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日,“雙減”政策的頒佈和落地牽動全社會的心,各方都在試圖探討——新形勢下的教育當何去何從?
作為江蘇衛視“腦力版圖”的新品力作,《超腦少年團》曾被形容為“少年版《最強大腦》”。關注K12(小學、初中、高中)人群及其背後的家庭,除展示“超腦少年”們的卓越能力,還告訴觀眾他們為什麼可以這麼優秀。
別人的孩子為什麼這麼優秀
細心的觀眾一定發現了,這檔節目最妙的一個設定,就是將24名選手的家長全部請到現場。
他們兼有雙重功能:第一重功能是挑戰見證者,十期節目,十場挑戰,每一輪都需要孩子們獨自上場,獨立解決,很多家長在過程中對孩子進行了再認識和再發現;第二重功能是話題參與者,他們會結合孩子的挑戰狀況,適時分享培養理念,為現場嘉賓和其他家庭答疑解惑。
節目開播以來,多個家庭範本給觀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個性極為圈粉的馬欽偉,走的是一條“非典型學霸”的進階之路。他今年夏天剛高中畢業,早在去年就憑藉全國奧林匹克物理競賽一等獎的成績,被清華大學姚班錄取。他從小愛好廣泛,愛“玩”而且會“玩”,觀眾在節目中看到的他所展示的程式設計能力,幾乎都是他平日裡自學所得。
父母的放養式教育,給了他充分的自主選擇權。比起學習成績,馬欽偉的父母更注重培養他的獨立人格,從小學起馬欽偉就是自己上下學,這次來《超腦少年團》,父母從頭到尾都沒露面,充分信任,大膽放手。
年僅10歲的高培淇,是《超腦少年團》中年齡最小的選手。他7歲就自學完了高中數學課程,目前已經在學習大學數學,還參加過多次人工智慧專案的開發。
高爸爸就是陪伴高培淇一路進步的“成長夥伴”和“興趣導師”,他跟著高培淇一起學習,甚至考上了資訊學奧賽的教練資格證。
更為難得的是,這位老爸不僅智慧,還很暖心。
節目中,高培淇在一次失敗後落淚,高爸爸如此安慰自責的兒子:“勝利就像糖果,吃多了牙會壞的。失敗呢,就像藥,能治好你的病。加油吧!”說完,他給了兒子一個大大的擁抱。
活潑好動的羅聞章和現實中許多調皮的孩子一樣,被家長批評,被老師質疑,羅媽媽一度被學校建議應該去醫院看看他是不是有多動症。在《超腦少年團》現場接受挑戰時,羅聞章表現地十分關注,90分鐘一動不動。
導演組透露,有一次給羅聞章出了一道程式類的題目,他做完之後特別興奮,到了夜裡1點多都睡不著,甚至在錄製結束後還主動問節目組要了很多題目想帶回家繼續做。
孩子的表現讓羅媽媽特別觸動,她又驚喜又自責,驚喜的是孩子為了熱愛的事情可以如此投入,自責的是之前不該簡單粗暴地將孩子歸結於“有問題”。
以上三個案例,分別對在現實中廣泛存在的圈養式教育、父親的缺位、否定式溝通做出了有力回應。節目播出以來,諸如學霸父母、完美主義、感恩心態、親子交流等諸多衍生話題持續引發觀眾的討論,以至於有觀眾將節目稱為“電視版育兒經”。
“每個家長都希望能擁有一個完美的孩子,每個孩子也希望擁有一對完美的父母,當下親子關係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家長的期待和孩子的熱愛之間的落差”,據《超腦少年團》總導演蔣昕彤觀察總結,“所謂關心則亂,很多時候,家長替孩子做了太多的決定,同時也剝奪了他們獨立成長的快樂。有一句歌詞說‘如果你想要自由地去飛翔,願做你溫暖的翅膀’,我覺得這才是理想中的親子關係。”
節目製片人曉潔表示,一路接觸下來,她感受最為強烈的是這些孩子的“熱愛”。這種熱愛或是被激發的,或是被呵護的,或是被引導的,家長功不可沒。
曉潔特別希望《超腦少年團》讓大家看到“熱愛”被真正喚醒後的不可限量,“這麼多年間,我接觸到了非常多大家認為的天才學霸,他們的共通之處,就是在很小的時候就找準了興趣點,然後就擁有了一個很強大的自驅力。現在好多孩子都有‘空心病’,學習不應是被家長硬性拖拽或者人工催熟的事情,否則一旦成年之後沒人管束,就容易變得無所適從,隨波逐流。因為當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戰的時候,你是戰不動的。”
