搗練圖卷 [唐]張萱(宋摹) 絹本設色 37cm×145.3cm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搗練圖》系唐代畫家張萱之作(原作已不復存在,現存為宋徽宗趙佶摹本)。此圖描繪了唐代城市婦女在搗練、絡線、熨平、縫製勞動操作時的情景。畫中人物動作凝神自然、細節刻畫生動,使人看出扯絹時用力的微微後退後仰,表現出作者的觀察入微。其線條工細遒勁,設色富麗,其“豐肥體”的人物造型,表現出唐代仕女畫的典型風格。
“搗練”是古代女性最常見的勞作之一,又稱“搗衣”,是古代製作衣服的重要工序之一。“練”是一種生絲製成的絲帛織品,剛剛織成時質地堅硬且發黃,必須經過沸水煮泡和漂白,再用木杵反覆捶搗才能溶解帛上的絲膠,使之潔白柔軟。搗好的素練經熨燙平整,最後被裁剪,縫製成衣裳。絲製成絲帛大約在漢代前後,作為新的精煉工藝,搗練法出現。搗衣縫製為禦寒,搗衣便多在秋季。
按照人物動作流程,畫作可分為四段。第一段,四位宮女用木質搗柞和石砧錘打素練;第二段,兩位在縫衣服;第三段一位年紀稍幼的宮女在照看用來熨燙的一盆炭火;第四段,四位宮女熨燙搗好的素練。一個女童在素練下嬉戲,為沉悶的勞動增添了一抹靈動的亮色。
第二段為縷絲與縫合的場景,低坐在地毯上並以側面展現給觀眾的美婦人,她慢慢的展開雙手輕絲慢縷,神態悠然靜雅。而這組中的另一位高坐的美婦人,面向觀眾,坐在凳子上靜靜地縫紉,這兩位宮女神態專注,雙眸緊盯著手上的活計,她們自己的精神與現實相結合,故神態自若。
第三段畫面中,炭火旁執扇掩面的藍衣小女孩,在畫面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轉場作用。藍衣小女孩的眼神右顧,透過動態的交流,積極融入縫紉與絡線一組的場景中,並以左手掩面,一個小動作巧妙的展現了炭火很旺。
煽火小女孩在畫面形式上透過動作、顏色搭配、情感交流上與第四段熨燙生動自然的聯絡起來。畫作中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是畫面的精妙之處,藍衣女孩回顧了畫面中的畫面的中心絡線與縫合的一組,平整的地毯與畫面中唯一一個座椅的佈置加強了整體的穩定感。
緊隨畫面繼續往左遊動來看,第四段為熨燙與檢驗,屬於整個搗練中的結尾程式,每人各司其職配合默契,也是畫面中最有特色之處。
整幅畫面佈局巧妙合理,結構嚴謹精密。人物姿態精準把握了勞作時不同運動的身體重心,如拉白練宮女,扯絹時用力微微後退,後仰以維持平衡的身姿,熨燙者步態輕盈,從事搗練的人盡顯沉重的體態,蹲坐扇火的女孩被熱氣和煙燻得用袖遮臉,扭頭躲避。因分工不同,人物勞作時的狀態亦不相同,畫家工筆寫實風格明顯。
《搗練圖》雖為後世摹本,摹者忠實於張萱原跡,比較完整地保留了盛唐的時代風格。摹本中的人物線條以圓筆長線居多,線條組合寬鬆自然,符合史料中記載張萱的下筆風格。圖中的女性身份雖是從事勞作的下級宮廷奴婢,但衣著豔麗華貴,體態豐滿慵懶,頗有貴族氣質,這也是唐代社會盛行肥美之風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