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曾經從影片裡看到,喀布林機場上一片混亂,想跑路的人成千上萬,還有人死死抓住飛機的艙門、輪胎不放。
有一架美國運輸機強行起飛,半空裡掉下了兩個人。這兩個人情急之下,居然藏在飛機的起落架裡……
那一刻,我想起了另一幕慘劇。
它們相同的是,都從起落架艙墜落,都是十幾歲的孩子,不同的是,那兩個是慌不擇路,這一個是“走自己的路”。
1.
1970年2月21日,攝影師約翰·吉爾平(JohnGilpin)跟以前一樣,又來到了悉尼機場。
他幾乎每個週日都會到機場來,拍攝各種飛機的照片。
一架飛往東京的客機正在升空,約翰·吉爾平的相機一直追隨。
當飛機升起僅僅幾秒,距離地面大約60米時,吉爾平忽然呆住了。
他的相機捕捉到一個恐怖的畫面:有個人正從飛機上掉下來……
2.
那天,從飛機上掉下來的是一個小男孩。
那天,悉尼機場上看到這幕慘劇的有很多人。
男孩死了,警方迅速查清了男孩身份,並通知了他的父母,事故原因也很快清晰。
男孩叫基思·薩普斯福德(Keith Sapsford),當時14歲,他是離家出走,但並不是因為家裡有什麼不好。
14歲,是一個叛逆的,對世界充滿好奇與幻想的年紀,基思大膽、活躍,特別愛冒險。
1970年2月21日那天,基思又一次激情澎湃了,他決定離家出走,獨自去遠方流浪。
去哪,無所謂,基思想要的,其實只是一場自己做主的出行而已,他喜歡這種冒險感與長大感。
冒險、反叛、長大,很刺激,很快樂。
我的青春我做主,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這永遠是年輕人最崇尚的生活方式。
而至於出行的計劃,該有的準備,可能面臨的危險,這是不需要想的。越不管,越刺激,越顯得厲害無比。
所以基思決定後,立馬就跑到機場來了。
基思只有14歲,他未經父母同意,沒有獨自出行的可靠檔案,也沒有錢,所以就只能偷偷潛入機場,走“霸王路線”。
基思進了機場也沒法登機,於是就看好了一個地方:飛機的起落架艙。
而這時候,出行知識的重要性,冒險家衝動的弱點,和青春期的盲目,就充分顯示出來了。
飛機起落架的艙門,在飛機起落時都會重新開啟,基思首先有摔落的危險。
飛機起落架艙的空隙不大,飛機起落架的縮回,是完全式縮回,不瞭解,不注意,基思也有被壓碎的風險。
基思即便能夠逃過這二關,他還要面臨高空低溫、缺氧、減壓這三大高險,凍僵而死、急性虛脫而死、栓塞蔓延而死,其實是禍不單行,齊頭並進,難解難分。
這世上因藏身於飛機起落架艙導致的事故,並非少數,也不是沒人活下來,但僥倖活下來的,都被稱為“生命奇蹟”。
誰敢說自己就是“奇蹟”?
而基思恰恰在艙門開啟,起落架縮回的那一刻,就掉了下來,他第一關都沒過去。
3.
其實這個事故的重點還是在這裡:
基思的父母對基思並不苛刻,他們允許基思有自己的規劃,他們很願意給基思一些錢,讓他自己安排假日。
但是基思想要更多,他總覺得父母給的不夠。
基思的父親還曾告訴基思,出行如果沒有計劃和準備,那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危險可能多到你無法想象。
他甚至還給兒子講了一個故事:幾年前,有個西班牙男孩在飛機上死了,他當時躲在飛機的起落架上……
但是這些話,基思一概都沒聽進去,甚至都沒聽。
做兒女的在人生某個階段,總會特別“鄙夷”父母,覺得他們弱爆了,說什麼都錯。
他們也總會狂妄地認為,漫天大雨淋不到自己,誰都會出事,就自己不會,他們是天之驕子,天生的異數。
基思出事的訊息傳到時,他父母已經找了他兩天,他們當時的焦灼恐慌可想而知。但那畢竟還是有希望的。
所以當有人來告訴他們,你兒子在飛機上摔落下來,已經死亡時,這對父母就跟著兒子死了一回。
這世上還有什麼能大過喪親之痛,骨肉血親出門之後永不回來?基思的父親也可能永遠想不明白:我不是給你講過起落架艙的事故嗎?
所以父母們,請警惕那些青春期的孩子,請注意他們的雙腳和耳朵。青春期,往往是一個很魔幻的世界。
而那些叛逆的,張揚的,冒險的靈魂,也請多想想自己的父母,多聽聽逆耳的聲音,多看看夢幻世界的背面。
叛逆不等於個性,冒險不等於無畏,張揚不等於跋扈,長大不等於自由放肆,有些事,不是非要等到挨刀才能明白。
墜落的生命,過快的終結,不會給人機會。
• END •
文/九鴉
圖/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