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的鑑定大體分真偽、鑄地、朝代、價值等幾個方面。今拋開錢幣的價值不論,錢幣的真偽、鑄地、朝代的鑑定,往往透過其面文、形制、銅質、包漿、鏽色、鑄造工藝、流通痕跡、出土地點、文獻資料等綜合手段而判定。
西夏、遼、元等少數民族學習融合中原文化,鑄造出一些具有中原特點的貨幣,如面文用漢字或直接用宋代年號,這給錢幣研究者帶來一些迷茫和爭論,對於是誰鑄的,或何時鑄的,以及錢幣性質是怎樣的等問題卻說不清楚。如與西夏漢文“大安通寶” 背月版別相同的“太平通寶” 背月, 是否西夏所造。看拓片兩者如出一轍, 因而有西夏造和宋造兩種觀點。
又如虎尾“天贊通寶” 是否遼代鑄造的問題, 由於其文字風格與其他遼錢有所不同,故有遼鑄和安南鑄兩種觀點。再如“千秋萬歲” 是否行用錢的問題, 助國元寶、牡國元寶現有遼官鑄、遼廟宇鑄和非遼鑄等幾種觀點, 到底是何性質的問題, “米書大觀”是否元代鑄造的問題, 等等。這類問題往往困擾著錢幣收藏者和研究者。由於北宋、南宋、西夏、遼、元各朝錢幣的金屬含量各有不同, 如果我們用測定金屬含量這一輔助方法再加上以經驗鑑定, 有時在破解疑難問題時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周衛榮先生的《中國古代錢幣合金成分研究》一書,給我們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科學支撐。
北宋錢無論是絕對數量還是品種、版別在歷朝歷代都是最多的。大體來說,北宋錢合金組成主要在銅62%-68%, 鉛22%-28%, 錫6%-10%的範圍; 平均值為銅65.85% , 鉛24.06%, 錫8.05%。這不僅說明北宋錢有嚴格統一的標準, 而且在鑄造生產中對技術的要求和掌握的程度都是很高的。北宋錢的三元組分分佈圖 突出反映了北宋錢合金組成的高度集中性, 其密集的程度在歷代錢幣中是罕見的, 由圖中的分佈狀況可見其密集性分佈不是一個點, 而是一個區, 組成範圍約為: 銅60%-70%、鉛20%-30%、錫6%-12%, 中心點組成的配比約為: 銅67%, 鉛25%, 錫8%。特別是太宗錢, 錫含量峰值為10%-12%, 平均值高達9.32%。
南宋銅錢的合金成分與北宋大相徑庭,銅含量、錫含量明顯降低,鉛含量顯著提高,合金組成總體上較北宋錢分散,但也有相對較密集的區域,其密集區中心點的組成配比約為:銅56%、鉛41%、錫3%, 相當於孝宗以後鑄幣的合金水平。西夏是興起於北宋時期的西北邊陲少數民族國家, 由於受自然條件的限制, 西夏經濟對外的依附性較大, 曾長期使用宋錢。西夏毅宗朝開始鑄錢, 早先鑄的是西夏文錢, 崇宗朝起鑄行漢文錢。資料庫中西夏錢的合金組成列於表中, 顯然, 西夏錢的合金組成按西夏文和漢文分為兩類,前者純粹是二元鉛青銅鑄幣, 但銅、鉛比基本恆定, 大致為67 ∶ 33; 後者銅含量在75%左右, 鉛錫大致按2 ∶ 1的配比鑄造。可見, 西夏錢不僅字書工整, 合金組成也有嚴格統一的標準。這可能也是西夏國一貫嚴行法令的結果。西夏文錢採用高鉛青銅, 一方面是其國中五金貧乏的反映, 另一方面也說明早期西夏國與內地的金屬貿易不暢。但從其所用的銅鉛比例很接近銅鉛的液相分相點, 也就是在確保鑄幣質量的情況下儘可能多地攙用鉛這點來看, 西夏對青銅鑄造技術還是有較深的認識的。
遼是與北宋時期基本平行的一個北方少數民族國家,遼曾長期使用宋人錢幣,自鑄錢不多,所以遺留下來的遼錢很少,用來作為成分分析的就更少。資料庫中共有遼錢34 枚, 合金組成見表,顯然,遼錢的合金組成與宋錢也大相徑庭,從表中資料可知,除了幾枚大安元寶似模仿宋錢成分外,其它遼錢的合金組成似無常法。有的不含鉛,有的不含錫,有的為少量或高或低的錫,可能也是因使用了青銅舊料引入的。因此,若把遼錢與宋錢擺在一起,從合金組成是很容易區分開來的。
