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的核心是什麼?透過現象看本質,這裡是缺舟也渡人”
日前,教育部召開了一次會議。
主要針對的現象和議題就是有家長擔心買不到教輔教材。
從而選擇囤積輔導材料的現象。
對此教育部相關責任表示家長現在沒有必要擔心。
因為這些培訓材料一般區分管理為兩種,一種是學科類,另外一種是非學科類。
當然了,需要關心的就是學科類的。
而針對於這個,學科類方面實行雙稽核制度。
也就是說在培訓機構自行審查的基礎上,還有教育部門再進行審查。
只有經過這兩道檢查之後,所透過的材料才是在適應性上最有保障的。
同時也提醒,培訓材料不是越多越好。
要優中選優,精中選精,不要大量囤積未經稽核的輔導材料。
要把減輕孩子課外負擔作為首要目標進行考量。
缺舟:
這樣的想法確實很好。
對於學生減負,也是一種非常明智的做法。
畢竟小學生瓶底厚的眼睛,比人還重的書包,確實讓人十分難受。
但是我覺得觀念上還有制度上不加以改變,你只是要求減負。
作用效果並不明顯。
口號是有了,但是實際行為方面呢?
學校減負了,家長不放心,因為客觀因素決定了。
現在應試教育是我國目前乃至以後很長一段時間,人才選拔最為相對公平的方式。
而考試所需要的是什麼?是分數。
分數的獲得又是靠什麼?學習。學習的來源是什麼?書籍。
書籍在課本上獲得不到的,從哪裡來?課外培訓資料。
就是走入了這樣的一個循壞。
你可能不給孩子買了,但是其他人抓住機會買買買。
反正學習這個東西,努力,就會有收穫。
你不用管是隻體現在紙面上的,還是體現在升學分數上。
那就是所需要的。
我個人覺得與其說是減負,都不如說是歸納總結。
對於資料的選取更加慎重,選取優而精的。
更為重要一點是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
因為家長不是孩子,去考試的也不是家長,而是孩子。
只要是孩子自己知道了什麼樣的該學習,什麼樣的不該學習。
那些是自己已經明白的,哪些是不明白的,做出一個針對性選擇。
這才是最重要的。
快樂,是孩子的想法,但不是學校擇生的硬性標準。
一個關在房間裡思考的小大人,和一個玩馬糞都會快樂的孩子。
你是學校你選哪一個?
凡事不能太過火,要取到合適的區間和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