟二戰中遇到的日軍完全不同。在《麥克阿瑟回憶錄》中,有這樣一段話:
“這支小小的軍隊,在目前情況下,事實上是在不宣而戰的戰爭中面對著整個中國。除非積極地、迅速地採取行動,勝利的希望是渺茫的。而實力不斷地損耗,以致最後全軍覆沒,那是可以預期的。”
第三、如果對中國使用原子彈,得不償失。美國五角大樓認為,新中國剛剛成立,城市分散,工業基地也很不集中,缺乏核打擊的合適目標。即便真對中國使用了原子彈,不僅不能摧毀中國,反而增強中國人民繼續作戰勇氣,結果只有一個,美國深陷中國戰場。
美國還認為,蘇聯絕對不會讓中國被美國佔領,何況已經派出了大量蘇軍飛行員秘密參戰。另外,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委員會認為,如果蘇聯趁著美國大規模入侵中國突然發起襲擊,完全是有能力向美國大城市和重要工業基地投下12至14顆原子彈。
朝鮮戰爭結束後,面對美國肆無忌憚的核恫嚇,中國下定決心一定要研製屬於自己的原子彈,即便後來蘇聯撤走專家後,其決心也沒有絲毫動搖。1958年6月,毛主席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再次明確研製原子彈的戰略意義。
毛主席說:“原子彈就是那麼大的東西。沒有那個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那麼好吧,我們就搞一點吧,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導彈,我看有10年功夫完全可能。”毛主席如此高瞻遠矚,堅定了科學家們的信心,即便在最困難時也矢志不渝。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新疆羅布泊一聲巨響,震驚了全世界。當週總理把這一激動人心訊息告知毛主席後,毛主席的反應讓所有人淚目,“是不是真的核爆炸?要繼續調查清楚再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