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在國外工作的時候,有一次學校來了位印度專家,因為早就瞭解到了此人是素食者,校長秘書特意給定了純素的“齋飯”。
沒成想,進餐的時候,竟然還是鬧出了一些尷尬。原來,素食中,有炸土豆。而這土豆,在印度專家眼中,竟然不算“吃素”。
後來才搞清楚,這位印度素食者,是個耆那教徒。
跟印度教或者佛教比,耆那教對素食的要求,更為嚴格——吃植物的根莖,那也算殺生!
咱們先簡單捋捋印度教和耆那教對於素食的理解。
對於佔全國總人口數量83%的印度教來說,原本只有屬於神仙系列的瘤牛,是明令禁止食用的物件,並不包含其餘品種的牛和別的動物製品。
可是,為什麼至今,印度教徒總是人人以吃素為榮呢?
原來,跟咱們印象中一提及主動吃素,多源自“不忍殺生”的理念正好相反,印度人對於動物製品帶著一種天生的歧視,他們認為——動物製品過於汙穢,為了保持身體的純潔高貴,拉近和神的距離,必須得遠離肉食。
也就是說,在他們眼中,吃肉會汙染身心,將受到神的厭惡,是“下等人”的行為。
所以,大部分印度中高種姓的人,除了瘤牛肉,其餘的動物製品也不願意碰,生怕“玷汙”了自己高貴的身份。
而時間一長,大量中低種姓的印度老百姓為了追求這種“高貴”的生活模式,也都開始“自發”排斥動物製品,進而形成了印度幾乎全民吃素的氛圍。
這麼看,大部分國民不吃牛肉的情形下,印度又大量出口牛肉的操作就可以理解了——我不吃是嫌棄“被汙染”,出口給外國人吃,自然就木有什麼心理負擔了。
和印度教“嫌髒”不同,耆那教對於素食的理念跟佛教非常接近——不忍殺生。
耆那教本起源於印度教,和印度教一樣,也有一套複雜的理論體系,但對教徒的要求,從表面上看,還要更苛刻些。
也正因如此,誕生於公元前6世紀,曾經與印度教、佛教在印度次大陸三足鼎立的耆那教,由於穆斯林入侵和印度教逐漸成熟,教義嚴苛、群眾基礎較差等原因,到了近代,最終成了印度的一個“小眾”宗教——目前印度耆那教教徒不到五百萬人,佔全印度人口不到0.4%。
不過,雖然耆那教教義嚴苛,但能堅持下去的群體,他們的信仰,基本都是異乎尋常的頑強。
耆那教教徒崇拜二十四祖,如果直譯的話,可以被叫做“渡人者”。
在“修行”方面,耆那教教徒需終身遵從這五條戒律:指不殺生(ahiṃsā)、不欺狂(satya)、不偷盜(asteya)、不姦淫(brahmacharya)、不貪財(aparigraha)。
這五條,單從字面上看的話,還是較為積極的理念。
他們的世界觀講究:萬物都有“神靈”,無論是人類、動物還是植物,均有生有死,除非透過刻苦“修行”達到徹底的解脫,進入“極樂世界”享福,否則都要不停得輪迴往生。而你如果進入輪迴的話,下輩子是大富大貴還是當牛做馬,甚至託生成卑賤的蟲蟻,那都是很有可能的——但總的來看,你如果多做功德,來世的命運不會很差;否則,今生表現不好不夠虔誠的話,就得悲劇了。
這點,同印度教和佛教很接近。
不過,關於擺脫輪迴的“不確定性”,獲得解脫進入“極樂世界”的方法,耆那教的操作難度,要更苛刻。
它並非只要求信徒簡單地求神拜佛,按時念經打坐,而講究看似自虐”的修行方式。
這點,又同印度教很接近。
大家都知道,在印度教中,有一種神奇的存在,那就是“苦行僧”。他們的某些“修行”方式,在咱們眼中往往帶著明顯的“自虐”色彩,比如,衣衫簡陋(只圍一塊布)、不洗澡不梳頭不理髮、每天一頓簡單的素食,定期還得絕食半個月,堅持數年甚至數十年舉起一隻手臂、有房子住卻要睡山洞或者樹底下等等。
而耆那教的深度“修行者”,要更進一步,不僅擯棄了一切正常人追求的歡樂和物質生活,甚至連基本的生活資料,都儘量捨去——因而,耆那教的神像,大部分都是赤身裸體的,連男性私處也雕刻的栩栩如生。
在傳承過程中,耆那教分了兩個流派:天衣派與白衣派。
兩者最直觀的區別,就看男性僧侶有沒有穿衣服,出家人中,有沒有尼姑。
“天衣派”講究修行時一絲不掛,迴歸自然(這被稱為“裸形外道”)。
但是,這樣的裸體修行只限於少數的高階僧侶,大部分人,還是要在身上裹塊布的。
而且,“天衣派”對女性不太友好,認為女人只有先好好表現,等來世轉生為男性後,才能成為超越輪迴,進入極樂世界的“解脫者”。所以,“天衣派”出家人裡,只有僧侶,沒有尼姑。
再看“白衣派”,顧名思義要穿白衣。
