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山東文物故事,守護齊魯文化根脈”徵文、短影片大賽詳情請點選約稿函:
大賽|好客山東邀您用文字和鏡頭為山東文物代言
散文 / 張景龍
1982年,蓬萊縣第二配件廠在原登州府城北城牆遺址施工中發現兩門鐵炮,蓬萊閣管理處從廠長呂順興處徵集,安放在蓬萊閣景區水門東、西炮臺。兩門鐵炮屬紅衣炮型,生鐵材質,長度超2米,炮身有數道炮箍,中段鑄有一對炮耳,炮尾呈漸細螺旋狀,分佈有鑄造澆口,炮身前段陽鑄銘文,銘文內容分別是“大清道光二十一年孟夏,山東巡撫託、登州總鎮玉督制,大炮一位重二千斤,登州府知府諸鎮監造。”“大清道光二十一年孟夏,山東巡撫託、登州總鎮玉督制,大炮一位重六千斤,登州府知府諸鎮監造,福建匠人林□□鑄。”兩門鐵炮是託渾布在登州籌辦海防時所鑄造的大型鐵炮。1997年,蓬萊閣管理處又從菏澤市鄉村徵集了一門“兩千斤”鐵炮,也是託渾布在登州鑄造的同類型鐵炮,現藏於蓬萊閣景區蓬萊古船博物館。
這三門鐵炮與中國近代歷史上一場重要的戰爭——鴉片戰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1840年6月,英國主動挑起鴉片戰爭,隨後戰事迅速波及中國沿海地區。登州作為拱衛京師的重要海上屏障,自然成為中國海防建設的前沿陣地。
當時的登州海防極其薄弱,連湖廣道監察御史焦友麟在奏摺中都提到:“登州沿海炮臺不下百餘處,日久殘圮,並不認真修築,不過外加塗飾,適觀而已。更有鎮海炮位舊臺,據水城之北,正當海口要害,土人呼曰‘望海樓’,近已漸就湮滅,移炮於府城北門,竟置於無用之地,亦不思修築,以鎮巖疆”。危難之際,朝廷派山東巡撫託渾布籌備登州海防。
對於英軍艦炮的巨大威力,託渾布有著清醒地認識。他認為沙性鬆軟,炮彈落至於上,可抵消其爆炸時產生的殺傷力,於是,命人購買麻袋幾萬條運至登州,以麻袋貯沙土,修築起高過城垣的沙城。最終 “自西山口起至迤東之太平灣止大小沙堤共長二千二百三十二丈,高者三丈五尺,根寬六丈,頂寬八尺有奇;低者一二丈不等,根寬三丈,頂寬五尺”。託渾佈設計的沙城除具備隱蔽功用外,亦兼備近岸區域性反擊功能,即在沙城間段空闊之處安放炮位。
當時登州原有火炮陳舊落後、重量輕、數量少。據《光緒增修登州府志》記載鴉片戰爭前夕登州營重型火炮數量:“三千斤大炮一位、兩千斤大炮一位、一千三百斤大炮一位、八百斤大炮八位、一百五十餘斤威遠炮二十四位、一百五十餘斤滅寇炮十九位”。因此,登州海防增添重型火炮勢在必行。
託渾布在山東省內招募鑄炮工匠,並鑄造出“兩千斤”大鐵炮。但對於鑄造“六千斤”這種重型火炮卻束手無策。當託渾布得知福建省已造出“六千斤”大鐵炮的訊息後,立即派人去福建學習鑄炮技術,並從該省招募工匠赴山東協助鑄炮。對於招募福建工匠赴登州鑄炮一事,託渾布在多份奏摺中均提及:
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奏摺:“臣前擬添鑄六千斤大炮,因東省無諳練匠人,聞閩省開爐鑄造。現有能手專弁兼程赴閩諮調……約計閩省炮匠指日可到,即當不惜重費購備銅鐵如式添造六千斤大炮,預期多益善,以示有備無患”。
道光二十一年三月份奏摺:“臣現在購匠設局,擬添鑄六千斤大炮,……臣先期分飭委員,趕赴各處購買生鐵二十萬斤,陸續運赴登州,一俟閩省匠人到東,即多僱本省鐵匠,令閩匠指示造法,迅速鑄造”。
道光二十一年三月初九日奏摺:“……並據赴閩委弁稟報,所借鑄炮工匠林啟福、林得銓等,已於二月初二日自閩起身,兼程前進,諒指日可到”。
道光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二日奏摺:“查前調閩省炮匠現已到登,當即開工”。
值得注意的是,奏摺中特意提到閩省兩位工匠的名字—“林啟福”和“林得銓”,而在蓬萊水城“六千斤”大鐵炮的銘文中也出現了“福建匠人林□□鑄”的字樣,這不僅直接證實了“閩省炮匠參與鑄造水城鐵炮”的史料記載的真實性,而且銘文中提到的“福建匠人林□□鑄”則極有可能是“林啟福”或“林得銓”的其中一位。
歷經近一年的時間,登州鑄炮工作順利完成。據《蓬萊市志·軍事篇》記載,登州駐軍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新鑄火炮數量為:“八千斤鐵炮六位;六千斤鐵炮十位;兩千斤鐵炮二十三門”。這批鐵炮最初被安放在沙城空曠處,鴉片戰爭後被移入登州府城北門炮局內,每年定期操演。隨著戰後和平的來臨,登州火炮定期操演的規定很快便在天朝苟安的思潮中廢弛。美國傳教士安娜·普魯伊特回憶起甲午戰爭中日本軍艦炮轟登州府的場景:“戰鬥開始迫近了,我們聽到了從不遠的海軍交戰處傳來的炮聲。城裡的父母官們驚慌失措,他們打開了城牆上的武器庫,抬出了自1862年太平軍造反以來一直封存的大炮”。1895年1月18日,甲午戰爭中,日本海軍軍艦“吉野”號發射的一枚啞彈正中蓬萊閣後壁託渾布題寫的“海不揚波”碑,碑文 “不”字被擊毀,“海不揚波”遂成“海揚波”,這是對晚清海防建設何等諷刺!
蓬萊水城城牆上仍然擺放著數十門清代鐵炮,但“文革”期間全部流失。幸運的是,如今這三門大鐵炮再次重回人們的視野中,它們猶如飽經滄桑的老者,默默地守護著眼前這片英雄的熱土。蓬萊水城大鐵炮作為鴉片戰爭時期登州海防史的珍貴文物,見證了晚清時期山東人民保家衛國、抵禦外侵的堅強意志,為研究這一時期山東海防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作者簡介
張景龍,蓬萊閣景區管理服務中心文博館員。
來源:海岱文化
煙臺市蓬萊區文化和旅遊局
整理釋出
蓬萊旅遊諮詢熱線
0535-561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