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除了留下了很多優秀的文明成果之外,也留下了很多古城古鎮。尤其這些年旅遊業有著不錯的發展,隨便掐指一算就能在國內數出不下十座知名古城。而那些不是很知名的小眾古城就更是數不勝數了。位於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的平海古城就是這樣一座非常小眾,也沒什麼人知道的古城。
平海古城位於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平海鎮東海村,距離惠東縣城53公里,是一座始建於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海防小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平海古城不大,“城週五百二十丈,高一丈八尺,稚蝶八百七十一,城門四座”幾乎就是平海古城的全部寫照。
但由於平海古城毗鄰南海,東靠紅海灣,西倚大亞灣,佔據了惠州南部海運進出口的關鍵位置,因此這裡向來就是國家重要的海防重鎮。1991年,平海古城入選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的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鎮),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元末明初時期,臨海的大亞灣、紅海灣這一片倭寇連年,盜寇猖獗,民不聊生,是一片人煙罕至的荒蕪之地。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為穩定海邊邊防,鞏固社稷,便派出了大批的花都司到惠州府歸善縣修建城池以抵禦外敵。
花都司駐紮後,周邊的盜寇逃竄,附近的居民在官兵的庇佑下得以修建房屋,興建家園,很快,這裡就聚集了一大批的居民,成為一個小鎮。平海古城的平海來源於朱元璋的“海無永波”,經過數百年的穩定和發展,平海古城的人口數量呈現直線式上漲。人氣鼎盛之時,這裡的商賈雲集,遊客眾多,熱鬧非凡。
烽火遠去後,駐紮的官兵、來往四海的商賈和民眾在朝夕相伴的歲月中,將他們身上攜帶的各地文化元素相互交織,形成了獨特的罕見的濱海文化,直接催生一種罕見的話語體系—軍話。
軍話是明朝時期的一種官話,通常是明朝駐軍衛以及後代使用的語言。當時來平海古城的居民大多數是各地的駐軍和移民,他們大都以明初南方流行的通話-南方官話為交際用語。在這種語言的基礎上,官話融進了粵東居民的粵語、潮汕話和客家話的語調,形成特色的平海軍話。
粵東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曉得平海話,走遍通天下”,可見軍話的覆蓋範圍之廣。不過,由於歷史原因,之前在戌邊境流行很廣的軍話已經逐漸消失,現在全國只剩十多處地方仍在使用,目前已經被列為瀕危語言,主要分佈江浙、兩廣和海南等地。
從210國道沿著半島方向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外表鋪滿紅磚的城門。在歲月的更迭下,平海古城的城牆早已消失不見,只剩下彼此孤立的四座城門依然在守護著平海古城的東南西北四角。
平海古城雖為歷史文化名城,但城內幾乎找不到歷史建築,沒有太多古城的痕跡。城內除了四座老城門,以及居民區裡面的少量寺廟和古遺址外,幾乎都是新修的房屋和建築,沒有一點古城的韻味。很多慕名而來的遊客,看到平海古城的現狀後都倍感失望。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或許平海古城才是一座真正的自然發展的現代古城。這裡沒有經過任何的旅遊開發,沒有特意為了迎合旅遊而去新建一些“古建築”,沒有什麼仿古建築的商業步行街,遊客到這裡旅遊可以看到的一幅典型的南方鄉鎮的圖景,可以看到中國這四十年發展的痕跡,甚至是中國近代數百年的變遷。
平海古城大部分的居民自住房都已經修建成了新式的二三成的鄉村樓房,但是在這些樓房之中,也能看到一些非常有歷史的一層平房,這些是可以看出平海古城原來的古城面貌。
另外,這些新建起來的二三層小樓也非常有時代變遷的特色,有的房子一看就是三四十年前蓋的,有的房子二十年前蓋的,有的是十年前的,也有一些是近幾年才新蓋起來的,不同年代的建築風格是非常不一樣的。
另外,雖然居民自己的房子都已經翻新成了更適合現代人居住的樓房,但是古城裡面的一些公共建築還保留了原來的歷史建築的面貌,比如說一些寺廟以及宗廟祠堂等地方。而從這些建築之中也能看到一些中國宗族文化的端倪。
再加上那些已有數百年曆史的城門樓,這所有的建築就能勾勒出一幅歷史發展的面貌。不同時代的建築,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風格都匯聚在這一座小城之中,才真正令人感慨。
所以說,如果對建築風格的演變感興趣,或者說對南方宗族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平海古城還真的是一個很值得一來的地方。但是如果只是想旅遊放鬆,找個人多的古城逛逛街 ,購購物的話,沒有任何旅遊開發的平海古城可能就真的不是一個很好的去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