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筏子俗稱“排子”,是一種擺渡工具,也是一種古老的水上運輸工具。作為黃河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羊皮筏子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勞和智慧。隨著羊皮筏子運輸功能的退化,現已變成了一種旅遊特色的存在。雖然在夏日的黃河岸邊,不時可以看到遊客乘坐著羊皮筏子在河面上悠然飄蕩,但一個明顯的變化趨勢是——羊皮筏子的數量越來越少,製作手藝也面臨斷代危機。說起原因,“筏客子”牛強的話匣子就打開了。
經濟效益逐年下滑,黃河上的羊皮筏子越來越少了
陽光明媚的早晨,牛強和往日一樣,將羊皮筏子扛到岸邊準備營業。把筏子立好後,他用手逐個輕輕拍打皮囊,邊拍邊仔細檢查,看哪一個氣不足,是否有破損情況。檢查完畢,牛強解開一個皮囊的口子,觀察了一下里面的情況,然後對著口子使勁吹起來,略有鬆弛的皮囊也一下一下鼓了起來。
牛強是甘肅會寧人,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旅遊業興起的時候,他來到蘭州跟著別人在黃河邊做汽艇生意。彼時羊皮筏子很吸引遊客,生意也很好,於是在開了幾年汽艇之後,他也開始學著划起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看起來簡單,但操作起來並沒有那麼容易。一個“筏客子”必須深諳水性,懂得掌握水流的急緩,知道如何避開石頭淺灘,還要會處理不知什麼時候就會出現的緊急情況。做到這些,“筏客子”才能保證遊客安全,讓他們擁有美好的乘坐體驗。
牛強不僅羊皮筏子劃得好,還會製作。但令他惋惜的是,由於羊皮筏子製作起來週期長,又是個體力活,再加上經濟效益逐年下降,所以年輕人不願意再去學這門手藝,現在會製作的人越來越少了,說不定以後就失傳了。
會製作羊皮筏子的人不多了,希望這門古老的手藝能傳承下去
說起製作皮囊的過程,牛強滔滔不絕。
“不是隨便什麼羊都可以製作羊皮筏子的,必須是五六年的公羊,這些羊要到養羊的人那裡預訂,讓他們把羊養上五六年,然後再買來製成皮囊。有人說皮囊是‘渾脫’的,那是不對的。‘渾脫’說的是把整個羊皮完整剝下來,那樣的話皮囊就有四個腿,你看,其實只有兩個。”他指了指皮囊的兩個前腿說,“正確的做法是將羊從後腰處斬斷,再慢慢剝下來,保證不能有一點破損,不然就廢了。在皮囊製作完成充氣的時候,再將斬斷的地方用麻繩扎死。”
牛強說,皮囊的製作一般從11月份開始,因為天熱的時候剝下來的皮在“捂”的過程中容易腐爛。
“很多人以為羊毛是剃下來的,這是不對的,因為把毛剃掉後的羊皮毛孔大,會影響皮囊的韌性和彈性。羊皮在剝下來後,要掌握好溫度讓其慢慢自然脫毛。如果溫度太高皮就爛了,溫度太低毛又脫不好。這樣算下來,製作整個筏子皮囊的時間大概需要半年。皮囊在製成以後,就要往裡面灌胡麻油、鹽和水,並翻轉搖勻,目的是保持皮囊裡面溼潤不腐。剛製作好的皮囊顏色油黃透亮,厚度大概只有一毫米,四五年之後就會增厚到四五毫米。在使用過程中,每天都要將皮囊在水中翻轉幾次,以保證油和鹽水浸潤到每個地方,這樣皮囊外面就不會乾裂。一般情況下皮囊是不容易破的,但如果破了,就要用麻繩細細縫起來,而且只能縫一次,不能撤針腳,不然就會進水漏氣。”
牛強說,據他了解,目前蘭州黃河岸邊會羊皮筏子製作手藝的人只剩幾個了,或許明年他也不再劃了。代表黃河文化的羊皮筏子,以後也許只會以雕塑、工藝品等形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但他滿心希望這門古老的手藝能繼續被重視和傳承,在滾滾東流的黃河上繼續展示羊皮筏子的風采。
文/圖 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 沙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