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實施後,72.7%受訪家長表示教育焦慮有所緩解。
什麼人,一旦和“囤積搶購”掛上鉤,肯定會被扣上“非理性”的帽子。只是,萬萬沒想到,這個搶購囤積的物件,居然是教輔材料。
也不知道是哪陣風攪動了家長的神經,讓他們開始杞人憂天起來。但真正說這是空穴來風,肯定他們也不認同,在他們自己的心目中,這類人都是有極強的嗅覺和大能量的。
或許,這一次“心動”的出發點,來源於一則通知:9月,教育部印發《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材料管理辦法》,提出對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材料實行線上和線下、學科類和非學科類培訓材料分類管理。
按道理說,這也是“雙減”政策的補充細則,針對的主要還是校外的輔導機構,可還是有敏感的家長,把這些規定和教輔材料掛上鉤,認為再不買,可能以後就買不到了。對此,教育部門的回應很簡單,“完全沒必要”。
我們自然理解這些敏感的家長的心情,在他們看來,一旦政策收緊,孩子沒課上,沒題刷,也請不起一對一家教,那孩子的成績肯定是沒有保障的,因此,他們開始焦慮起來,天天琢磨著,怎麼給孩子提供保障,補充營養。
這類的家長有多少,不好統計。我倒是想起來最近的一則新聞資料,“雙減”政策實施後,共青團中央宣傳部和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開展了“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家長‘雙減’政策態度”調查,在五十多萬的受訪者中,72.7%的受訪家長表示教育焦慮有所緩解,(34.3%的受訪家長表示緩解很多,38.4%受訪家長表示緩解一點)。另外,有6.5%的受訪家長表示更焦慮了。15.1%的受訪家長表示沒怎麼緩解,5.7%的受訪家長表示一直都不怎麼焦慮。
我們姑且認定,這些囤積搶購教輔的家長,來自於這6.5%的人群。對此,我想說的是,教輔材料不是食鹽,也不是生活必需品,完全沒有必要搶購。再者說了,家長也不都是好廚子,你不一定就會利用這些食鹽,更何況有些家長,根本就不吃這些“食鹽”。
我說這些,自然是有依據的,我下面就來說說,為什麼教輔材料沒有必要搶購。
- 版本不同。
現在市面上或者網上有很多的教輔材料,但哪怕仔細甄別,也有可能買錯。因為全國各地的學生,用的教材是不盡相同的。許多地方用的都是地方版本,還有的用的是校內教材。但一旦上傳到網上,單純看材料,根本就沒辦法區分。如果一股腦地全盤接受,不但給孩子增加了負擔,或許還可能做了不少無用功。
- 年份不同。
好在,近幾年由於部編版的推出,至少在語文這一學科上,教材已經全國統一了。但即使是同一個版本,也是有細微的差別的。因為,即使是同樣一個教材,也涉及改版的問題。我們在選購教材教輔的時候,老師經常會強調一句話,要買“最新的教輔教材”,如果不小心買到舊版本,往小了說可能生字不一樣,往大了說,甚至於某一篇課文都不一樣。這還僅僅說的是語文教材,更別說其他版本了。
- 質量不同。
而且,現在市面上的教輔材料,真的是琳琅滿目(泥沙俱下),我們做家長的不都是有這個能力,可以給孩子挑選出合適的教輔材料。如果你僅憑觀感買了一份錯誤百出的教輔,你說這樣的訓練,對孩子能有什麼幫助呢?
就像前面說到的,你“食鹽”是搶到了,但真正吃這些的,是你的孩子,你就不怕齁到孩子?
- 基礎不同
更不要說,每個孩子的學習情況不一樣,每個家長的學歷也不盡相同,不是每個家長,都可以對孩子的輔導,做到信手拈來的。大部分的家長,只是懂得給孩子報班,給孩子買試卷,但這些班效果怎樣,這些試卷怎麼利用,即使不是不聞不問,至少也是一頭霧水,一問三不知,那你“勞民傷財”地搶購了這些東西,到底是為了孩子好,還是害孩子呢?
說這些,也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面對雙減政策,內卷形勢,可能所有的家長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焦慮,但這些焦慮應該是轉化成動力,而不是非理性的“蠻力”。
尤其是教輔資料這塊,大家大可不必過於擔心,自從一科一輔出臺後,我們的教輔市場基本上已經趨於穩定,校內的我們可能沒有選擇權,校外的自主權,只要你有時間,有精力,圖書市場的大門,永遠為你敞開,突擊搶購是完全沒必要的。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雙減政策之後,你還焦慮嗎?歡迎留言說說你的看法。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