一些出土於遼腹地的宋錢,由於鑄造質量較差,曾有人疑為是遼人仿鑄的宋錢。透過合金成分的分析,現在我們很容易就作出否定的答案。
金也是崛起於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國家,早期使用宋、遼錢幣,至南宋,始仿宋錢鑄造自己的貨幣。金錢的最突出特點是含銅量很高,含鉛量很低,平均成分為:銅82.83%, 鉛6.75%, 錫8.68%。這與西夏、遼、元錢幣的成分都有較明顯的不同, 只與遼高銅低鉛區錢幣的成分相類, 但此區域內的遼錢含錫量很低, 而金錢的含錫量卻較高, 所以兩者也有較明顯的差異。
青銅鑄幣到元朝規模很小,已明顯地趨於衰落,這種變化一方面是社會動盪、政府管理不善而導致礦冶凋敝,同時也是由於紙鈔這種新型的貨幣興起以後的必然結果。
就成分資料來看,元錢的合金組成非常規整,大致為:銅70%-75%, 鉛15%-20%, 錫7%-8%, 比之於前代, 與漢文西夏錢類同, 也許元錢在鑄造上與西夏錢有一定的聯絡。
看完以上資料,我們再來對比所要鑑定的錢幣的資料,往往會得到讓人興奮的結果。太平通寶為太宗時鑄錢,資料庫測得太平通寶共16 枚, 含錫量較高, 為了儘量減少測定資料的誤差, 我們採用去掉一個最高值和去掉一個最低值後再取平均值的方法, 所得太平通寶的平均含錫量是10.58%; 而西夏錢含錫量都較低, 特別是大安寶錢幾乎含錫量為零。
經檢測我所收藏的山東出土的兩枚西夏文大安寶錢, 含錫量均為零, 這與當時西夏及北方少數民族不產錫有很大關係。而測定我收藏的太平通寶背月(有泉友認為西夏造),含錫量達10%, 這完全符合太宗鑄錢的含錫量,故可否定此錢是西夏鑄造。由此我們可以透過此法檢測漢文“大安通寶”錢, 如果含錫量極低或沒有, 我們就能十分肯定它是西夏錢了。另外, 許多西夏錢幣也可用此法鑑定。
遼代鑄幣含錫量也很低,資料庫從重熙到天慶共測34 枚, 含錫量取平均值是1.53%, 那麼如果檢測天贊通寶含錫量也在此範圍內, 就給我們提供此錢是遼錢的一個證據, 反之則否定的成分就加大(彩頁11 下圖2、3)。
如果要測定同時代安南錢的金屬含量, 用排除法即可解決此類難題了。
北宋徽宗時期,錢幣的金屬含量平均值為銅65.65%, 鉛25.26%, 錫7.05%, 北宋大觀的金屬含量也在此平均值內, 而元代錢幣金屬含量平均值為銅73.73%, 鉛17.08%, 錫7.46%。我收藏的兩枚米書大觀通寶經測定, 金屬含量分別是銅79.42%、75.11%, 鉛11.92%、16.26%, 錫6.78%、6.3%。透過這些資料對比可以看出, 這兩枚米書大觀完全符合元代錢幣的金屬含量, 即高銅、低鉛、低錫, 而與北宋大觀的金屬含量低銅、高鉛、高錫情況不同, 由此又為米書大觀是元代鑄造提供了一個有力佐證。
另外還有一枚折三型大觀,尺寸類似北宋折三大觀,文字風格類似北宋折十大觀, 唯其形制薄小, 字型漫漶。但在銅質和文字風格上與米書大觀又有所不同,測定其金屬含量為銅57.09%、鉛28.82%、錫11.88%。符合北宋錢的資料, 即低銅、高鉛、高錫, 故筆者推斷此錢應屬北宋時期民間私鑄。
由以上研究結果,給了我們一些啟示,如果詳細列出每一種錢幣的金屬成分資料庫,甚至將除銅、鉛、錫以外的所含其它金屬成分也詳加分析,這就相當於建立了古錢幣的詳細基因圖譜,將更有助於在古錢幣研究領域的利用。透過合金成分分析也可將這一時期的壓勝錢拿來進行鑑定,使壓勝錢的鑄地、朝代等問題得到進一步確定。成分資料庫對古錢幣真偽的鑑定也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特別是對於錢幣鑄地、朝代的鑑定,也是一個可以利用的方法。
感謝閱讀,關注小北,評論區免費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