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李茂佳 喻言
在重慶市合川區淶灘古鎮,二佛寺依山勢而建,靜靜隱秘於此。寺廟裡大大小小共1700餘尊石刻造像,都在生動體現著宋代石刻藝術的特徵。
9月中旬,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推出“你不知道的川渝秘境”系列報道,尋訪四川、重慶兩地的石窟石刻等古蹟,挖掘這些名勝背後的“秘境”故事。這一站探秘,我們來到了重慶合川淶灘古鎮,揭開千年寺廟——二佛寺的神秘面紗。
始建於晚唐 依山勢而建的摩崖造像
淶灘二佛寺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合川淶灘古鎮,依山勢而建,面朝渠江,存於古樸的二佛寺下院內。這裡是中國罕見的佛教禪宗造像聚點,也是全國最大的禪宗道場之一。
史料記載,二佛寺始建於唐廣明二年(公元881年),興盛於宋代,歷經多次擴建修葺。寺內現有42龕窟共計1700餘尊石刻造像,均為宋代造像,造型生動、栩栩如生,是唐宋時期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進入二佛寺大殿,最顯眼的摩崖造像莫過於藉助山體鑿築而成的釋迦牟尼像。整座造像依巖鐫鑿,寶相莊嚴,氣度不凡。通高12.5米,手掌寬2.13米,足趾共寬1.47米。
根據寺內明正德十三年《重建鷲峰禪寺記》石碑記載:“全蜀大佛有三,而宕渠淶灘鎮曰鷲峰蓋其二佛也”。當地文管部門由此推斷,在巴蜀境內,共有三尊大佛,樂山大佛排名第一,故稱“大佛”;淶灘“鷲峰禪院”的大佛排名第二,因此俗稱“二佛”。
雕刻細膩 中國石刻藝術第三個高潮的典型代表
居於寺內北巖峭壁正中的釋迦牟尼像,頭部至肩為圓雕,身軀為高浮雕。頭飾螺髻,兩耳垂肩,豐滿圓潤,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現內衣錦結,衣褶流暢,有飄逸感。左手撫膝,右手施說法印,雙腳自然下垂,面帶微笑,彷彿正在講經說法即“說即不說,不說即說”的禪定之境。
據介紹,釋迦牟尼肩部以上為圓雕,但因採用了善跏趺坐這種形式,使頭部與身子略向後傾,穩定性加強,數百年來碩大的頭產生的壓力聚集頸部,佛像卻安然無恙。由於佛像重心後傾,人們因視角原因,不但不會感到壓抑逼人,反而覺得佛祖的高大莊嚴而不失慈祥。
除釋迦牟尼像外,寺內南、北、西三面石壁分別雕刻著大量神態各異惟妙惟肖的菩薩、羅漢、僧眾群像,共編42龕1760尊造像,記載了約20餘則禪宗公案。畫面生動活潑,構成了一副宏偉壯觀的禪宗大道造像群體。
“淶灘二佛寺摩崖造像,人物造像比較內斂、含蓄,雕刻技藝比較繁複、細膩,人物線條、衣紋線條也比較流暢。它和大足石刻摩崖造像基本上是同一個時代,都生動體現了宋代石刻藝術的特徵,是中國石刻藝術第三個高潮的典型代表。”合川區文物管理所副所長王勵表示。
興於晚宋 民眾募捐建造而成
據史書記載,晚宋時期,隨著當地經濟發展,淶灘二佛寺香火愈發盛,寺院便組織繼續開鑿佛像,其中相當一部分資金來源於民眾的募捐。因此,淶灘二佛寺摩崖造像既是禪宗弘法的道場,又是滿足普通民眾精神信仰的一處水陸道場。
“淶灘二佛寺造像的中心內容,表現的其實是眾菩薩、比丘弟子、羅漢等在聆聽釋迦牟尼講經說法的傳說故事。“王勵介紹,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在靈山講經時,曾拈花示眾,聽法者都未領悟出其中的奧秘,只有迦葉尊者心領神會,並微微一笑。佛主知道他已領悟,於是傳法於他,由此開啟禪宗一門。
古往今來,見過二佛寺摩崖造像的專家學者都不禁讚歎稱奇。著名石刻專家、敦煌石窟藝術研究院院長段文傑先生題詞稱讚:“淶灘摩巖造像,宋代石刻藝術精華;淶灘羅漢造像,石刻藝術的瑰寶。”世界銀行的文物專家科羅多先生說:“我考察過許多國家的石刻,但淶灘摩巖造像使我驚訝,它完全可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新舊共存”狀態進行修復 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長河流淌,時光慢慢侵蝕著“二佛”及其他摩崖造像,從2012年開始,淶灘摩崖造像的修復與保護工作啟動。怎麼修?修成什麼樣?成為大家關注的問題。經過方案比選,工作人員最終決定以“新舊共存”的狀態,對摩崖造像進行修復。2020年的8月,修復工程竣工驗收。
“這次對二佛寺維修的過程,讓我感受到文物的維修不單單是一個科學的過程,更多的是眾人參與,人文交流的一個過程。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們首先需要建立一個監測體系,用來觀察金箔在高溫高溼的環境下,儲存狀態到底怎麼樣;其次我個人認為整個屋面,包括周邊的環境還需要進一步整治。”淶灘二佛寺維修與保護專案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考古發現,淶灘二佛此前也經歷過七次修繕。歷史上,每次修繕淶灘二佛,施工人員都會把前人維修的狀態保留下來,再進行修復,力求完整無誤地保留歷史資訊。
2006年,淶灘二佛寺正式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經千年滄桑的二佛寺, 在宗教、歷史、考古、石窟等學科方面,都是一座有待發掘的寶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