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暑島周圍都是海水,島上為何卻能發現淡水?七分天意三分人力
熟悉南海地理的朋友們都知道,永暑島周邊都是海水。按理說,永暑島島上不大可能發現淡水資源。然而,永暑島上還是發現了堪比石油的淡水資源。
圖|永暑島前身永暑礁
永暑島為何能發現淡水資源,筆者概括將其為七分天意三分人力。永暑礁上為何能發現淡水資源的“七分天意”,2020年高考文綜Ⅰ卷第7、8題已經給出了答案,如下圖所示:
圖|2020年高考文綜Ⅰ卷第7題
熟悉不?筆者也是文科出身,看了半天才勉強選出了理想的答案:第7題選C。到了第8題,筆者有點茫然不知所措,選了個A。
圖|2020年高考文綜Ⅰ卷第8題
筆者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對了一下答案,結果差了個十萬八千里:7選B、8選D。這又是怎麼一回事?筆者查閱相關資料,才知道別有洞天。第7題選錯還真不虧,筆者壓根沒去認真的看參考圖,這也是筆者當年的老毛病,做文綜全憑感覺。
參考圖為我們提供了3個重要資訊:
其一、淺層地下水從外到內鹽度逐漸降低,形成了一個被海水包圍的淡水區域;
其二、人工島上的淡水來自於降水,且要求降水均勻,不能忽大忽小。很明顯,永暑島的天氣是熱帶海洋性氣候,降水量相對均勻;
其三、淡水與海水之間,需要達成某種平衡,特別是淡水體需要生存空間,這就要求人工島擁有足夠寬的寬度;
圖|南海人工島
基於此,筆者才明白第7題為什麼要選B。至於第8題,筆者瞭解到人工島上的淡水都是淺層水,不存在取水難度大、開採週期長的問題。再者,淡水資源的口感與解決缺水問題相比,很顯然口感差一點算不上什麼大問題,只能選D了。
其實,這兩道題都是立足於一個大家頗為陌生的概念:淡水透鏡體。這個概念比較抽象,筆者樂於用圖片來展示,如下圖所示:
圖|淡水透鏡體
結合2020年高考文綜Ⅰ卷中的配圖,我們不難理解什麼是淡水透鏡體。之所以會形成兩邊薄中間厚的特點,主要是因為淡水、鹹水的密度差異所導致的。
淡水透鏡體的形成,與島礁的地質條件密切相關:珊瑚礁年代晚、無次生髮育、未固結沙礫積層中,地下水流為粒間孔隙流。永暑島便符合這一標準,底部為溶蝕灰巖,包含大量的溶洞和孔隙,對水具有很強的滲透性,便於形成淡水透鏡體。
圖|永暑島淡水資源生成示意圖
永暑島能夠發現淡水資源,除了七分天意還有三分人力,筆者將其概括為兩個“得力”:
其一、基建得力;
上文提到淡水透鏡體形成對寬度有要求,這就決定了南海第一大島美濟礁存在淡水透鏡體可能性不大:狹長的島體並不利於淡水透鏡體的形成。
永暑島則不一樣,自2013年開始吹沙填海之後,沒過多久面積就達2.8平方公里,平均寬度就達到了1公里,淡水儲備條件優於兄弟島礁。
圖|永暑島全景圖
永暑島建設者並沒有完全寄希望於上天恩賜,而是先期解決了海水淡化技術難關。援引2016年資料,海水淡化系統就已經突破了日產淡水60噸大關,恰好是永暑島發現淡水資源的時間前後。
其二、永暑島生態保護得力;
永暑島在吹填形成陸地後,施工方就立即著手實施了“藍、綠、淡”工程,即養護海洋生態系統保護珊瑚礁、植樹種草固砂造綠、淡化陸地改善生態。
特別是植樹種草固砂造綠非常之不容易,所面臨的工程是在無土壤、無養分的島礁上展開的。
儘管如此,永暑島建設者還是栽種了馬尾葵、羊角樹、木棉、櫻桃、棕櫚等近20種植物。而高中地理教科書告訴我們,樹木有著涵養水源的作用。
圖|南沙生態保護工程
永暑島淡水來之不易,更應該重視保護,而不是想著如何去採用。正如2020年高考文綜Ⅰ卷第8題的答案一樣,人工島因面積較小,淡水資源儲量較少,用一點就少一點。
其實,筆者的擔心是多慮的。珍惜稀缺的淡水資源,這已是南海島礁上的軍民共識。然而,網上不乏誇大永暑島淡水資源作用的措辭,最主流的說法就是至少夠6萬人使用,這明顯是在不負責任的博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