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中歐已經完成了全面投資協定談判,對於中歐合作來說是一個好訊息。然而在此後,該協定在歐盟的審批工作卻一直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至今大半年過去了,協定審批能否透過還是個未知數。
眼下,該協定又遇到了新的挑戰。對歐盟有著強大影響力的德國將舉行大選,現任總理默克爾將卸任,而兩名總理候選人都主張對華強硬,反對中歐協定。據美國彭博社報道,德國大選最後一輪電視辯論近日如期展開,德國各大主要政黨的總理候選人和政黨領袖都出席了辯論會。
在辯論會上,對華關係與中歐投資協定成為各方爭論的焦點。報道稱,現場唯一明確表態支援中歐協定的基社盟主席索德爾,早已放棄了對總理候選人席位的爭奪。而綠黨和自民黨派出的候選人則以“人權”為口號,旗幟鮮明的反對中歐協定。不過好在,支援率最高的社民黨和聯盟黨候選人都未明確表態。
但是也有分析人士指出,社民黨或聯盟黨就算贏得了選舉,其支援率不足以保證議會多數席位,所以,社會民黨或聯盟黨最終還是得尋求綠黨或自民黨的支援,以組成聯合政府,共同執政。這導致綠黨和自民黨成了關鍵的小數黨派,不管誰上臺,都必須考慮其政治主張。
由於各黨派在政策上的分歧巨大,並且在選舉決出勝負之後,勝選的黨派還要選擇盟友組成聯合政府,如何協調聯合政府內部不同黨派的矛盾又得經過一番博奕,現在猜測德國下屆政府的主張,比較困難。但是考慮到中德關係以及中歐協定的重要性,有必要對德國政壇走向做一番推測。
首先,中德關係不會迎來急劇的變化。這是因為中德兩國之間有著深厚的經貿聯絡,德國比其他歐洲國家更加依賴中國市場。不過,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此次辯論會上兩個最大黨派的候選人在涉及對華話題時的發言,都比較審慎。這是因為最終的德國總理一定誕生於兩大黨派的候選人之間。
作為未來可能的執政者,兩大黨派候選人的聲音更能代表未來德國的政策走向。既然來自最大兩個黨派的聲音相對緩和,那麼可以預見,就算將來德國對華政策有變,也不會太過激烈。這一點,對中歐協定來說是一個利好。
其次,辯論會上激烈的反對意見,在聯合政府成立之後會被削弱。這種現象,也是西方選舉政治的特色。由於西方政壇可參與選舉角逐的黨派很多,導致競爭十分激烈。成熟的大黨派,由於擁有穩定的支持者,不必為生存憂慮,所以其政策口號相對穩健。但是對於小黨派來說,如果口號不夠極端,其聲音會被其他黨派淹沒,民眾根本無法注意到這個黨派的存在。
綠黨和自民黨,都是這種隨時可能被其他黨派取代的小黨,所以其在政治上的訴求就比較極端。此次這兩個黨派都抓住了中歐協定這個人們最關心的話題,對中國發起了猛烈的攻擊。激烈的生存競爭導致綠黨和自民黨就算將來參與聯合政府時,不一定還堅持當前的主張,那它們現在也得讓口號儘可能的激烈。
因為這兩黨,現在最大的訴求,就是追求曝光率,以便生存下來,這樣才有機會進入聯合政府。當然了,進入聯合政府後,綠黨或自民黨都會與其執政盟友進行政策協商,其主張必然被削弱。
其三,德國下屆政府的外交獨立性會增強。除了德國兩大黨和兩個關鍵少數黨未來的政策走向,另外最值得關注的就是德國整體的外交趨勢。這是因為當下的德國不僅僅是國內即將告別“默克爾時代”,其在國際上與美俄的關係也面臨著鉅變。
在德國對美國的離心力逐步加強的時候,德國與俄羅斯的關係卻因為“北溪二號”專案的完工大大提升。這將讓德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更加獨立,德國將更加敢於按自己的想法行事。這些因素,也會影響到中歐協定。
因此,有太多的因素可能影響到德國下屆政府的政策,現在就談中歐協定的結果還為時過早。其實,早在2020年年底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完成之時,一些分析人士就預料到該協定會遭遇各種挫折。
美國不甘心中歐經濟合作加強,會在背後添亂,再加上歐洲國家工作效率低下,各種審批進度緩慢是常態,該協定在2021年大概難以透過。所以,分析人士認為該協定最理想的結果是,在2022年法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時一舉透過。現在看起來,事情的進展,並沒有超出當時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