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郵票
還記得二十多年前,我剛剛步入工作崗位,每到年底,預訂明年郵票年冊的時候,郵局裡人頭攢動,喜愛集郵的人們排起一眼望不到頭的長隊,望眼欲穿的期待著早日交錢,把明年的郵票年冊拿到手。郵局櫃檯前,郵票、小型張、年冊、首日封鱗次櫛比,令人目不暇給。那種熱鬧的場景堪比過年。
記得那時我懷揣著微薄的薪水卻迷上了集郵,無論從趙湧郵票社郵購還是託關係找郵票公司購買緊俏的小型張,我都迷得如醉如痴。瘋狂的結果是,檔案櫃裡塞滿了十幾本集郵年冊和十幾包成封的小型張,還有一大批如《齊白石作品選》、徐悲鴻《奔馬》、《牡丹亭》等珍貴的套票,每到週末拿起放大鏡我總是看得如醉如痴,寢食俱廢。
快樂的日子總是那樣風馳電掣,隨著手機、電話等現代通訊方式的飛速發展,書信往來成為一種奇葩,隨之郵票開始淡出市場,集郵成為稀奇的場景,郵票更是被束之高閣。
幾年前我到北京出發,順路去了一趟當地最大的福尼特集郵市場,偌大的幾層商場里人煙稀疏,許多店面都冷冷清清,數不清的郵品與錢幣都在櫃檯內遭受著冷遇,回來的路上我的心涼透了,唉,這才幾年,省吃儉用買的郵票幾乎成了廢紙,我真是昏了頭。
再後來,為了生活,我處理了大部分郵品,只留了年冊作為念想,每到陰雨天閒極無聊的時候拿著放大鏡欣賞一番,回憶起當年傻二一般心急火燎的為了一套《咕咚》小本票與別人激烈的爭執,只能發出一聲訕笑,送與流年。
二、小人書
儘管小人書的收藏並沒有花費我大量的資金,但它卻曾經帶給我最多的快樂,為我開啟了知識的海洋,引導我走上了繪畫的道路,讓我瞭解了歷史上很多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小人書功不可沒。
那幾年父親在濟南工作,每次長途跋涉回家一趟,總是從鼓鼓囊囊的提包裡拿出花花綠綠的小人書,例如《西遊記》《成語故事》等,我和兩個弟弟立刻陷入昏天黑地的爭奪之中,大家各自刻了一枚橡皮圖章,互相蓋上宣誓自己的主權,還準備了精美的箱子,把重要的小人書鎖上才放心去睡。
在收藏的巔峰時期,我曾經擁有兩大木箱大約400多冊小人書,每天沉浸在圖畫的海洋裡什麼美食都難以把我拉走。小學六年級時一次體育課,聽說新華書店來了一套全本《三國演義》,我的眼裡綠光都要冒火了,心急火燎回到家,編了一長串理由哀求父親,手裡攥著滿是汗水的10元錢飛奔到書店,把一套裝幀精美的“三國”請回家中,視若珍寶,多少個小夥伴來借我都藏入密室秘不示人,那是多大一筆財富啊!
一晃三十年過去了,某次搬家,在如山的物品中發現了一摞摞落滿灰塵的小人書,我查了一下只剩四十多本,滿懷狐疑的問母親,我那幾箱子小人書呢,就剩這麼多了?媽媽才告訴我,鄉下的表弟前年春節來玩,拿走給孩子們了,我捶胸頓足,後悔不迭,那是我十幾年的珍藏啊!多麼痛惜的損失啊!從此以後,無論小人書在收藏市場上成為新寵,還是精品《三國演義》連環畫增值數千,我再也不提一句,因為說起來都是淚,想到處全是傷,清風明月,隨它去吧。
三、雜誌
隨著我從小學步入中學,雜誌取代了小人書成為我的最愛。夏冬兩季,每逢訂閱雜誌的日子,總是我努力攢錢,精心謀劃的選刊時間,第一批關注的是《少年文藝》《語文報》;隨著閱歷的增長和對文學的熱愛,我又迷上了《民間文學》和《讀者》《小說選刊》,我最初的文學素養,也是從雜誌裡吸取的。雜誌不同於文學名著,短小精悍的文章也能明白許多道理,沒有大部頭的嚴肅說教,娓娓道來,侃侃而談,潛移默化中學到很多知識。
雜誌看得多了,憧憬走上文學之路的我還曾經躍躍欲試,摘抄了一大批編輯的郵箱、投稿地址,信心滿滿的寫過一批文章傳送過去,好像碼字賺錢的時代馬上就讓我的文學夢成為現實。然而結果不言而喻,從石沉大海到大海撈針,那些郵件有去無回,甚至退稿信都難尋覓,我才知道“雜誌都是蒙人的”,不要幻想編輯昏了頭會欣賞你吧。