不要拿我們的過去 來評判孩子的未來
作為一檔立足當下、面向未來的節目,《超腦少年團》在科學家團隊的保駕護航下,結合人工智慧發展趨勢,首次提出“八大未來力”,即抽象能力、逆行力、協作力、分解力、評估能力、創造力、擔當力和解析能力,然後圍繞這“八大未來力”進行賽制設計和專案設定。
縱觀《超腦少年團》的“八大未來力”挑戰,總體有以下三大特點,而這三大特點,或許可以代表《超腦少年團》對於未來教育方向的思考。
第一,人工智慧正在逐步成為新生代的“社交貨幣”。
因為挑戰專案圍繞人工智慧的發展趨勢展開,所以計算機語言、程式設計工具出現的頻率相當高。首期節目中,當“弗洛伊德演算法”被孩子們脫口而出的時候,相信許多年齡偏大的觀眾都有些發懵。
發懵的何止是觀眾們,導演組在和孩子們相處時,也經常被他們前沿的知識體系給震驚到。目前,伴隨人工智慧正逐步成為基礎設施,程式設計教育和stem教育也在高速發展。曉潔認為:“就像我們這一代人嫻熟使用電腦的能力一樣,程式設計正在成為年輕一代的社交貨幣,我們甚至可以從他們的創造力中,想象中國未來10年、20年的發展。借用伊能靜在節目中的金句,不要拿我們的過去去評判孩子的未來,因為他們的未來我們沒去過。”
第二,打破唯成績論,“非智力能力”也是成長的關鍵功課。
《超腦少年團》特別邀請清華大學講席教授、長江學者劉嘉擔任科學總顧問和專案總設計,“八大未來力”是基於社會需要和時代發展所提出的八項能力,所指向的就是未來的中國到底需要怎樣的人才。
值得關注的是,這八項能力中,還包括了逆行力、協作力、擔當力等非智力要素。在節目總導演蔣昕彤心目中,“擔當力”在八項能力中最為重要,“寶藏選手”馬欽偉的表現更是讓她感慨有加。
作為主心骨隊員,馬欽偉帶隊輸掉了“不思議迷局”的挑戰,原本過不在他,但在覆盤時,馬欽偉絲毫沒有甩鍋其他隊友,反而很自省地分析了自己在作戰方針和團隊排程上的問題,這種善於擔當的勇氣感動了現場,魏坤琳教授特別肯定道:“協作力裡最重要的就是擔當力,這一點,你做到了!”
新生代的孩子們生活環境更為優渥,他們從小在高期待、高自尊、高標準下成長,如何更好地與自己相處、和他人相處、與社會相處,對他們來說是一項更加必要的人生功課。從這一點來說,《超腦少年團》不僅立場鮮明地打破“唯成績論”,也有力傳遞了一個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的態度:欲立事,先立人。
第三,和現實強關聯,善用工具解決問題才是真正的“超腦”。
節目現場,少年們用人腦結合工具來完成挑戰,可供選擇的工具非常豐富,從C++、Python、Java、Excel,到各類測量工具、搜尋軟體……也有比較基礎的紙和筆。
為什麼要用工具?因為人的大腦是有邊際的。如節目所言,未來不屬於聰明的大腦,也不屬於人工智慧,而屬於掌握優秀技術、善於使用技術的人才。解法不同,使得《超腦少年團》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無形中也增強了節目的可看性和豐富性。
除了每個挑戰都有一個不同的底層邏輯,這些專案還在酷炫的主題包裝之下,和現實進行了強關聯,例如涉及流調排查、3D列印、空間結構、智慧交通等熱門領域,
他們甚至還能利用一堆基礎零件製造出一部可以打通電話的手機。(
新學期重大變化!如何悄悄拉開差距,這部綜藝給出了“未來力”三個字!)
總導演蔣昕彤表示,我們更多地想讓孩子們動手操作,發揮能動性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他們的表現,也經常超乎我們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