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的演化過程中,生命的歷史有大約40億年,期間無數的物種興起又滅絕,大浪淘沙,現存的物種都是適應了現有環境的物種。整體上,環境在一定時期內相對穩定,但是地球的環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環境激烈變化的浪潮中,就是物種大量滅絕的時期。
如今的地球正在經歷全球升溫,據有關統計,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的平均溫度已經上升了1.2℃,亞洲地表的溫度也已經常年異常高。全球升溫導致了難以抑制的系統性的氣候、生態問題,大量的物種難以適應環境的變化,比如如今的灰熊往更北方遷徙,和北極熊相遇、雜交的事件增多;澳大利亞的一項研究指出赤道附近的海洋生物也因為海水溫度異常而向地球兩極的方向遷徙。
氣候的迅速變化,會帶來物種的大滅絕,人類已知的地球歷史上5次生命大滅絕都是這樣發生的。生物大滅絕的原因有全球變冷、海平面下降、海面面積縮小、小行星撞擊地球、超級火山爆發或者超新星爆發伽馬射線暴。任何一種都是極端的氣候變化,每一次都會導致地球物種50%以上的滅絕。地球這麼大,物種總量估計3000萬種,可見生物大滅絕的威力十分強悍。
據外媒報道,來自《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地球史上幾乎所有滅絕事件的一個共同特徵,並指出由於氣候變化,下一次大滅絕的徵兆正在不斷增加。比如二疊紀-三疊紀的大滅絕事件是地球生命史上最嚴重的物種滅絕事件,發生在距今大約2.5億年的時候,造成了70%的陸生脊椎動物,以及高達96%的海中生物滅絕。
這次生物大滅絕發生的原因是由於地球的變暖等因素,由於地球地質活動的加速,火山活動導致大量的二氧化碳釋放到地球大氣中,這導致了溫室效應的增加,而且二氧化碳可以溶於水,又影響了全球的淡水系統。根據澳大利亞悉尼盆地附近的岩石化石、沉積物,在當時水中的小型藻類大量增加,推測是發生了反覆爆發的水化,水化現象長久地影響著水質,據分析這場水化反反覆覆大概持續了10萬年。
正常情況下,海底的淤泥中也有大量的微生物,而水化的爆發導致海底淤泥變成對生物有害的有毒淤泥。正常情況下水藻等可以透過光合作用製造氧氣,而水化的持續爆發也導致藻類的呼吸作用增強,這導致水中的氧氣被大量消耗還產生多種毒素,導致了環境的迅速變化,大量的物種難以適應而滅絕。
研究人員表示,除了白堊紀末期的恐龍滅絕事件,每一次大滅絕都會發生這種現象。而現代人為氣候變化也有可能為這種滅絕事件創造所需條件,從而發生重大的生態災難。透過計算,這些有害藻類生長的最佳水溫為20-32℃。令人擔憂的是,目前的氣候變化模型預測,到本世紀末,中緯度大陸夏季表面空氣溫度將達到這一範圍。
這就十分可怕,絕大多數生物都沒有主動改造自然的能力,一般只能被動得適應,就像上文提到的赤道附近的海洋生物,因為海水溫度的異常開始向地球兩極的方向遷徙,而這個過程中肯定有大量的生物會滅絕,因為海洋生物除了需要合適的水溫,還需要適宜的酸鹼度、鹽度,物種被動遷徙發生的較快,難以迅速適應環境。
當生物大滅絕發生,人類能夠遺世獨立嗎?可以肯定的是,人類肯定會受到極大的影響,就如今在全球平均溫度僅僅升高1.2℃的情況下,很多地區的人類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生存難題,馬達加斯加島嶼的南部地區,已經連續4年沒怎麼降水,這導致114萬人口有飢餓的可能,已經有數萬人極端飢餓,只能捕捉蝗蟲、摘仙人掌的葉子當食物,即便情況以如此極端,可還是超過想象,有些人抓到蟲子想洗洗再吃,可是卻極端缺水!
但是另一方面,人類現有的科技還是很重要的,可以在環境迅速變化的時代,依然保持一定的糧食生產能力,這得益於育種科技的不斷髮展,人類可以透過不斷地選育新的品種來適應多樣化的糧食生產模式,比如袁老就帶頭研發海水稻,名字是海水稻,其實是適應鹽鹼地的水稻品種,而僅僅是我國就有面積廣大的鹽鹼地,如果可以好好利用糧食產量將大增。
其實在人類演化遷徙的歷史上就有大量的哺乳動物滅絕,也發生了幾次氣候變冷、變暖的事件,不過由於人類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所以到了現在人類數量反而越來越多。如果再次發生生物大滅絕,人類肯定會受到影響,但是人類應該不會滅絕,而是憑藉科技的力量繼續在地球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