但是雜誌畢竟不是名著,新報刊沒來時翹首以盼,滿心歡喜看過去束之高閣,等到書架上充斥著舊雜誌的時候,它們距離廢品收購站的距離也越來越近了。流年如沙漏般一去不返,我的那些曾經愛不釋手的雜誌卻多數已經不知所蹤,杳如黃鶴。最後留在書架上的,還是《三言》《二拍》《紅樓夢》這些經典,現在才明白,快餐確實可口,但是缺乏營養。小米粥乏善可陳,危難時卻能救命。
好像剎那間,街頭巷尾的報刊亭都找尋不見,郵局裡訂閱報刊的櫃檯葉門可羅雀,雜誌熱銷的時代一去不返。人們的熱情,都被手機、電視、遊戲、網路這些新歡熱寵籠罩其中,新媒體時代到來了,雜誌好走不送。
四、磁帶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隨著港臺流行歌曲風行大陸和錄音機的大量普及,磁帶成為年輕人必備的文化消費品。除此之外,家裡的老年人頗多戲迷,戲曲和輕音樂的磁材也很暢銷。記得那時我剛畢業兩年,隨著施工隊去天津負責室內裝修設計工作,那時我買了一臺小型盒帶錄唱機,戴上耳機聽歌真是一種享受。
在工作閒暇之餘我去小海地市場閒逛,盡然在那裡看到許多攤販都擺滿了各大流行歌星的磁帶,許多都是小城市很難買到的稀罕貨,如韓寶儀、鄺美雲、鳳飛飛、趙傳,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儘管收入不高我還是“瘋狂搶購”,花了小半個月工資。
我對流行音樂的粗略熟悉就得益於這些毫不起眼的磁帶,第一次瞭解了搖滾樂、四大天王、甜歌皇后、情歌王子這些新名詞。後來回到家鄉,唱片音箱店是我最愛光顧的地方,家裡專門買了櫥櫃滿滿當當擺了個不亦樂乎。錄音機裡整天都是“啊… 來來來來跳舞,腳步開始搖動,不管伊是誰”那些令人陶醉的閩南語歌曲。
然而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VDD、錄放機、DVD、電視等新的娛樂媒介隨著時代發展進入千家萬戶,磁帶因為不易儲存,播放多了容易卡帶以及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天生劣勢成為市場的棄兒。那個時候人們普遍沒有收藏意識,許多珍貴的限量版、紀念版磁帶就這樣隨著搬家、處理廢品、衛生清掃流向了爪哇國去了。
然而,感謝磁帶,讓我愛上了音樂,陪伴我走過了殺豬刀一樣的青春歲月,那些懵懂的無知的日子,歌聲響起來,人生多精彩……
五、明信片
在我的求學時代,每年的教師節都是挑選明信片的日子,學生們懷著樸素的感情,雀躍歡呼著去小城東面的批發街,那裡有數百種明信片可供大家挑選。
商家很會做生意,那些專為為教師節題材的明信片裝幀精美,圖案清新,一張張都讓大家愛不釋手。孩子們在明信片背面寫上自己對老師的祝福話語,或者畫上幾朵鮮豔的花束表達自己的虔誠,感覺這樣的慶祝環節真的太珍貴了。
等我迷上了集郵,才知道明信片有明確的分類,許多商家印刷的明信片寄信可以,卻沒有任何收藏價值。只有那些帶著正規編碼或成套的明信片才是寶貝,於是喜愛繪畫的我又迷上了明信片收藏。經過幾年的努力,類似祖國風光系列、《梅蘭芳》等珍品都被我收入囊中,這著祖國風光的綺麗山河,欣賞著京劇大師的經典劇照,感覺明信片真是方寸不大,包容萬千啊。
由於明信片沒有面值,更沒有正規的流通渠道,它的變現能力甚至不如郵票,於是這種小眾收藏品的市場越來越狹窄,明信片逐漸在人們的記憶力逐漸淡化,直至消失。又到了教師節的日子,我很好奇地問女兒,你給尊敬的老師們也寄發明信片嗎?女兒神秘的粲然一笑:“那是哪年的老皇曆了,現在都發微信了,我的老爸!”
