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加拿大近段時間舉行聯邦眾議員選舉之際,地方選舉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之中,據南華早報本月23號釋出的報道稱,以華人選民居多的加拿大列治文市,在本次選情中出現了超出預期的波動。一名叫做趙錦榮的保守黨華裔政客,竟然在華人選區敗給了非華裔政客,尤其是在趙錦榮此前一直極力主張打“反華牌”,並且在2年前憑此成功進入加拿大議會,如今故技重施非但沒能延續輝煌,反而讓趙錦榮輸得一塌塗地,讓當地媒體對此大吃一驚。
根據加拿大選舉委員會所公佈的截至9月22號上午的計票結果顯示,趙錦榮在本次選舉中以33.4%對42.8%的得票率,輸給了自由黨候選人貝恩斯,而在2019年,趙錦榮是以41.7%的得票率擊敗了對手喬派斯奇索利多的35.1%,成功在眾議院奪得一席之地。
回顧趙錦榮的競選口號不難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利用華裔身份,透過大打反中牌來獲取政治利益的加拿大政客。2019年他就曾在涉港涉疆議題上大放厥詞,由於此人的“活躍”,我國外交部曾在今年3月份宣佈,對趙錦榮所在的加拿大眾議院外委會國際人權小組委員會實施制裁,而趙錦榮就是該小組委員會的“副主席”。被制裁後趙錦榮反而引以為傲,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將這段經歷視為榮譽並大肆炫耀。
可是當此次敗選之後,趙錦榮卻一股腦將自己所有失敗都歸咎於不存在的所謂中國製造的“假新聞”,稱自己遭到了虛假資訊的“抹黑”,以至於以前的支持者改變立場。
但事實上,此人的失敗是因為當地華裔選民更加關注就業等民生問題,而不是討論一些和他們實際生活無關的國際議題,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持續肆虐的當下,如何更好地生存從未變得如此重要。
其實趙錦榮的失敗,是那些生活在西方國家的華裔政客所面臨的普遍處境,由於現在西方世界中,“反華抗中”已經成為了絕對的政治正確,光是喊出這樣的口號已經遠遠不夠,現在“反華圈”也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內卷,每個勢力、每個政客都在換著花樣去比拼“反華”,而華裔政客在這股氛圍中,哪怕只是和以前一樣,透過跟風攻擊中國這種“表忠心”的方式來求得支援也無濟於事,因為這股反華氛圍已經開始從政壇波及到民間。
當華裔乃至於亞裔遭到越來越多基於種族主義的語言甚至是人身攻擊時,哪怕是華裔政客出面拉票,只要他們的競選口號和反華有關,也難以得到更多支援。歸根到底,西方的種族主義土壤其實從來就沒有消失過,只是變得比過去更加隱蔽,以及更加冠冕堂皇,在矛盾沒有徹底激化之前,過往的競選套路或許還能奏效,可是一旦中西之間的矛盾開始全面對立時,這些華裔政客們口號喊得越響亮,被選民和西方政壇共同孤立的可能性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