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至今的宋瓷中,除傳世名品和出土文物外,還有一類稱作“海撈瓷”的出水文物,發現地點多處於海上絲綢之路範圍,是研究古代中國對外貿易的寶貴資料。
600多年前的宋元時期,中國製造,特別是宋瓷更是享譽世界,有口皆碑。
宋代沉船的考古便是對海上絲路繁榮的見證,見證了外國人對當時宋瓷等唐物(日本人稱之為唐物)趨之若鶩的程度。
比如1975年韓國海域發現的新安元代沉船,為公元1323年從寧波駛向日本博多港的商貿船,因遇險而中途沉沒。
船上出水大量宋元時代瓷器,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有價值的中國古代貿易船,也是現存最古老的船隻之一。
▼新安沉船元代殘骸,船體遺骸經拼裝復原後,型制和建造工藝與泉州發現的南宋古船極為相似,推證為福建地區所造“福船”。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經由海洋與外國進行商貿和文化交流的通道,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又被稱作“陶瓷之路”。宋元時期,海上貿易更加繁榮,新安沉船就是海上絲路繁盛時期的歷史見證。
▼新安沉船出水建窯兔毫盞,即使元代建窯已逐漸斷燒,日本僧侶、貴族依然重金求購建盞。
海運運貨量大,利潤頗高,但通航里程長,海洋環境複雜,風險也高。
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商貿船容易因風暴、觸礁等原因沉船。到現代會因為一些偶然的因素被發現,成為資料寶庫。
除造成很大轟動的新安沉船之外,出水宋瓷較多的還有南海一號沉船、華光樵沉船等。出土的宋瓷不僅有建盞,也有龍泉窯、景德鎮、德化窯等知名窯口的瓷器,釉色涵蓋青瓷、白瓷、黑瓷,而且黑瓷的數量並不少。
一、沉沒異國的瑰寶——新安沉船
1975年,一韓國漁民在韓國新安外海域打漁時意外撈出六件青瓷器,誰知一次普通的打撈竟成了揭開這艘百年沉船神秘面紗的關鍵。
隨後,從1976年到1984年的8年間,經過先後10次大規模的探查、發掘與打撈,這艘沉睡600多年的古沉船終於重見天日。
考古表明,這艘商船於元朝時期從中國的慶元港(今寧波港)出發,前往日本的博多港(今福岡)進行貿易。行至途中遭遇不測,不幸沉沒在高麗新安(今韓國新安)外海域。
出水文物主要有金屬器、石材、墨書木簡、紫檀木、香料等,以及28噸中國銅錢、20000多件陶瓷器。陶瓷器中除了7件高麗青瓷和2件日本瀨戶窯釉陶外,其餘皆是中國陶瓷。
其中,以龍泉青瓷居多,約佔60%,足以說明龍泉青瓷在元代對外貿易中的重要地位。此外,還有景德鎮窯白瓷和青白瓷、建窯黒釉瓷等,幾乎涵蓋當時各地代表性窯場,尤以南方窯口居多。
新安沉船部分出水龍泉青瓷及其類似款
出水的龍泉青瓷質量精美,器型多樣,包括爐、瓶、罐、注子、塑像、盞、盞託等,這些器型可能與日本的香道、茶道、花道等有關,不少為國內博物館罕見,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較高。
這批青瓷絕大部分是元代產品,少部分乃南宋燒製。
新安沉船部分出水宋代建盞
新安沉船還出水了不少建盞,以束口、撇口的兔毫盞為主。胎土、釉面兔毫結晶都具備典型的南宋建窯特徵,有的盞沿有缺損,有的盞沿特意鑲銅釦,多數碗底有使用過的劃痕。
▼新安沉船出水的一隻盞沿有缺的建盞,這隻盞曾於浙江省博物館展出
▼另一隻在浙博展出的建盞
▼新安沉船出水,有釦邊的建窯兔毫盞
▼新安沉船出水建盞
元代時,飲茶習俗改變,建窯黑釉盞也已停燒。綜合來看,這些盞在上船之前,就已經是舊物,年代應為南宋。
新安沉船,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現存最大、最有價值的古代商貿船之一。出水文物被分藏在韓國國立光州博物館、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韓國木浦市的國立海洋遺物展覽館。
該船所載這批宋元外銷瓷,其數量之多,窯系之全,裝飾之美,都是無與倫比的,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陶瓷外銷的盛況。也因為文物數量巨大,相關研究至今未曾停止。
二、民窯薈萃——南海Ⅰ號沉船
1987年,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陽江海域尋找東印度公司沉船時,意外發現一艘沉沒的古代商船,並從中打撈出200多件瓷器。該船一經發現便引得世界矚目,被命名為“南海Ⅰ號”。
▼“南海Ⅰ號”右側中部船艙位置散落的一摞摞福建德化窯白瓷器和福建磁灶窯綠釉器
考古表明,南海Ⅰ號是一艘南宋時期的木質古沉船,沉沒於廣東省陽江市東平港以南約20海里處。當時這艘古船是從中國駛出,準備赴新加坡、印度等東南亞地區或中東地區進行海外貿易。
“南海Ⅰ號”古沉船被中外專家考證為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儲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