某日翻出中學時候的同學紀念冊,偶然在夾層裡發現了初戀女友從濟南寄給我的一張明信片,看著那娟秀的字跡和真摯的激勵話語,我多年記憶的閘門轟然開啟,如今天各一方都已娶妻生子,組建家庭,這張小小的明信片曾經帶給我多少快樂與希望啊。別了,那清純如水的中學情誼,如風飄逝。
六、影碟
從愛好上來說,我也許是一個見異思遷的人,從童年的連環畫、中學的雜誌、上班後的磁帶,再到結婚後對影碟的痴迷,熱火一樣的青春好像永遠都那麼活力無限。當然這一切要得益於城市裡無處不在的音像店和影碟商店,各種各樣的電影、演唱會、CD唱片、DVD藍光影碟應有盡有。
港臺影星我最愛周潤發、成龍和周星馳,於是無論是不是正版,搶購一張先睹為快,正是這些珍貴的碟片是我欣賞到構思精巧、影星閃耀的香港警匪和功夫、喜劇等多個門類的藝術形式,大開眼界。家裡的DVD影碟機整天忙個不停,每到陰雨連綿的日子或者雪花飛舞的隆冬,窩在家裡和老婆欣賞小馬哥笑傲江湖的傳奇,何嘗不是一種享受。
那些正版DVD電影和碟片包裝精美,為了方便,我買了幾套厚厚的影碟收納包,把影碟塞得滿滿登登,翻閱起來十分方便,回憶起來,那是多麼奢侈的“燒錢”歲月啊!畢竟正版影碟價格不菲,每月幾百元的花費平時不顯山漏水,年底一彙總經常傻眼,為了這些和婦聯領導經常產生內部衝突,到了氣頭上我的影碟總是容易受傷的倒黴蛋。
一氣之下我關上了繼續購買的閘門,埋頭去研讀古典小說了,剩下的一批精品影碟藏到儲藏室裡再也不敢招搖示眾。我偷偷地想,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哪天追得不緊了我再慢慢欣賞。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一批下載軟體風行網路,如迅雷、風行、BT種子等等,所需要的絕大部分電影資源都能下載,儲存在電腦上想看就看。影碟一夜之間被打入冷宮,成為失寵的妃嬪。又過了幾年,電腦上甚至取消了DVD光碟機,影碟回家的路都堵死了。
每當我翻著桌上厚厚一本演唱會和港臺電影的影碟時,都想起當年錄影廳裡與夥伴們血脈賁張的欣賞港臺電影的激情歲月,《鷹爪鐵布衫》《蕭十一郎》,那些武林高手的對決多麼經典,扣人心絃;那些陰雨天窩在音像店裡翻找歐美大片的日子多麼瀟灑悠閒。
現在人到中年整天為了生計奔忙,整天累得昏天黑地,當我想看影碟的時候,我也沒時間,心裡面好煩,原來最幸福的,就是回不去的當年……
七、電話卡
與郵票容易破壞品相,只能深藏閨中不同,電話卡由於製作材質不同,易於儲存,同時由於手機的暢銷,逐漸成為一種熱門的收藏品。電話卡與銀行卡好像一對孿生姊妹,外形相似,材質相近,尺寸基本一樣,圖案甚至比銀行卡精美,因此廣受藏家好評。
許多電話卡都是電信部門發行,邀請名家設計,而且帶有面值,其藝術價值個人認為僅次於郵票,但是又比郵票容易普及,這也算是天生的優勢。但是收藏電話卡需要一定的資金實力,很多稀有的電話卡品種本地根本看不到,只能網購或找藏家交換。對於我們這種一沒資金,二沒渠道的擁躉,只能透過電話卡圖冊飽飽眼福了。
與集郵同樣道理,成套的電話卡更有收藏價值,題材也很重要,類似“四大名著”、“歷史人物”“名勝古蹟”、“文物藏品”等圖案的電話卡最受藏家歡迎。同時,電話卡沒有國界,世界各國各種圖案的電話卡令人炫目,我們只能選擇一個專項進行有目的的收藏。
支付寶、微信等電子支付的流行,使得手機充值不再依靠電話卡這一渠道,許多通訊公司的櫃檯裡也找不到精美的電話卡出售了,正因如此,存世的電話卡顯得更為珍貴。據報道說,電話卡已經成為郵票、錢幣以外的第三大收藏品,好後悔當年沒有多買一些壓箱底了。
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這個規律,它他在你身邊司空見慣的時候,你絕對不會珍惜,然而時過境遷,有一天它飄上雲層,你望塵莫及的時候,才會後悔當年為什麼沒有好好珍惜。小小一張電話卡也是同理,恰如我換過很多手機,只有現在還在用,淘汰的去哪兒了?天知道
八、掛曆
不記得從哪年開始,掛曆取代了那些張貼在牆上的年曆宣傳畫,掛在一家家客廳裡。掛曆印刷精美,裝幀考究,題材豐富,價格普通家庭都能接受,因此成為普通人家的重要裝飾並不奇怪。我因為自幼喜愛繪畫,總是攛掇父親去新華書店購買那些名家繪畫題材的掛曆,既能用來藝術欣賞,檢視日曆也很方便。
那些年掛曆也成了明星們暗中較勁的戰場,例如電視劇《紅樓夢》《西遊記》的熱播,林黛玉等美女形象都上過掛曆,其他的風景名勝、牡丹仙子、古典美女等形象都是掛曆上的常客,還有很多商家把自己的產品印上掛曆進行宣傳,這讓掛曆與廣告結緣,漸漸失去了原來的韻味。
又過了幾年,一些超市或郵局為了招攬顧客,開始免費給購物者贈送掛曆,儘管圖案並非大家所愛,但是貪便宜的習慣還是讓大爺大媽們樂此不疲,把一套套印刷精美的掛曆帶回家。正因如此,掛曆高高在上的地位被扯到地上,變成了一張張學生們包書皮的必備品,以這種慘淡的方式退出歷史舞臺,恐怕掛曆也沒想到。
隨著石英鐘和電子萬年曆的興起,即使家庭主婦們也覺得掛曆在客廳裡顯得十分寒酸和格格不入,掛曆不僅沒有變成收藏品,甚至很多孩子都沒有聽說過它的存在,也算是一大奇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