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財經
作者 | 閏然
編輯 | 清欣
負債買房的人往往有兩個認知,一是認為自己的收入包括家庭收入是會不斷上漲的,未來能夠輕鬆應對房貸,順帶跑贏通脹。二是堅信房地產在經濟中的重要性,對房價的未來持樂觀態度。
在疫情這個大背景下,雖然沒有人質疑房地產的重要性,但不少打工人的日子太難了,他們開始重新審視房貸,也開始反思自身的債務槓桿是否能撐得住。
一直“持幣觀望”的群體,和高負債入場的購房者,在當下誰更幸運一些呢?
買房還能跑贏通脹嗎?
長期以來,房租的快速增長,使得房價相對於房租其實是便宜的。核心城市房價相對較高也是經濟成長性的一種反映,尤其是在一二線核心城市,人口長期大量集聚,需求是剛性的。
不過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自己月供壓力太大,一方面因為房價本身就高,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貸款利率。利率高到總的支付金額甚至可以買上兩套房了。
2021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首套房貸利率4.6%-5.4%,二套房貸利率5.2%-5.7%。後來的利率調整,只針對的是新增的貸款戶,跟之前已經貸款的人無關。
有研究顯示,北上廣深居民房貸壓力居世界前列,居民抵押貸款佔收入比例超240%,是紐約、倫敦、東京的3-4倍。
一直以來,有一個主流說法是,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房貸已經是我們一輩子能從銀行借到的最便宜、金額最大的一筆錢。
畢竟過去幾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早入手,早受益——買房子是抗通脹的,而租房是則要承受通脹風險。
但現在,已經有很多人的想法在慢慢變化,他們在考慮是不是要提前還房貸了。在手裡的閒置資金並沒有好的投資方向的情況下,提前還一部分房貸確實是划算的,能省下一部分利息。
另外一個令人焦慮的點在於,疫情會衝擊經濟,直接影響了很多人的收入,甚至造成了失業。原本寄希望於房子能夠跑贏通脹,但沒想到錢變得越來越難掙,月供都變得艱難。
面對這種情況的人,大多是掏空全家錢包買房的剛需,一旦真的出現“個人流動性危機”,毫無招架之力。
相關金融資料顯示,今年2月,全國住戶貸款同比減少3369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減少459億元,這是該資料15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
2007-2022各年2月份住戶貸款餘額與增量比較圖(製圖:金融野叔)
居民中長期貸款的主要組成部分,正是房地產按揭貸款,可見買房的人越來越少,大家越來越猶豫或者說越理性。
前段時間,一位專家遭致網友群嘲,因為他在鏡頭前接受採訪時表示,“提高低收入人群財產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低收入者可以把個人閒置的房子租出去,用收房租來提高收入。”相關言論被人稱作“何不食肉糜”。
但退一步說,即便是有閒置的房子的人面臨的情況其實也很被動。諸葛找房資料顯示,2021年重點50城租金回報率為1.95%,較2020年下降了0.02%。
租金回報率是住房每年租金與售價的比值。按照這樣的租金收益,甚至不及將購房款存銀行收定期利息。這麼看來,投資住房的收益率,也只能靠資本升值了。
遠離斷供
我的城市暫停了,但我的房貸沒有暫停。#因疫情推遲還房貸有必要提上議事日程#的話題在近日竄上熱搜第一。
網上流傳著一張“因疫情影響,市民問銀行能否延緩房貸”的截圖,截圖中的市民,家住崑山。崑山是江蘇省轄縣級市,由蘇州市代管,很多在上海工作的人就住在崑山。
這位市民稱,自己在上海工作,因疫情原因現無法工作,沒有收入,每月1日還要還5000元左右的房貸,希望中信銀行能夠暫緩房貸還款期限或者能夠減免半個月房貸。
對此,中信銀行崑山支行回應稱,目前該銀行暫無由於疫情減免房貸相關規定。根據該行規定,房貸還款延遲1天會影響徵信記錄,延遲3個月將會啟動訴訟程式,請務必按時歸還房貸。
目前,多家銀行已根據各地實際疫情情況,在部分地區出臺疫情期間房貸延期還款相應政策,每個地方的延緩政策標準不一樣。
不過,由於銀行的延期還款方式不同,有的在辦理延期還款後,本金餘額增加,利息會變得多一些。
因疫情推遲還房貸,對於銀行來說是履行社會責任的一種體現。銀行也確實有資金實力來履行這個社會責任。資料顯示,2021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淨利潤2.2萬億元,同比增長12.6%。
但這些措施並非銀行的法定責任和義務,不同型別銀行的資產質量表現情況差異較大,A股上市銀行的業績普遍亮眼,但在港股上市的內地銀行(集中在區域性銀行)的資產質量就不容樂觀。
住房按揭可以說是銀行最為優質的零售貸款。從目前13家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披露的年報資料來看,個人住房貸款是個人貸款產品中不良率最低的。
截至2021年12月末,工行、建行、中國銀行、農行、交行和郵儲銀行個人住房貸款不良率分別為0.24%、0.2%、0.27%、0.36%、0.34%和0.44%。其中,僅建行不良率較上一年末微漲0.01個百分點,其他五家銀行均有所下降。
但是,在港股上市銀行,去年住房按揭的不良率普遍提升:14家上市銀行披露了住房按揭不良率,其中有11家在提升,主要是由於疫情衝擊,導致個人違約。
房貸一旦斷供,對銀行和個人都會造成不小的影響。
某銀行外包催收團隊負責人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曾說,“總的原則是,只要借款人有意願還款,一切都好說。”銀行也不想購房者發生斷供的事情。
近期,有媒體報道了燕郊等地有購房者斷供的訊息也引發了公眾關注。
這位網友在自述中表示,選擇斷供是因為還貸壓力太大,最終“還不起了”。2017年他花426萬買下的房子,還了四年80萬的房貸,其中只有16萬本金,64萬都是利息。
並且,燕郊的房價下跌太猛,已經腰斬了,當初的高價上車的買房者都被套牢了。
這批人興沖沖負債買了房,但房價沒能如預期穩健甚至上漲,自身的收入也沒有上漲,有些月供3萬,妻子全職在家,現在又因疫情原因無法正常工作。
那麼,我們作為普通人該如何避免這種不幸,或者說不要再加劇這種不幸?
第一,無論如何不要選擇斷供。上述燕郊購房者斷供後,除了剩餘貸款,他還需要額外償還罰息、律師費等19.3萬。一旦自然人發生房貸斷供,將進入央行徵信系統黑名單,這個行為關係著一個人一生的信用。
第二,買合適的房,但不要超出自身能力高負債購房,要考慮好最極端的環境變化自己是否能應對。面對週期波動也不用焦慮,當下買房依然是財富增值的熱門選擇。
第三,堅信房地產在經濟中的重要性,但不是對所有區域的房價都持樂觀態度。因為買一個地方的房子就想當於買一個地方的未來。如今,一二線城市與三四線城市房價的分化已經在加劇了,一二線核心城市的需求一直存在,原則上不看好遠郊和新區,以及三四線小城市房產。
近期各地政策層出不窮,20城首套房貸利率低於5%,部分城市首付比例調低至20%,因城施策與“房住不炒”並不矛盾。
畢竟,房產調控的目的並不是降房價,而是控制房價增速,希望它平穩發展,讓年輕人、讓中低收入的剛需能有機會上車。
作者為《鹽財經》記者|閏然