自1987年被發現,到2007年整體打撈上岸,沉睡海底800多年的“南海一號”終於入住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水晶宮”,重回世人視野,同時也宣告中國在世界上首創的古沉船整體打撈工程獲得成功。
▼“南海Ⅰ號”全面保護髮掘現場
經過多方人員不懈的發掘與保護,沉船表面的淤泥、海沙等凝結物被逐層清理,船艙內超過6萬件南宋瓷器得以重見天日。
經考古識別,這些南宋外銷瓷主要由江西景德鎮窯系、浙江龍泉窯系、福建德化窯系、福建閩清義窯系和福建磁灶窯系等民窯系構成。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藏南海Ⅰ號陶瓷
▲景德鎮窯系青白釉印纏枝花卉紋折沿芒口盤
▲景德鎮湖田窯影青釉葉脈紋碗碟
▲龍泉窯系青釉內出筋菊瓣紋盤
▲德化窯白釉印花四系罐(內套裝小瓷瓶)
▲德化窯青白釉內捏纏枝蓮粉盒
▲德化窯青白釉印花花卉紋軍持(一種瓶裝盛水器)
▲德化窯青白釉印花六稜菊紋執壺
▲義窯系葵口瓷碗
▲磁社窯系綠釉印花卉紋折沿菱口碟
歷經30餘年,宋代沉船“南海一號”完成清理,出土文物18萬餘件,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千年傳承提供堅實論據。
三、粗疏與精美兼備——華光礁Ⅰ號沉船
1996年,中國漁民在西沙華光礁出海捕魚作業時意外發現一神秘沉船,這艘沉船後來被命名為“華光礁Ⅰ號”。
▼華光礁Ⅰ號復原圖
1988—1999年、2007—2008年經過兩次水下考古發掘,“華光礁Ⅰ號”沉船共發掘出水陶瓷器、鐵器等各類文物近萬件和船體構件500餘塊,這些文物迄今大部分被珍藏在海南省博物館。
▼華光礁Ⅰ號沉船遺蹟
考古發現,出水器物所屬年份應為南宋中期,並由此推斷該船應是南宋中期時從中國沿海某港啟航,駛向東南亞地區的貿易商船。航行至西沙華光礁時意外觸礁,沉沒於礁盤內。
沉船出水的的陶瓷器多數為碗、盤、碟、瓶、壺、罐等日常生活用瓷,多數器物乃成批生產的福建粗瓷。
有部分為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定製的為宗教或祭祀之用的典型外銷器,僅有少部分精美異常的景德鎮窯、龍泉窯產品,應為船主自用或攜帶饋贈之器。
出水陶瓷主要有景德鎮及德化窯青白釉瓷、閩清義窯等福建窯場青灰釉瓷、龍泉青釉瓷、武夷山遇林亭窯等福建窯場黒釉瓷、晉江磁社窯醬釉陶等。
華光礁Ⅰ號沉船部分出水陶瓷器
※各類青釉、青白釉碗、盤佔絕大多數,為來自福建沿海地區的民窯粗瓷產品。
▲青釉刻劃花大碗
▲青白釉刻劃花碗
※青白釉粉盒有千件之多,行制有圓形、瓜稜形和八方形,應屬福建德化窯產品。
※青白釉執壺有四種形制:八稜形、盤口形、玉壺春形和長頸形
▲盤口形弦紋執壺
▲玉壺春形刻花執壺
華光礁Ⅰ號沉船特展”於2011年在海南省博物館首次展出,此後在國內巡展。
四、世界考古珍聞——後渚沉船
後渚沉船於1973年在福建泉州灣後渚港被發現,1974年正式開始發掘。
這是一艘中型遠洋艚船,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宋代三桅木帆海船,屬於我國古代四大船型(浙船、福船、廣船、沙船)之一的福船型,這一發現被媒體稱為“世界考古珍聞”。
▼後渚沉船模型
經研究,此沉船沉沒於宋末。船艙內出水文物十分豐富,有香料,藥物,銅、鐵器,陶瓷器,銅、鐵錢,竹、木、葉、棕、麻編織物等共計有14類69項。
▼泉州灣後渚沉船發掘現場
其中,瓷器不在少數,釉色有青釉、黑釉、白釉、和影青等數種,器型以小碗類為多,窯口有建窯、龍泉窯和泉州地區各窯址的產品。
1979年以來這艘宋末海船及所載出水文物一直陳列在在位於開元寺內的泉州灣古船陳列館中,常年對外開放。
▼泉州灣古船陳列館內的後渚沉船
五、黑釉盞的半壁江山——半洋礁1號沉船
2010年在福建漳州龍海市隆教畲族鄉東南半洋暗礁海域的北面發現一艘沉船,後被命名為“半洋礁一號”。該船於2008年多次被盜撈,破壞較嚴重,僅存一側船體。
船上文物主要為黒釉盞,應當是福清東張窯產品(相關連結:福清東張窯黒釉盞與建盞的區分),其次為青白釉瓷碗和盤、陶盆、陶壺、銅錢等。據研究,“半洋礁一號”應當是一艘宋末至元的沉船。
▼半洋礁1號沉船部分出水黒釉盞
▲福清窯黒釉盞 半洋礁1號沉船出水
▲福清窯兔毫黒釉盞 半洋礁1號沉船出水
▲東張窯黒釉瓷盞 現藏於龍海市博物館
▲青白釉印嬰戲紋芒口瓷碗 半洋礁1號沉船出水
半洋礁1號沉船出水文物均是當時海上貿易的重要品種,對研究我國古代海外交通史、造船史有著重要意義。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相繼被發現打撈的失事古沉船,歷經了千百年滄海桑田的鉅變,是流落海底的歷史碎片,隱藏著一個時代的燦爛與輝煌。
當代水下考古,終於讓沉睡的明珠重現光芒,對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光輝歷史以及研究我國古代造船業的發展水平具有重大意義。
這些出水的宋元瓷器,雖品質參差不齊,但龐大的數量,多變的風格,足可見到,宋代的制瓷業是如何百花齊放,以及宋人對青、白以及黑瓷的審美,又是如何影響海上絲路沿線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