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第七屆中山肺癌論壇開幕在即,速來參與!
2021年10月8日-10日,第七屆中山肺癌論壇暨氣管鏡介入診療新技術學習班即將在上海召開,聚焦多學科模式下的肺癌綜合診療——肺癌早期篩查和診斷有何進展?氣管鏡介入技術如何在肺部病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醫學界特邀大會主席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張新教授對肺癌精準診斷、治療以及此次會議的亮點、特點進行分享。
靶向治療基因檢測需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在精準醫學、分類而治的背景之下,基因檢測對於不管是初治還是復發的晚期肺癌患者都有較高的臨床意義與價值,指導治療方案、預測以及監測療效,基因檢測都發揮了一定作用。
張新教授談到:“肺癌的靶向治療是精準治療的典型體現,除了被臨床醫生以及患者熟知的EGFR、ALK靶點以外還有ROS1、MET、RET、NTRK等突變比例較低的罕見靶點。EGFR、ALK的對應靶向藥物給肺癌患者帶來的生存益處已經‘不言而喻’,而隨著研究和藥物研發的不斷進展,針對MET 14外顯子跳躍突變、NTRK融合、RET等罕見突變的藥物也不斷橫空出世。”
2020年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路(NCCN)第一版非小細胞肺癌指南推薦肺癌患者應檢測的靶點就包括EGFR、ALK、ROS1、BRAF、NTRK、PD-L1及新興靶點MET、RET、HER2,還有腫瘤突變負荷(TMB)。
基因檢測範圍以及手段的選擇應該基於患者的基礎病情而進行個體化的決策,比如肺癌初治的患者因為其複雜的突變情況出現機率小,通常會選擇檢測EGFR等常見基因,並且由於檢測費用和週期的問題,檢測手段也不必選擇NGS(二代測序),選用PCR檢測即可。
但如果是經一代、二代EGFR抑制劑治療後發生繼發性耐藥的肺癌患者,NGS檢測的必要性就突顯了出來——因為NGS檢測範圍更廣,可以一次性檢測多種基因。透過NGS檢測結果,臨床醫生能夠發現患者的耐藥機制,從而調整用藥方案,使患者獲得最優、最精準的治療。
免疫治療“更精準”時代仍是探索進行時
除了靶向治療以外,免疫治療在肺癌等各大癌種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對於篩選免疫治療的適用人群,我經常會說有兩個‘半’相對比較成熟的生物標誌物,一個是PD-(L)1的表達狀態。以帕博利珠單抗為例,在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的NSCLC領域單藥一線治療適應證中,PD-L1表達檢測[腫瘤比例評分(TPS)≥1%]均為伴隨診斷和必要條件。
TMB可以算‘半個’,TMB高的患者可能更能從免疫治療中獲益;最後一個就是沒有常見敏感驅動基因的突變,但這並不意味著患者接受免疫治療無效,而是接受單藥治療時,靶向藥物的療效將優於免疫治療。”張新教授解釋道。
除此之外,張新教授指出:不少免疫治療藥物與化療的組合已經獲批了NSCLC一線治療適應證,但當化療與免疫聯用時候,既往已經被證實的生物標誌物如PD-L1表達狀態預測價值究竟幾何?亟需新研究、新資料來闡明。
氣管鏡介入技術不斷髮展,
“診”與“療”比翼齊飛
張新教授介紹到:“第七屆中山肺癌論壇是由包括呼吸科、胸外科、病理科、放射科等多學科聯合舉辦的,也是本次論壇的一大特色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中山肺癌論壇同時也是氣管鏡介入診療新技術學習班。”
氣管鏡介入技術的臨床應用可以分為兩個方面——診斷與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大氣道、中央氣道的狹窄,治療方式受限,而介入技術能夠採用消融或支架植入的方式使其再通,從而打破傳統治療的“桎梏”。除外單純的氣道狹窄,平滑肌過度增生引起的難治性哮喘也能夠透過氣管鏡介入的方法,從而使得中小氣道的收縮反應減弱,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早期肺癌的主流治療方式是手術,然而,許多患者因各種原因無法手術而選擇替代治療,經支氣管鏡介入技術因其侵入性更小且有更多治療方式的選擇,成為可行的替代療法。張新教授介紹道,肺結節、晚期/轉移性肺癌多發灶的射頻消融、經氣道介入治療周圍型肺癌的治療、光動力學療法、冷凍消融技術等等都是臨床中越來越廣的應用模式。