“白衣派”比較講究性別平等,認為女人也可以透過“苦修”,進入極樂世界成為“解脫者”。所以,這個派系,是有尼姑的。而且,相對於“天衣派”,“白衣派”對教義的掌握,更為靈活。
長期以來,天衣派主要活動於南印度,而白衣派主要聚集在印度西北沿海(這些地區旱季的時候,溫度還是會比較低的,光著,確實冷)。
好了,咱們再說回“不吃土豆”這個話題。
跟佛教相比,耆那教的不殺生信條更為嚴格,極為講究“非暴力”和眾生平等(耆那教反印度教的種姓制度),而且這個不殺生和平等,包括人和人之間、人和動物之間,甚至是人和植物之間。
因此,其教徒嚴禁食用肉類,就連植物也只能吃特定種類的特定部分,未發芽、未長蟲的穀物、豆類、菜籽是最佳食品。同時,嚴禁食用根莖類植物——此類植物的根莖包含大量微生物,這就是在“殺生”;而且,把這類植物連根拔起時,還會殃及周邊的植物和蟲蟻。
很顯然,土豆、蘿蔔、藕、姜等等,耆那教教徒,都是不能吃的。
另外,吃水果也要分品種。比如,種子太多的番茄石榴,就不能吃。
所以,耆那教的“素食”,可比印度教的吃素要嚴格得多。比如,為了保持“修行”狀態,堅持印度素食理念的莫迪總理,他只是不吃肉,但雞蛋還是偶爾會吃的;但在耆那教群體中,雞蛋則屬於碰都不能碰的禁食物件。
不過,他們被允許喝牛奶——可能這也幾乎算是他們唯一的動物蛋白的來源了。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虔誠的教徒在特定的區域還會佩戴口罩,以防誤食昆蟲(下圖這樣的)。
因為受到“不可殺生”戒律約束,耆那教教徒基本都沒有從事農業生產的——幹農活不可避免地會傷及昆蟲。
所以,大多數耆那教教徒都從事工商業。他們透過經商,從祖輩開始就累積了大量財富,受教育水平也相對要高。據印度2016年經濟調查資料顯示,樣本中70%以上的耆那教教徒收入位於全國水平的前20%,明顯領先於其他宗教團體。同年,耆那教教徒的識字率是94.9%,遠遠高於印度平均水平。
而且,跟一般的有錢人不同,信仰耆那教的富人很低調,沒有常見的土豪做派。因為,在他們的教義中,超過日常生活所需的財富,應該被視為由自己代為保管的社會財富,不可隨意揮霍奢侈,浪費也被看做是一種可恥的,被神摒棄的行為。
因此,耆那教的有錢人都非常樂於搞慈善,熱心於修建和經營學校、醫院、收容所、旅館、孤兒院、救助站、動物收容所等等。
很顯然,這些“行善”的活動,非常有助於他們“功德圓滿”。
不過,要想擺脫輪迴的困擾,獲得解脫進入“極樂世界”呢,還是要對自己再“狠”一點。
這就是耆那教最為世人所詬病的習俗——“薩萊克哈那”儀式。
在耆那教的教義中,世界是永恆的,時空上也是無限的,且只有形式上的變化。而一切物質都包含兩種因子,即物質因子和精神因子。也就是說,靈魂和身體的結合,是隨意的,無原因的,人的肉體是一種障礙,掩蓋著靈魂原有的光輝,使靈魂受著束縛。
那麼,你要想獲得精神上的永恆,就得主動捨去自己的皮囊,這樣你的靈魂才能順利擺脫肉體、切斷宿業。
按照這個理念,有些耆那教教徒年老時,不但拒絕任何醫療手段,還會逐漸減少食物和水分的攝入,直到身體虛脫,最終死亡。
一般來說,這個過程往往比較漫長,甚至會長達數年。當然,耆那教傳統上認為這不叫“絕食自殺”,而是一種相當崇高和神聖的行為——只有這樣主動“放棄”自己日漸腐朽的皮囊,才能讓靈魂最終得到永生,進入極樂世界。
對於“薩萊克哈那”,在老早前的莫臥兒王朝時期,就曾經禁止印度民間隨意搞這個儀式。
因為,莫臥兒王朝的統治者們,都是北方來的穆斯林。
而根據伊斯蘭教義,自殺是大忌,屬於一種褻瀆神靈的犯罪行為。
到了後來的英國殖民時代,還有當今的印度政府,都對“薩萊克哈那”做出過各種限制。目前,除了南印度的某些被視為“聖地”的寺廟會偶爾會傳出一兩個進行了“薩萊克哈那”儀式的“聖徒”(都是有正規醫院診斷證明,已經沒治了的人,否則不予批准),在普通耆那教信眾中,這種“絕食求道”的行為,已經相當罕見了。
老實說,雖然耆那教的教義很嚴苛,甚至有的方面看似還挺極端,但他們只是嚴格要求自己,並不會對別人也用一樣的標準,讓周圍的人都無條件的遷就自己。
所以,一般來說,耆那教徒往往並不讓人覺得反感,還是很好交往的。比如,開頭說的那位印度專家,發現了帶有“殺生”性質的土豆,也並沒有憤怒地表示自己被冒犯了,而是心平氣和的解釋了這種特殊的信仰,然後吃了除土豆以外,訂餐中其他能接受的“素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