早年間肺外周病灶的活檢陽性率較低,患者還需接受經皮肺穿刺等存在大出血、氣胸等嚴重併發症的額外檢查,但隨著氣管鏡介入的操作技術和相關器械的不斷髮展,氣管鏡介入技術在肺癌病理診斷以及肺部病灶鑑別診斷上已經應用得非常廣泛。超聲支氣管鏡檢查(EBUS)能夠透過超聲定位支氣管外的病變的具體位置,來清楚地顯示氣道外、縱隔內血管淋巴結以及佔位性病變的關係。經支氣管鏡肺活檢(transbronchiallung biopsy,TBLB)開展了多年,各種導航和超聲確認技術的發展,外周肺病灶診斷陽性率不斷提高,但由於包括X線透視等裝置限制,我國高水平TBLB的普及性仍有待提高。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包括感染的疑難雜症都可以透過氣管鏡介入技術解決,可以說過氣管鏡介入技術的診斷已經達到了肺部病灶的全覆蓋。目前我們中心對外周肺結節氣管鏡活檢的陽性率在75%-80%之間,同時我們也在不斷最佳化流程,比如在現場開展快速的病理評估,從而提高活檢的陽性率,病理考慮為肺腺癌時,可以儘早進行驅動基因的檢測,從而節省時間。”張新教授談到。本次中山肺癌論壇暨氣管鏡介入診療新技術學習班上也將會展示手術演示、理論講課、手把手教學等多方面的內容。
立足前沿,腸道菌群與肺癌免疫治療有何聯絡?
張新教授將在本次中山肺癌論壇的第二天即10月9日帶來題為“腸道菌群與肺癌免疫治療”的精彩報告。免疫治療療效的差別可歸因於腫瘤的不同型別及患者的個體差異,近年來,腸道菌群參與調控免疫治療以及以及潛在的分子機制等也成為了研究熱點。
Nature Medicine曾發表了一項研究,研究結果提示雙免疫聯合療法不良反應高的患者體內發現了特定的腸道菌群,這意味著,未來或許可以透過操縱腸道微生物群來治療免疫聯合療法毒性,同時保持對聯合治療的超強反應。無獨有偶,Science曾發表了糞便菌群移植(FMT)克服了黑色素瘤患者對抗PD-1治療的耐藥性的研究結果,頂尖期刊發表的相關研究皆印證了腸道菌群在免疫治療療效預測甚至干預的價值。
“除了在腫瘤治療中的研究,腸道菌群在阿爾茲海默症、小兒多動症等方面的機制也逐漸被髮掘和證實。”張新教授說到,“以往的每年中山肺癌論壇,我都會整理前沿、有臨床價值的內容與大家分享,這也是開展會議的初衷和目的。本次會議我也會彙集腸道菌群與肺癌免疫治療療效、不良反應、應用前景、臨床決策策略等內容進行分享和介紹。令人期待的是我們科與消化科共同發起的腸道菌群與免疫治療相關的臨床研究也已經通過了醫院倫理審查,不久會開始啟動。”
10月8日-10月10日,第七屆中山肺癌論壇將在上海舉行,進一步探討肺癌多學科診治進展及個體化治療,張新教授談到:“雖然只有半個小時的會議講座可能會需要花費10-20個小時來整理相關內容,但只要是對學術有所幫助,我還是願意與大家一起分享,第七屆中山肺癌論壇,期待你的參與。”
論壇日程
專家簡介
主任醫師、醫學博士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科副主任
肺部腫瘤與呼吸介入科主任
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介入學組委員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肺部腫瘤專委會常委
亞太醫學生物免疫學會常務理事
上海市抗癌協會呼吸腫瘤介入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上海市抗癌協會肺癌分子靶向與免疫治療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上海醫藥》雜誌編委
從事呼吸及肺癌診療工作29年,先後從事的研究工作有肺癌基因診斷及基因治療、靶向與化療的聯合應用、肺癌液體活檢、磁導航引導肺活檢等,作為分中心PI參加多項國際臨床試驗。參編《實用內科學》等專著6部,發表論文三十餘篇。
*此文僅用於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資訊,不代表本平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